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歐盟成員國GDP數據顯示,所謂的「四大巨頭」表現不佳,幾乎全線下滑。
德國下降了0.3%,法國持平,意大利小幅上升了0.2%,西班牙則增長了0.6%。
這四個經濟實力最強的成員國,合計增長率不到1%,反映出整個歐盟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引擎,其狀況對整個歐盟有着直接的影響。
目前德國經濟出現萎縮,這對歐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能維持現狀已屬不易。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德國和歐盟的前景都不太樂觀。
德國被重新冠以「歐洲病夫」的稱號,不過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對此予以否認,他認為德國只是一個經歷了重重困難,需要休息和恢復的人。
過去,德國成功擺脫這一標籤,得益於前兩位領導人的努力。
施羅德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使德國經濟開始復蘇;默克爾執政16年,更是將德國經濟推向新的高峰。
然而,朔爾茨上任兩年後,德國再次面臨這一尷尬的稱號。
經濟衰退並非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一位瑞士經濟學家指出,德國當前面臨的困境遠比簡單的經濟衰退來得嚴重:它的經濟繁榮基礎已經遭到破壞,而重建經濟並沒有迅速的解決方案。
以往的經濟衰退,如大流行期間,德國經濟雖受挫,但基礎結構完好,一旦渡過難關便能迅速恢復。
現在,支撐德國乃至整個歐盟經濟的關鍵——俄羅斯的便宜能源——已經不復存在,這對德國經濟構成了根本性的打擊。
朔爾茨政府的確難辭其咎,他接掌政權時,德國並未處於危機之中。
默克爾留下的堅實基礎和「北溪-2號」管道項目為德國帶來了希望,但朔爾茨未能抓住機遇,反而導致德國經濟急劇下滑。
德國的未來前景堪憂,除非能找到新的經濟增長路徑,否則可能會在困境中徘徊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