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場主場外交——中歐峰會即將召開。為保萬無一失,王毅外長做了萬全的準備工作,邀請歐盟27國外交使節聚在一起開了個會,傳達中方對中歐峰會的願景。但前腳剛走的法國外長科隆納,卻似乎沒搞清狀況,哪壺不開提哪壺。
中歐峰會年度會晤機制從建立至今,已經走過了二十四個念頭,但今年尤為特殊。一是恰逢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20周年之際,二是時隔四年後再次回歸線下舉辦。屆時,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主席馮德萊恩都將出席,這次互動,決定着中歐關係的關鍵轉向。
【王毅會見歐盟各國駐華使節】
按以往經驗看,只要是涉及到中歐合作,一些風言風語肯定少不了。比如德媒就認為,中歐不久前剛因為電動汽車鬧得不愉快,便以此判斷中歐這次會談不攏。同時,也有外媒稱,說歐盟是奔着挑事來的,絕不會容忍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所以,王毅在會見各國使節時便開門見山地表示,中歐經濟穩定發展,對各方都有好處,雙方應該力往一處使,確保這場峰會圓滿成功,為雙方關係打開新局面。王毅這樣做,一是給這場峰會提前定下合作的基調,二也是希望各方不要被一些流言蜚語所影響,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遺憾的是,偏偏就是有人,領悟不到中方的意思,要給這場峰會添堵。就在中方為峰會積極籌備之際,法國外長科隆納和澳方湊到了一起,大談涉華議題,她妄議中方是當前亞太地區局勢緊張的始作俑者,並批評中國在南海上對菲律賓的做法有些過火。
【法國外長科隆納在澳洲出席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科隆納幾天前剛結束訪華,而她此行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緩和與中國的關係,為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做鋪墊。而在這之前,法國政府不斷攛掇歐盟,要求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下手,導致中法關係急轉直下。
而且,中國和歐洲之所以可以談得攏,很大程度是因為雙方沒有涉及地緣政治衝突,也不存在難以彌合的利益衝突,共識遠大於分歧。況且,歐盟本就不是南海的本地玩家,完全可以置身身外。如今科隆納炒作南海議題,完全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破壞了自己的外交努力。
但究其本質,還是因為法國沒有跳脫出美國的影響力。歐盟自己也能明白,他們在亞太地區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軍事存在,也沒有資源和力量能參與角逐。之所以一再炒作南海議題,就是為了顯示和美國的團結,以此來彰顯在南海問題上與美國戰略的一致性。
【法國外長科隆納來華交流】
而且從現在的大背景來看,現在是歐盟需要中國的程度是要甚於後者對前者的。一方面,中國的產品不管是性價比還是價值鏈地位都處於世界前列,歐洲對中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另一方面,對俄制裁導致歐洲能源價格攀升,導致其工業產品與中國相比優勢嚴重下降。
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法國總統馬克龍帶着豪華團隊來華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近40項合作協議,帶回了豐厚的訪華成果。目前在華經營的法國企業有兩千多家,就數量而言,是歐洲國家在中國的最大投資國。這次科隆納來華,也應該起到一個潤滑劑的作用,讓中法關係更上一層樓,而不是火上澆油。
而且這一做法,也與馬克龍一直喊的口號相差甚遠。馬克龍在此前接受訪談時,常常將戴高樂的名言掛載嘴邊,大呼「法國的特點就是偉大」、「如果不站在世界前列,法國就不是法國」、「每當法國走向低谷,我的職責就是把法國扛起」等等。這是戴高樂的雄心,也是馬克龍的目標。
【歐洲颳起右翼民粹思潮】
而眼下的歐洲,正好缺個扛大旗的。就在一個月前,歐洲曝出了一則重磅新聞,荷蘭極右翼政黨自由黨的候選人維爾德斯,十分意外地拿下了大選。而她之所以能上任,就是抓住了民眾對歐盟、難民和移民的不滿情緒,甚至揚言要退出歐盟。
要知道,荷蘭是歐盟的第五大經濟體,對歐洲一體化做出過巨大貢獻。所以本次荷蘭右翼政府的產生,也被視為是歐洲政壇的「地震」。而且除了荷蘭之外,在去年法國總統的首輪投票中,也是主張反歐盟的右翼候選人勒龐排在第二位,與馬克龍僅相差5個百分點。此外,就連德國也興起了右翼浪潮。
這足以說明,當前的歐洲民眾,對經濟放緩和就業困難形勢越來越不滿,才為右翼民粹勢力的崛起找到了突破口。而去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8563億歐元,形成了強大的共生關係。法國要是真想當「領頭羊」,帶領歐洲走出困局,就該走出一條自主之路,把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好,起到該有的帶頭作用。如果還局限在美國的對抗意識形態之中,等待歐洲的將是更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