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錯!我們繁育了一隻蠵龜寶寶!
這可是國內首次成功繁育哦~
趕快向下滑動查看相關新聞!
國內首次人工繁育的蠵龜寶寶
在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誕生
從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獲悉,7隻小蠵龜(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公園保育員細心呵護下破殼而出,這也是國內首次人工成功繁育的蠵龜,也標誌着青島海昌極地公園在海洋動物繁育領域再獲重大成果。

【第一隻破殼的小蠵龜】
據了解,今年6月1日,生活在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的雌性蠵龜產下30枚龜蛋,經過70多天的孵化,8月11開始,動物繁育專家發現小蠵龜有破殼跡象,並判斷小蠵龜可能將在24小時內破殼而出,隨後進行了24小時晝夜不離崗的觀察,經過20多個小時的漫長等待,8月12日11:00時,第一隻小蠵龜勇敢破殼,目前第一隻小蠵龜長8厘米左右,重25克。保育員牟良琛告訴記者:「蠵龜寶寶剛孵出時,由於體內的卵黃並沒有完全吸收完,因此不會馬上就攝食,一般48小時後才慢慢開口攝食,我們選擇水母、磷蝦等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來供蠵龜寶寶開口。」

【保育員哥哥在耐心的給小蠵龜補充營養】
經過近1周的漫長等候,已經有7隻小蠵龜寶寶(目前無法辨別雄雌)陸續勇敢破殼面世。經過一周左右的觀察,目前6隻蠵龜寶寶發育正常,體重均在25g左右,身長平均8.5cm,均已穩定進食;1隻蠵龜寶寶先天存在發育畸形、體質較弱,目前進食能力比較差,保育員每天進行細心護理;蠵龜媽媽目前也特別安排單獨的飼養池進行產後康復中。據悉,在2020年中國海龜保護聯盟授予海昌海洋公園「全國海龜保種繁育基地」的稱號,作為海昌海洋公園的子項目,此次是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第一次成功繁育蠵龜,在國內也是首次成功繁育蠵龜的海洋館,據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保育部副部長王斌介紹:對於蠵龜的繁育主要面臨兩大難點:一是蠵龜卵孵化周期長,70多天的孵化期內,龜卵很容易被黴菌、蟲卵等腐蝕污染而發霉變質,保育員需要持續跟進龜卵的孵化情況,及時清除未受精的卵或霉變的卵,以防止造成孵化環境污染;二是孵化期間,龜卵的發育對溫度和濕度要求比較高,必須一直保持好穩定、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龜卵才能正常發育,一旦溫度、濕度不達標或者波動太大,都很容易造成龜卵終止發育。
據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總經理助理周慶傑介紹:作為國家科普教育基地,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一直致力極地海洋動物的保護、繁殖和研究工作。國內首例人工繁育的灰海豹;成功孵化中國首隻跳岩企鵝;省內首例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自然繁育的純種北極狼三胞胎;順利降生世界首例人工繁育偽虎鯨,同時,還成功繁育了海狗、白鰭鯊等多種極地海洋珍稀物種。15年間,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填補了我國在極地海洋動物研究領域的多項空白,極地動物研究工作躋身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今後人工飼養、繁殖極地珍稀海洋動物提供了積累了寶貴的數據資料。同時,為未來人類合理開發極地資源,保護極地生態提供了參考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