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為什麼不接收難民?
並非我們不通人情,而是歷史上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
其中最慘痛的代價是猶太人帶給我們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猶太難民:農夫與蛇
巴以衝突再起,人員傷亡慘重,戰火蔓延,家園被毀,數以萬計巴以百姓流離失所。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統計,僅加沙地帶就有26萬多人無以為家。
失去家園的難民將何去何從?
歐洲或許會是他們中大多數人的選擇。
有人可能會問,怎麼中國不接收難民呢?
我們對於受苦受難的世界同胞,一直是樂於伸出援手的。
11月初,尼泊爾突發地震,我國立刻送去了價值1500萬元的物資。
還有今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我國不僅援助了4000萬人民幣,還派遣了救護隊前去救災。
作為國際人道主義事業的積极參与者,我們歷來都非常慷慨,但是在難民問題上,我們卻並沒有一路綠燈。
這是為什麼?
其實中國曾經也經歷了難民潮,甚至差點被反噬。
二戰時期,猶太人遭到德國納粹的屠殺,為了生存,很多有條件有身份的猶太人紛紛選擇逃離歐洲,選擇落腳美洲、亞洲。
中國成為猶太人落腳的國家之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被西方列強強行開放通商的城市,因此成為很多西方人落腳亞洲的第一個城市。
當時在維也納擔任中國總領事的何鳳山向猶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先後為2萬名猶太人發放了簽證。
何鳳山
突如其來增多的難民湧入上海,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是當時急需解決的。
於是,其中一位猶太銀行家向當時的民國政府提出了合理安置猶太人的意見。
當時的決定是,將這批經濟條件好的猶太難民安置到雲南。
但是最終在日本和德國的阻撓下,這一計劃隨即終止。
德國阻止的原因所有人心知肚明,但日本阻止的原因卻出乎人們意料。
日本利用猶太難民大做文章,計劃實施「河豚計劃」。
「河豚計劃」歸結一句話便是,日本人打算慷他人之慨,攛掇猶太人在中國的東北建國。
有人可能會疑惑,貪得無厭的日本人怎麼肯把到嘴的肥肉,分給猶太人一口呢?
原因很簡單,就兩個字:缺錢。
日本侵華,是打算賭上國本的,原本打算速戰速決,但是在革命先烈的英勇抗爭下,這場戰爭打成了持久戰。
日本家底都快搬空了,所以他們想利用猶太人手中的資金,加快開發東三省。
他們自然更希望猶太難民帶着大量資金北上。
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政權
原本是出於善意,中國向猶太難民打開國門。
可這些人卻打算鳩佔鵲巢,恩將仇報。
雖然「河豚計劃」還沒有來得及大張旗鼓的落實便破產,這一歷史教訓自然需要銘記在心。
吃一塹長一智,「河豚計劃」給中國上了一課,但也讓中國在處理難民問題上也逐漸總結了出一套自己的方法。
不過,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其實也幫助過20萬越南難民。
這次結果又如何呢?
20萬越南難民
上個世紀,越南戰事硝煙瀰漫多年。
二戰之後,他們趕走了日本人,但從前的法國殖民者又捲土重來,可謂是從一個火坑跳進了另一個火坑。
到了1955年,美國人又撕毀了《日內瓦公約》,想要取代法國人在越南的地位。
所以,這一時期的越南是在戰場上連軸轉,趕走了豺狼,又迎來虎豹。
但受影響最大的還是越南百姓,約三百萬遇難的越南人中,平民佔據兩百萬人。
而且持久慘痛的戰爭,還產生了大量難民,其中二十萬難民叩響了中國的大門。
越南難民
要知道,上世紀的中國並不發達,歷經百年戰亂,我們的國家仍處於元氣恢復時期。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接收了這些難民,並把他們安置在靠近越南方向的邊境地區,方便他們在戰爭結束後重回自己的家園。
然而當越南內戰結束後,卻有大量的難民不願意重回故土,建設家園,而是想要「賴」在中國不走了,還想獲得中國國籍。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非移民國家,我們的國籍也是世界上最難獲得的國籍之一,主打一個「寬出嚴進」的原則。
即便是拿到了中國綠卡,也不代表獲得了中國國籍。
主要是人口基數太大了,曾有位國際法專家調侃道:「中國把自己這家人管明白,就是為世界做出巨大的貢獻了。」
而在難民問題上,中國始終堅持「誰污染誰治理」。
戰爭是全人類的公敵,這是常識,我們也一直在倡導和平發展。
一些不負責任的國家,愛發戰爭財,到處點火,讓普通民眾遭殃,他們也理應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簡單來說,簍子是你捅得,你自己摟。
美國強制遣返難民
中國雖然沒有大量接收難民,但對難民的援助從未停止。
比如巴以衝突,我國就向巴勒斯坦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
比如敘利亞,中國這些年在那邊建設醫院,為他們重建教育和衛生設施。
這才是真正的幫助。
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國家,別人打架他遞刀,別人放火他遞油。
真正的援助是讓這些無辜的平民有重新活下去的希望,讓他們獲得切實的幫助。
但通過接受難民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嗎?
從德國的遭遇中,我們或許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難民後患無窮
無論是俄烏戰爭,還是中東戰爭,只要不脫離歐洲大陸,難民多半都會湧向歐洲。
因為歐洲經濟發達,擁有足夠的財力支持。
而德國則是歐洲接收難民最多的國家。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還因此獲得過2022年聯合國南森難民獎。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與難民自拍
據統計,2022年德國接收了120萬名難民,其中大部分為婦女和兒童。
但是隨着難民潮規模越來越洶湧,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各國政府和民眾對待難民的熱情明顯下降,甚至產生排斥心理。
德國本土媒體社會調查,在1000多名接受調查的民眾當中,一半的人認為德國接收的移民太多。
難民潮的湧入,不僅提高了本國民眾的失業率,而且部分地區的犯罪率直線上升,造成社會治安混亂。
比如說,德國就曾發生過一起引起轟動的少女被強姦案。
2019年,慕尼黑一名16歲少女慘遭一名23歲男性侵犯。
經調查,嫌疑人為阿富汗難民。
而且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做這種喪盡天良的事。
最終,這位難民得到的是緩刑22個月的懲罰。
2016年,德國再次發生惡性案件。
這一次不僅引發了社會的討論,人們更是將矛頭對準總理默克爾的難民政策。
德國民眾為被害女生聲討
當時,德國弗萊堡17歲阿富汗難民侵犯並殺害了一名19歲的女大學生。
而且這位女大學生還是難民營的志願者。
雖然嫌犯最終被判無期徒刑,但他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遠不止於此。
德國民眾對難民的聲討也越來越大。
雖然接受難民一定程度為進入老齡化的德國補充了勞動力資源,但是享受難民潮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他們也承受着難民潮帶來的反噬。
當民眾高喊着:「我們不要難民營」的口號時,就足見,接收難民並非德國民眾樂見其成的事。
德國民眾遊行示威反對接收難民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來說,光給他們一個臨時居所是不夠的。
一個地方的土地和資源終究是有限的,把這些苦難的人接到自己家來住,或許能緩解他們一時的困境,但終歸治標不治本。
而且他們有自己的家,本不該寄人籬下。
是戰爭奪走了他們的安寧與幸福,真正能幫到他們的是阻止戰爭分子繼續製造悲劇,是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只要全世界都開始走和平發展道路,終有一天,世界將不再有炮火下的哭泣聲,也不再有戰火中流離失所的哀嘆。
願世界和平!
看到這裡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