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 特寫丨3小時研討會上,尼泊爾這個政黨考察團不斷發問
新華社記者劉陽 王雅晨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哪些國家有項目落地完工?項目完成率是多少?主要聚焦哪些領域?」「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幫助尼泊爾利用現有自然和人力資源減貧脫貧?」「中方能否在農業領域給予尼泊爾更多幫助?」
3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關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副教授夏璐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果及中國對外合作的政策與實踐」這一主題進行分享。原定兩小時會議時間不知不覺拉長到3個多小時,而尼方考察團成員意猶未盡,還有許多希望了解的問題。
隨着研討的深入,考察團成員對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頂層設計和合作成果、引領未來共建方向的多項行動、未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等有了更全面了解。他們就減貧脫貧、國家發展、未來合作等議題發問和討論,現場氣氛熱烈。
今年是中國和尼泊爾建交70周年。尼泊爾大會黨幹部考察團此次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邀請,到中國參觀訪問。
一些考察團成員坦言,此次來華前,對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存在不足和偏差。在尼泊爾國內,「債務陷阱論」「損害主權論」等謠言讓部分民眾對這一倡議心存疑慮。而經過此次研討,他們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有了新發現、新理解和新感悟。
尼泊爾市政協會技術顧問庫馬爾·卡德卡說:「在尼泊爾,一些人誤以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人強加給外國的,但今天我們了解到這不是事實。這一倡議是中國和其他國家共建的,雙方共同商討開發方案之後再實施。」
尼泊爾是一個農業國,考察團成員對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提高本國農業生產能力很感興趣。柯伊拉臘說,由於生產不足,尼泊爾糧價很高,很多人買不起足夠的糧食。許多尼泊爾人到歐洲後驚訝地發現,尼泊爾物價堪比歐洲。如果中國能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幫助尼泊爾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將惠及尼泊爾整個社會,尤其是貧窮群體。

尼泊爾大會黨幹部考察團參與關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研討會(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於艾岑 攝
尼泊爾博克拉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德夫拉傑·查利塞在了解到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有「硬聯通」和「軟聯通」等理念後,對脫貧有了更深層次思考。「談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很多人想到的是修建鐵路、公路這樣的硬基建。但在較為『軟性』的民生領域,我們還應當做好糧食生產、農業發展等事情,才能更好地帶動當地民眾脫貧致富。」
「『一帶一路』的底色是綠色」這句話引發考察團成員廣泛共鳴。在交流中,尼方人士表示,自然環境優美是尼泊爾一大稟賦,讓尼泊爾人引以為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綠色發展,這與尼泊爾的理念非常契合。
卡德卡說,尼泊爾非常重視清潔能源發展,也把綠色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尼泊爾國家發展目標「完美匹配」。
尼泊爾大會黨多拉卡區委主席巴爾馬·拉馬說,經過研討,自己增進了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信任,期待未來繼續加強了解。
尼泊爾大會黨幹部考察團團長、尼泊爾前副總理兼外長蘇賈塔·柯伊拉臘在總結髮言時說,「等回到尼泊爾,我會向我們的總理和各個政黨的代表詳細介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