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大使館
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大學生組織了「紀念反對國王暴動一周年」的遊行活動。上午10點半左右,一支400多人的學生示威隊伍經過市中心,來到位於羅斯福大街的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門前,將使館團團圍住。
憤怒的學生們高舉着霍梅尼的畫像,大聲呼喊着「引渡巴列維」、「打倒美國」、「讓偉大的真主懲罰惡魔」等口號。學生們的行動,吸引了不少路人,圍觀和參與者越來越多,形勢逐漸緊張起來。
眼見來者不善,使館內擔任警衛任務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急忙採取防範措施,關閉了使館大門,嚴陣以待。
不一會兒,情緒激昂的學生們開始動真格的了。一部分學生翻越美國大使館的圍牆,進入院內。這些先行進入院內的學生,絞斷了大使館門上的鎖鏈。於是,院外憤怒的人群,如潮水般湧入美國使館院內。與此同時,在使館外面街道上負責警衛的伊朗警察則視而不見,任憑學生們進入美國使館。
在亂成一鍋粥的美國使館內,有人給伊朗外交部打電話,還有人向伊朗警方報警,可是這一切都是徒勞,根本沒人理會。情況越來越緊急,大使館內的美國外交官員已經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他們開始焚燒絕密文件。守衛使館的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們,一面給使館人員分發防毒面具,一面向院子里施放催淚彈,做象徵性的抵抗,以拖延時間。
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衝突,伊朗學生已經完全控制了美國大使館。在這塊屬於美利堅合眾國的外交領地之內,60多名具有豁免權的美國外交人員,被反綁雙手,蒙上雙眼,分別關押起來。這些激進分子將66名美國外交人員擄為人質。13名人質不久後被釋放,但其餘53名人質一直被扣押到1981年1月20日才獲得釋放。
當時激進的學生們扣押了使館內的全部人員後,立即通過媒體宣布:他們將以美國大使館內的全部人員作為人質,用來交換在美國的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如果美國政府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將處決人質!
「襲」影追蹤
在劫難逃
20世紀70年代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波斯灣地區,進入了多事之秋。
1979年1月,伊朗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民眾起義,反對國王巴列維,迫使這位伊斯蘭國家的君主退位逃往國外。與此同時,被巴列維王朝放逐國外多年的伊斯蘭教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國內。2月,在霍梅尼的領導下,伊朗結束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同年10月初,流亡在墨西哥的巴列維身患癌症,病情嚴重。為了挽救生命,巴列維向美國提出入境申請,要求到美國紐約的科內爾醫療中心治療。對於這位已經退位的伊朗國王的申請,美國的卡特政府原本不準備同意,擔心因此而得罪伊朗國內的反國王宗教勢力,從而釀成外交衝突,危及美國在中東及波斯灣的利益。然而,有「好好先生」之稱的卡特總統,經不住國內政客的遊說。巴列維的老朋友、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行長戴維·洛克菲勒親自出馬,向華盛頓施加壓力,要求政府批准巴列維的入境簽證。與此同時,政府中的智囊人物基辛格,也竭力從中斡旋。最後,在多方的壓力之下,卡特政府於10月中旬批准了巴列維的入境簽證。10月22日夜,巴列維住進了紐約的科內爾醫療中心。
禮薩·巴列維,這位統治伊朗長達38年的國王,與美國的上層有着良好的私人關係。巴列維是1953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幫助下恢復王位的,重新上台後,他對美國在伊朗的利益,給予了相當多的關照。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巴列維在伊朗推行親西方的「自由化」政策,實行土地改革、解放婦女和削弱宗教勢力。然而,他的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上層勢力的竭力反對。雙方矛盾激化後,霍梅尼被巴列維王朝放逐,流亡國外。從此,宗教領袖與世俗君主之間結下了不解之仇。再加上巴列維好大喜功,在國內推行激進的經濟政策,建設的攤子鋪得過大,而成效甚微,結果導致通貨膨脹嚴重,國內經濟日趨困難。
面臨著國內因經濟困難和宗教矛盾誘發的緊張形勢,巴列維不但不設法緩和社會矛盾,反而對不同政見者實行高壓政策,殘酷鎮壓,鬧得國民怨聲載道。這種日積月累的不滿與仇恨,逐漸演化成各種反對國王的浪潮,最終摧毀了巴列維王朝。由於巴列維與美國的親密關係,因此,在大多數伊朗人心目中,國王就是美國在伊朗的代理人。他們既恨國王,也恨美國。特別是巴列維出走後,伊朗國內的民眾們將對巴列維王朝的仇恨遷怒於美國。眼下,美國政府公開准許被廢除的國王到本國治病,這無異於是在群情激憤的反美情緒中火上澆油。為此,伊朗政府就巴列維赴美問題,兩次向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不久,這種政府的抗議行為演變成大規模的群眾性示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