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賣地換和平」?烏克蘭怒吼: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永遠不會是!

2025年04月13日15:50:22 國際 5566

烏克蘭的戰火尚未熄滅,戰壕里依舊埋着尚未冷卻的屍骨,但在大洋彼岸的白宮,一場「和平交易」的劇本已經悄然寫好。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頻頻在公開場合釋放「終結烏克蘭戰爭」的信號。他一邊宣稱要結束衝突,一邊卻話里話外暗示:烏克蘭不太可能拿回全部失地,「俄羅斯打下的地,死了那麼多人,不可能白打。」

聽上去像是調停,實則更像是一場為侵略者合法化佔領的外交推銷會。在特朗普眼中,領土可以折價處理,戰爭可以對沖收場,只要能換來「和平」這張牌,他願意忽略代價——哪怕那代價,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完整與百萬人口的命運。

但烏克蘭人不這麼看。在那些被俄軍鐵靴踐踏的土地上,有無數人依舊堅守。他們拒絕流亡,拒絕屈服,只為守住一個信念:「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

特朗普「賣地換和平」?烏克蘭怒吼: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永遠不會是! - 天天要聞

一紙「和平協議」,能賣掉600萬人?

此前,特朗普曾在多個場合明確表態:他希望俄烏戰爭儘快結束,但對烏克蘭是否能拿回全部失地,他顯得「相當悲觀」。他的原話是:「俄羅斯佔了很多地,也為之付出了很多代價,死了不少人。」這話聽上去像什麼?像是在為侵略者找借口,更像是在告訴烏克蘭人:「你們家的地,就當送人了吧。」

更諷刺的是,被特朗普「打包談判」的烏克蘭土地,並不是荒無人煙的地圖坐標,而是真實生活着600萬平民的家園,其中包括超過100萬名兒童。而在這些地方,有如zla mavka這樣堅持抵抗、堅守文化、堅信光明的烏克蘭人組織,正在用生命抗爭。

zla mavka,是一支全女性組成的非暴力抵抗組織,名字源自烏克蘭民間傳說中神秘而自由的森林精靈「mavka」,她們在地下分發烏克蘭詩歌、悄悄過傳統節日、暗中維護語言和文化的存在。在採訪中,該組織一位成員毫不含糊地表示:「人們沒有逃,是因為不相信邪惡可以贏。我們在等,我們相信佔領終會結束。」

但特朗普的「協議願景」卻是把這些信念一筆勾銷,用「他們打了,也死了人」的邏輯,把非法佔領包裝成「現實主義」。

這不是外交,這是投降的技術性重寫;這不是調停,這是屈辱的合法化。

活在俄佔區,是一種「日常極權的煉獄」

佔領區是什麼樣子?不是俄羅斯宣傳口徑里那種「秩序穩定、俄烏一家親」的幻影,而是一種赤裸裸的日常恐懼:你不能說真話、不能公開使用烏克蘭語、不能展示烏克蘭國旗,甚至手機里存了什麼、朋友圈發了什麼,都會成為你被逮捕、酷刑、甚至消失的理由。

記者採訪的那位zla mavka成員說,她每天出門前要先檢查手機,檢查家中有沒有「敏感物品」,甚至連收聽某首烏克蘭歌曲,都可能被舉報。她的話震撼直白:「你不能信任何人。」

22歲的烏克蘭青年斯捷潘,是這恐懼機器下的親歷者。2022年夏天,他和父母被俄軍無故逮捕,理由至今無人告知。他被電擊、毒打、單獨囚禁,他父母更是消失數月。沒有審判、沒有罪名、沒有解釋,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國家暴力。

直到2025年3月,在烏克蘭特種部隊「天使」小隊的秘密營救下,斯捷潘才逃離俄控區,得以與母親團聚。而他能講述這段經歷的前提,是媒體不能透露具體行動細節,不能曝光營救方式,不能暴露參與者身份——因為即使是回憶,也可能致人於死。

這不是「戰區」,這是極權的現場演示。

俄羅斯護照,不是身份證,是枷鎖

隨着佔領深入,莫斯科早已不滿足於軍事控制,而是要從身份上「消滅烏克蘭」。

2025年3月,普京簽署新法令,要求所有烏克蘭人必須在9月前「合法化身份」——換言之,要麼領俄羅斯護照,要麼變成「非法外國人」,被驅逐出「俄屬領土」。

但換證,根本不是自願行為,而是「要命還是要身份」的殘酷選擇。

沒有俄國護照的人,無法就醫,無法工作,無法領取養老金,不能擁有房產,連叫救護車都不行。zla mavka成員就說過:「你叫救護車,對方會問你有沒有俄國護照;沒有,對不起,不來。」

更可怕的是,拿了護照也未必意味着安全。那些不幸被迫「入籍」的(原)烏克蘭男人,接下來就會收到俄軍徵召令——讓你穿上俄軍制服,去打你自己國家的親人。

從文化清洗,到身份剝奪:俄羅斯的「雙重佔領」

如今的俄佔區,已經不是烏克蘭人的城市,而是蘇聯時代的幽靈展覽館。街頭重新掛起列寧銅像,學校教授俄羅斯歷史,節日也從聖安德魯節變成「祖國捍衛者日」,商店只剩一些不知名品牌與來源可疑的中國商品。

zla mavka成員說:「就像坐上時光機,穿回了1970年代的蘇聯。」

這場「文化重置」不只是象徵性舉動,而是徹底拔除烏克蘭身份的嘗試:語言、教育、文藝、宗教,都被系統打壓。連兒童也不放過——2024年9月,在俄控頓涅茨克地區,舉行了大規模「青年軍入伍儀式」,烏克蘭的孩子被迫換上俄軍制服,高呼效忠。

這不是治理,這是殖民。

特朗普的「中立」,實為傾斜

面對如此人道災難,特朗普卻選擇了視而不見。他不僅公開表示不認為烏克蘭能「拿回全部領土」,還在幕後派遣特使,與俄羅斯代表在沙特接洽「終戰方案」。

媒體披露,這些談判意圖明顯:為俄方在頓巴斯地區的非法「主權」尋找合法性,換取「戰爭停火」這一短期成果。

這番政治交換的成本,是上百萬烏克蘭人的人格、尊嚴與家園。

而特朗普面對質疑時的回答,更是冷血得令人髮指:「戰爭要結束,總有人要讓步。」

問題是:為什麼總是讓受害者讓步?誰給了他把別國領土當籌碼的資格?

「你要談判可以,但別拿我們的家園去討價還價」

根據sos頓巴斯熱線數據顯示,僅2024年就接到超過57,000通來自俄佔區的求助電話,問題集中在三個核心問題上:如何離開、如何活下來、如何避免被強迫入俄籍。

烏克蘭外交部明確表態:保命為上,實在要辦俄國文件就辦,但「身份依舊是烏克蘭人」。然而,對多數人來說,「離開」壓根不是現實選項。

因為要離開俄控區,你得先通過「過濾點」——俄軍設立的安全檢查站。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海關,而是一種「社交媒體法庭」:你手機里有點贊烏軍的帖子?有發表不滿言論?有親屬曾服役?都可以讓你當場被攔、被打、被抓。

而就算你通過這一關,接下來得繞道俄羅斯境內出境,再穿越第三國回到烏政府控制區。在這過程中,你不能帶錢,不能帶貴重物品,不能賣房,不能帶太多行李。你可以逃,但代價是:把你的一生留在後頭。

所以許多人選擇留下——不是出於妥協,而是出於無奈。他們知道這不是結束,他們還在等待。

特朗普賣的是和平,丟的是道德底線

特朗普可能想靠一紙「停戰協議」博得政治籌碼,拿下2028年政治版圖上的高地。但現實是:他拿烏克蘭人的土地做賭資,拿俄羅斯的霸權做妥協,拿自己的權力換別人的家園。

但那些生活在俄軍槍口下、在佔領下苦苦支撐的烏克蘭人已經說得夠清楚——

「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

你可以簽協議,但我們不會忘記。

你可以談領土,但我們不會退讓。

你可以讓歷史翻頁,但烏克蘭人會用血和信仰,寫下屬於他們的章節。特朗普願意談判是他的事,但請別把別人家的祖墳拿去做籌碼,這個世界,還沒愚蠢到連正義與恥辱都分不清。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菲律賓稱攔截中國科考船,還有更大陰謀 - 天天要聞

菲律賓稱攔截中國科考船,還有更大陰謀

據聯合早報網引述路透社報道,菲律賓海岸警衛隊5月5日發佈聲明說,中國科考船「探索三號」曾於5月1日進入距離菲律賓海岸線約92海里的所謂專屬經濟區,釋放並回收一台載人深海潛水器,從事海洋科學研究活動。
蘇丹宣布與阿聯酋斷交 - 天天要聞

蘇丹宣布與阿聯酋斷交

當地時間5月6日,蘇丹宣布阿聯酋為敵對國家,斷絕與阿聯酋的外交關係,並關閉當地的蘇丹使領館。(總台記者 魏然)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黃河「幾字彎」地區11個城市主流媒體聯合行動 - 天天要聞

黃河「幾字彎」地區11個城市主流媒體聯合行動

由中共巴彥淖爾市委宣傳部、中共石嘴山市委宣傳部牽頭,巴彥淖爾市融媒體中心承辦的「共守一河水 同添一片綠」幾字彎攻堅戰跨區域聯合報道今日正式啟動。作為新時代「三北」工程三大攻堅戰之一,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是重中之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
驚心!一航班突遇惡劣天氣,親歷者稱「觸地後復飛」 - 天天要聞

驚心!一航班突遇惡劣天氣,親歷者稱「觸地後復飛」

封面新聞記者 鄒阿江 楊霽月5月5日,有網友發文稱,一架原計劃由上海浦東機場飛往銀川河東機場的吉祥航空HO2301航班,在銀川落地過程中因天氣惡劣實施觸地復飛,隨後備降至西安咸陽機場。機上乘客郝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驚心動魄的乘機經歷,稱「驚魂未定,心慌手抖」,該事件引發關注。5月6日,郝女士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
外交部發言人分享的視頻里 開平碉樓與村落「上鏡」 - 天天要聞

外交部發言人分享的視頻里 開平碉樓與村落「上鏡」

記者6日從江門開平市委宣傳部獲悉,近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外網社交平台上發帖分享一條展示傳統中國民居建築類型的視頻。位於江門開平的「世遺」項目開平碉樓與村落在視頻中「出鏡」。 毛寧帖子中稱讚,經歷上千年的發展,傳統中國民居建築反映了東方美學,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於這一稱讚,開平碉樓與村落可謂實至名...
涉個人信息收集問題 墨跡天氣tv版、醫家等15款App被通報 - 天天要聞

涉個人信息收集問題 墨跡天氣tv版、醫家等15款App被通報

根據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的《關於開展2025年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的公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