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滿月」。如暴風般的一個月,特朗普狂簽約70條行政令,創下40多年來美國總統上任百日的簽令數量新高,多項對外政策延續了其標誌性的「美國優先」風格,持續攪動世界。
01
特朗普的「和平遊戲」:
真相與迷霧
在特朗普的對外政策中,烏克蘭危機無疑是重要切入點。在特朗普眼裡,這不僅是俄烏間的軍事對峙,更是美俄地緣政治博弈的關鍵節點。
當地時間2月18日,美俄在沙特就烏克蘭危機舉行閉門會談,而「當事人」烏克蘭卻被排除在外。特朗普在會後表示,美俄雙方「談得非常好」。
針對烏總統澤連斯基抱怨自己「沒被邀請」,特朗普不留一點情面,狠批澤連斯基「早就應該結束衝突」,甚至提出「烏克蘭應該重新舉行總統選舉」。
特朗普的「和平計劃」背後,隱藏着複雜的地緣政治考量。一方面,北約的地位被重新定義,特朗普批評北約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時,又在通過加強北約的軍事存在來對俄羅斯施壓。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特朗普試圖通過北約來鞏固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由歐洲多國與烏克蘭在2024年12月13日簽署的《柏林宣言》,明確提出要給予烏克蘭「鋼鐵般的安全擔保」,意味着即便美國在援助問題上出現退縮,歐洲也將「獨立」主導對烏克蘭的支持。特朗普利用這個條約,既保持了美國在北約中的主導地位,又將部分責任推給了歐洲盟友。

特朗普1月發佈了一張「地圖」,加拿大和美國被塗成相同的黃色,被整體標註為「美國」。圖片來源:特朗普「真實社交」賬號截圖
02
領土野心:
加拿大會被吞併嗎?
特朗普的領土野心同樣令人咋舌。
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曾多次提及對格陵蘭島、巴拿馬運河以及加拿大的「興趣」,隨着特朗普重返白宮,這些看似離譜的言論,正逐漸變為現實。
1月20日,特朗普簽令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要求谷歌、蘋果等科技公司更新地圖。這一舉動被墨西哥總統辛鮑姆斥為對墨西哥文化和主權的嚴重侵犯,美聯社記者甚至因堅持使用「墨西哥灣」,被白宮禁止進入橢圓形辦公室採訪。
這似乎只是特朗普野心的序章。2月9日,在「美國灣日」當天,特朗普再次提及欲將加拿大變為美國第51個州,並強調:「我是認真的」。
特朗普還對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虎視眈眈,毫不掩飾地提出,不排除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奪取這些地區的控制權,甚至還將目光投向了加沙地帶,聲稱「加沙是一個大型房地產項目」,而美國要「接管並長期擁有」這一地區。
格陵蘭島自治政府明確表示「我們是非賣品」,巴拿馬也重申對巴拿馬運河的主權,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更是「怒髮衝冠」,直接回懟特朗普:「加拿大絕無可能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有觀點認為,特朗普的這些舉動,似乎是在重新繪製西半球乃至全球的版圖。他的言論不僅讓北約盟友感到不安,也讓世界看到了「美國優先」政策背後愈發明顯的「美國唯一」傾向。
03
關稅+退群:
自我孤立越走越遠?
儘管領土野心這個「非典型」政策讓外界頗感意外,但更具「特朗普特色」的關稅、退群和建牆等政策依然如期而至。
2月1日,美國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中國加征關稅,甚至揚言對全球所有國家徵收「對等關稅」。
外交方面,特朗普也延續了一貫的單邊主義風格,上台首日就推翻了美國前總統拜登的幾乎所有政策,宣布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被美國網友戲稱:「加回來的群,終究還是會退的」。
《紐約時報》認為,特朗普的政策讓美國在全球舞台上變得更加孤立。
有分析稱,上任剛「滿月」,特朗普的每一步就充滿了爭議,世界格局走向也愈發充滿不確定性。
就在幾天前,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了其最新著作《拯救美國》到貨的消息,封面是他2024年7月遇刺後揮手的經典瞬間。
特朗普自認為是在「拯救美國」,他的支持者們也認為這是所謂「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延續。反對者則認為,特朗普的政策正在將美國推向分裂和孤立的深淵。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註定不會平靜。
作者:張奧林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