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劉胤衡 記者 黃沖
新春臨近的苗寨,處處洋溢着節日氣息。1月23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台盤村「村ba」歡樂購大集上,一個忙碌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
他一會兒為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水井村的藕粉、蓮子羹大聲吆喝,一會兒在「村ba」中場休息時,向觀眾介紹當地的馬官地戲表演:「這可是來自普定縣的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戴着眼鏡、臉上總掛着笑容的80後,就是中航工業鄉村振興工作普定幫扶組辦公室主任王澤勇。
像往常一樣,他手中握着一個民情記錄本,認真記錄下顧客的反饋和產品的銷售情況。曾經擔任普定縣水井村駐村第一書記的王澤勇,寫下的十幾本民情記錄本里,記錄了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9年來,水井村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遷,一字一行間,也寫滿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愛。
2016年4月,30歲的中航工業一線員工王澤勇,主動請纓,來到水井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水井村背靠朵貝山,墨香河穿村而過,窄口水庫坐落於此,地勢平坦開闊,陽光充沛,水源充足。王澤勇進村的第一天,荷塘里的荷花尚未綻放,但已顯露出勃勃生機。
從飛機製造車間一線,來到脫貧攻堅主戰場,面對着全新挑戰。王澤勇深知,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不能一蹴而就,要像造飛機那樣,只有腳踏實地一步步去努力。接下來的3個月里,水井村的鄉親們總能看到他穿着一身「航空藍」制服,拿着筆和記錄本,奔波在山間小道。1070戶人家,4080人,他一遍一遍地走訪,終於摸清了村裡的情況,每天二三萬步是常事。
民情記錄本上,難題一樁接一樁。患有輕微自閉症的周某賢讓他格外牽掛。周某賢父親早亡,母親失蹤,與八旬高齡的奶奶相依為命,16歲的他很少出門。
為了幫助周某賢重建自信,王澤勇多次上門做工作,並聯繫了專業的心理醫生。終於,轉機出現了。一次,當王澤勇問周某賢:「你想走出去嗎?」他小聲地說:「我想要去讀書。」
王澤勇為周某賢爭取到免費就讀安順機械學校的機會,學校不僅免掉了學費,還提供各項補助。如今,成年的周某賢已經能夠自食自力。
「融入社會、自食其力,才是脫貧的根本。」王澤勇深有感觸地在民情記錄本中寫道:「扶貧要長鄉親們的志氣,我們水井村要殺出一條產業轉型的脫貧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經過深入調研,他發現養雞養鴨與周邊村落存在農副產品同質化傾向。村里長勢喜人的蓮藕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感到這是水井村的獨特優勢。
2016年11月,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引進優質品種「花奇蓮」,村兩委帶頭流轉200餘畝土地種植蓮藕。
2017年夏天,荷花盛開。為進一步提升水井村的知名度,村裡舉辦首屆「荷花節」。2017年7月28日,水井村舉辦的一場徒步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原本預計3000人參與,到場人數有7000多人。3米多高的荷花連成一片,含苞待放,嬌艷欲滴,場面極為壯觀。
王澤勇說,「荷花節」短短一個多月,吸引了4萬餘人前來旅遊,帶來25萬元的經濟收益,讓村民們看到了發展旅遊業的潛力,增強了大家的信心。
2017年,水井村實現貧困村出列。王澤勇又帶着他的民情記錄本,挨家挨戶詢問收入情況。「靠這種『笨辦法』,我能算清楚,旅遊業給鄉親們帶來了多少實實在在的收益。」他說。
通過不斷學習、調研,王澤勇的民情記錄本總結出水井村的一套致富經——「加工荷葉茶+舉辦荷花節+藕田套養+鮮藕銷售+藕粉加工」的「五步法」,對蓮藕進行全產業鏈開發。蓮蓬可以出售,能加工成工藝品,蓮稈枯萎後,荷田裡養殖的泥鰍和黃鱔又到了收穫季節,挖藕也能帶來可觀收入。
2021年6月,王澤勇水井村第一書記的任期已滿。他記完了十多本民情記錄本,將其中6本捐了出去。2021年,他的民情記錄本在「中國減貧奇蹟的精彩篇章——貴州脫貧攻堅成就展」上展出。同年,他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2023年6月,王澤勇任職中航工業鄉村振興工作普定幫扶組辦公室主任,負責協調中航工業機載、中航科創、規劃院等50餘家中航二三級單位對普定縣的鄉村振興幫扶工作。
在他的帶動下,更多駐村第一書記用上了民情記錄本。鄉村振興工作推進以來,煤沖村、老甲村、大地村、水落洞村……第一書記服務團操着本土鄉音,詳細了解脫貧戶的生活生產情況,事無巨細地記錄在本上。
從王書記到王主任,王澤勇的民情記錄本描繪出一幅「四季普定」的新畫卷。通過舉辦春季非遺節、夏季荷花節、秋季露營節、冬季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動,將水井村的旅遊模式推廣至全縣,讓季節性的旅遊節擴展為全年。
今年1月初,初冬的暖陽灑在水井村的荷塘上,村民們身着厚重的防水服,在泛黃的殘荷間忙碌着。他們彎着腰,手持長柄鐵鍬,用力插入淤泥,再輕輕一撬,一根根潔白的蓮藕被挖了出來。「今年的蓮藕長得好,個頭大,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一位村民說。
如今,水井村「荷花節」已舉辦8屆,荷塘面積擴展到千畝。2022年,普定水井陌上荷塘旅遊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24年7月,景區60個攤位月營業額達100萬元,有效帶動就業人員150餘人。截至2024年年底,景區年旅遊收入突破150萬元,產業收益連續兩年超過350萬元。
截至2024年年底,「四季普定」帶動縣域旅遊綜合收入1.2億元。王澤勇表示,下一步普定縣要做好招才引才工作,讓青年人挑起鄉村振興的大梁。
「書記城裡來,滿身幫扶經。走村又串戶,帶來新門路。幹得好不好,老少都知曉。要問親不親,勝似一家人……」水井村群眾自編自唱的布依族山歌,是對王澤勇工作的最好詮釋。
一本本民情記錄本,既是他走村串戶的「履職日誌」,也是他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樑。一筆一畫的書寫,勾勒出普定鄉村振興新圖景。(本文圖片由中航工業提供)
記者手記
民情記錄本中的責任擔當
劉胤衡
初見王澤勇時,他正站在銷售水井村特色產品的攤位旁,手中緊握着那本民情記錄本,專註地寫寫畫畫。
對王澤勇而言,這本民情記錄本,是他在水井村擔任第一書記時的「法寶」。在駐村期間,王澤勇走村入戶,將村民們的需求與困難詳細記錄在民情記錄本上。通過翻閱書籍、深入調研,他把產業發展的好點子記錄在冊。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一個個想法逐漸變成現實。
在王澤勇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第一書記也開始使用起民情記錄本。村民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普定縣各村落建立起院壩會議制度。這種會議形式十分靈活,不講究場地,不固定時間,只需放上幾張板凳,大家便能圍坐在一起,圍繞村民自治、鄰里矛盾、村容村貌、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等身邊大小事務,以「家常式、場景式、問答式、討論式」的方式展開交流,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
曾經是書記主動上門了解情況,如今變成了村民圍着書記開會討論。民情記錄本仍在不斷記錄村裡的點點滴滴,幹部與村民之間的關係愈發緊密。正如水井村黨支部副書記龔元心所說:「我們幹事創業的動力越來越足了。」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一本本民情記錄本,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是基層幹部與村民之間的連心橋樑,見證着全面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逐步照進現實,化作村民們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