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2日,政協第六屆深圳市羅湖區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羅湖會堂正式開幕。羅湖區委書記范德繁,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候選人、黨組書記左金平,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周益川等出席會議。會上,8名來自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和部分界別的委員代表上台作提案報告。
羅湖區政協委員、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無人駕駛研發中心主任陸有源在大會上作「進一步增強香港科技人才落戶羅湖的吸引力,助推深港融合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發言。他表示,羅湖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山水相連,是深港合作的重要區域,也是港人來深工作生活的傳統首選地。當前,羅湖正處於加快推進深港協同的重要時期,關鍵之處在於廣泛吸引香港科技人才落戶羅湖。

在實際調研中,陸有源關注到香港科技人才選擇落戶的主要因素包括醫療教育資源、居住社區環境、兩地資訊通道,以及人才培養與引進措施。其中,在港人子女就學方面,缺少本地港人初中;羅湖人民醫院先行先試開創「跨境遠程門診」,但仍存在服務單一、普及率較低,推廣難度較大的問題;羅湖打造港澳青年驛站,但存在時效較短、宜居水平不高,缺少具有香港特色生活氣氛的居住社區;科技人才在羅湖創業就業的領域較窄;「羅湖引才引智」工作待系統性提升,缺少針對新興科技產業的人才需求清單等。
陸有源建議,在港人子女就學方面,加快設立本地港人初中。同時進一步引入高質量國際化的教學設備、課程、師資,增強steam素質教育。以羅湖人民醫院「跨境遠程門診」的經驗為樣板,推廣與迭代港人就醫的成功模式;在羅湖各醫院、社康建立跨境遠程門診,為港籍人才提供問診諮詢、藥品寄送、健康管理、跨境醫療保險等多樣化服務,面向高端科技人才開闢綠色通道,提供更加貼近香港科技人才個性化需求的醫療服務。
打造具有香港特色氛圍的居住社區,為香港科技人才提供一個舒適、便利和有活力、有歸屬感的生活環境。由區里統一協調相關物業空間和服務資源,開放海外科技、財經類電視台和資訊網站,並引入香港本土特色品牌便利店、餐飲、娛樂設施;強化羅港產學研合作,吸引香港高端科技人才來羅湖就業。鼓勵羅湖和香港兩地的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設立聯合實驗室、產業化平台,共同研發人工智能、醫療科技、新材料等「20+8」產業新技術、新產品。
建立「新羅湖橋」信息交流平台,推動羅港兩地科技人才、信息要素自由流通。依託「新羅湖橋」平台,建立羅港兩地統一的科技人才信息數據庫,為兩地的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信息,實現科技軟要素的互通互聯。同時,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人才信息進行精準匹配推薦,提高人才流動效率。
制定詳細的人才招引和培育計劃,完善羅港合作科技人才引育機制,在香港數碼港、香港科學園等地設立「羅湖引智小屋」。在全球範圍內吸納高端創新人才,並與香港高校積極合作在港建立羅湖招引全球專業化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的一站式培育基地,提高港籍科技人才在羅湖乃至大灣區的融合競爭力,不斷擴大發展空間。
采寫:南都記者林敏兒 通訊員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