3月28日14時20分,緬甸境內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據新華社報道,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當地時間30日下午2時許通報,緬甸強震造成全國死亡人數約1700人,另有約3400人受傷、約300人失蹤。此外,毗鄰緬甸的泰國、老撾等多地均有強烈震感,並有不同程度人員傷亡、建築倒塌。
這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第17次六級及以上地震,也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源淺、震級大,形成了巨大的破壞力,並且餘震不斷。緬甸面臨的災害風險以及全球地震活動引發關注。
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長年來致力於地震活動觀測和防災對策。對於此次緬甸強震,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教授遠田晉次、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地震災害研究中心教授西村卓也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om)採訪,提醒關注緬甸首都內比都附近發生強震的風險。
被關注的「地震空白區」
此次緬甸發生的7.9級地震位於實皆斷裂帶(sagaing fault),這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斷裂帶之一,由北至南貫穿緬甸,穿過人口稠密的城市曼德勒、內比都等地,全長超過1200公里。
西村卓也認為,這可以說是「實皆斷裂帶」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地震,同時破壞了實皆斷裂帶南部的「實皆段(sagaing segment)」和「密鐵拉段(meiktila segment)」,其中密鐵拉段已有120年以上未發生地震,屬於長期積累應力的一次性釋放。
不過,遠田晉次持謹慎態度。他指出,過去地震震級的估計存在約±0.1的誤差,震級相差0.1意味着地震規模可能相差0.5至2倍。例如,1946年在本次震源以南發生的地震也被推測為7.7級,因此無法確定本次地震是否為「實皆斷裂帶」上的最大規模地震。此前已有多項研究論文指出,此次地震發生的區域為地震空白區(seismic gap),長期未出現顯着地震,因此已經受到高度關注。
內比都附近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較高
根據緬甸氣象水文部門當地時間3月30日發佈的通告,該國中部28日發生強烈地震後,截至30日上午共報告25次餘震,其中震級最高為7.5級,最低為2.8級。
對於緬甸未來再次出現強震的可能性,西村卓表示,主震規模越大,「誘發地震」風險越高,需要密切監測,尤其需要關注實皆斷裂帶的兩端,其中北段2012年發生過地震(緬甸瑞保地震),因此南段發生餘震的風險需要特別重視。
遠田晉次進一步指出,斷層運動更可能出現在已發地震斷層的延伸部位。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2017年發表的論文以及日方專家的研究計算,都認為本次震源向南延伸部分,首都內比都附近發生下一次大地震的可能性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泰國首都曼谷也受到了緬甸地震的嚴重影響。西村卓也提到了長周期地震動(long-period ground motion)現象:當震源較淺且震級較大時(如本次緬甸地震),長周期地震動會被激發,其特點是振動的程度隨距離衰減較慢,易與高層建築、大型橋樑、石油儲罐等大結構物產生共振,但對普通低矮民宅影響較小。
類似現象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也曾出現,距震中500多公里的大阪高層建築受損。分析認為,隨着現代高層建築增多,這類地震動需要特別警惕。而曼谷的地層鬆軟(由軟黏土或鬆散沙土構成的地面,土壤強度低,耐久性和可壓縮性高)可能進一步放大了長周期地震動的破壞效應。
低成本建築加固、建立緊急地震速報體系
緬甸作為地震多發國,主要城市多沿實皆斷裂帶分佈,最大城市仰光距斷裂帶僅數十公里。西村卓也表示,從長期來看,這些城市亟需推進建築抗震改造,並系統性開展地震長期預測,明確高風險區域,並將相關對策納入城市發展規劃。
建造抗震建築、城市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固然重要,但這需要長期時間和經濟支持,是需以數十年為單位考慮的課題。遠田晉次表示,當前緬甸急需見效快的措施。
比如應優先開展基礎防災教育和宣傳,包括了解哪些區域震動會更強、室內傢具固定、應急物品準備、海岸地區確認海嘯逃生路線等災前準備,以及災後緊急應對措施等。在此基礎上,未來十年內應抓緊開展低成本建築加固,如「斜撐加固」。
此外,還可建立類似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體系。雖然無法預測地震,但可能在大震動前爭取逃生時間。不過,遠田晉次坦言,像此次地震這樣的淺源直下型地震,即使在日本也難以實現提前預警。
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後,該國投入大量國家預算建立了地震與地殼形變觀測體系。遠田晉次表示,在這樣的觀測體系下,通過觀測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等重大地震,不斷發現新現象,包括發現了「慢地震」(斷層或板塊邊界持續數小時至數周的緩慢滑動,不伴隨地震動)。但隨着數據日益精確,認識到地震現象的複雜性遠超預期,這意味着地震預測比原先預想的更為困難。
在國際層面,日本的這些觀測數據現已向全球公開,研究者可以實時獲取分析。這不僅限於地震波觀測,地殼變動監測也在通過國際合作利用衛星進行,數據實現了共享,預計未來這種合作將持續深化。
全球地震活動進入活躍期?
近年來全球多地頻發地震,再次引發有關地震活動進入活躍期的討論。對此,兩名日本專家均不認為現在處於地震活躍期。
「2000年後確實較大地震稍多。但這可能並無特別意義。」遠田晉次表示,地震活躍區本就多發地震,從全球尺度看存在數十年周期的活動『波動』。例如在1950-60年代,1952年堪察加地震(m9.0)、1960年智利地震(m9.5)、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m9.2)等特大地震曾短期內接連發生。從地區角度看也存在這種活動起伏。以日本東京為例,1923年關東大地震(m7.8),之前關東地區頻發破壞性地震,但之後卻異常平靜。
西村卓也說,單個強震發生會提高周邊區域的地震風險,但是並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也不意味着中國的地震活動會與此次緬甸地震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