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擊關注「裝個好房子」哦~
每天為你帶來裝修乾貨、改造新靈感與美好生活故事
探尋美好居住方式,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
很多人說起日本男人,常常會在潛意識裡,認為他們是「以夫為尊的大男子主義」。
但其實,褪去這種有色眼鏡後,你會發現:
如今也有不少日本丈夫,心甘情願地當一個伺候、服務老婆的「家庭主夫」。
比如房君曾介紹過的一對日本小夫妻,丈夫DAI天天在家做飯,帶娃,打掃家務,妻子NON則負責掙錢養家,狂賺2億讓全家人住上9000萬的豪宅。
這樣的故事,雖然少見,但卻依舊令人羨慕。
而今天要說的這位日本丈夫,則更加「耙耳朵」一些——
他為了老婆定居中國,平日里天天做飯、帶仨娃、操持家務,還要幫着做生意。
哪怕生活隨時都像修羅場,他都樂在其中。
這個一邊炒菜,一邊小酌的男人,名叫西村純,是日本山形縣人。
今年49歲的他,沒有工作,非要說個職位的話,那就是一名「家庭主夫」。
而被問到「為什麼要在做飯的時候喝酒」時,西村靦腆地笑道:
「我覺得煮菜是一種舒緩壓力的方式,而飲酒則能讓它變得更加享受。」
但其實,結婚之前的西村不僅有體面的工作,收入也不算低。
直到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生活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村的妻子白宜鑫今年39歲,是中國台灣人。
二人來自不同的地域,從小接受的文化教育也截然不同,加上彼此年紀相差10歲,性格觀念上也有一定差距。
比如西村勤儉節約,而白宜鑫卻出手大方。
一開始,白宜鑫的父母十分反對二人戀愛,更別說結婚了。
在老一輩眼裡,日本男人就是大男子主義的化身,自己女兒如果嫁給他,日子一定不好過。
但白宜鑫卻被西村勤儉持家的樸素作風給深深打動了。
她坦言,西村最吸引她的,就是他身上那股「摳門勁」——
還沒結婚時,她陪着西村拿臟衣服去投幣式洗衣機前排隊,這一排就是一個小時,也就是那一刻,她忽然覺得這個節儉的男人好有魅力,一定是一個值得信賴和託付一生的人。
於是,25歲的她沒有考慮太多後果,便嫁給了西村。
事實證明,白宜鑫的選擇沒有錯。
二人結婚後,西村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教師工作,來到台灣省定居,還幫助妻子開了一家日本商店。
他把家中財政大權都交給白宜鑫打理,而自己則安安心心煮飯、帶娃,回歸家庭。
偶爾老婆一個人忙不過來,西村還會天天去店裡幫忙採購、送貨、做晚餐,然後接放學的孩子來店裡,順帶着輔導功課,儼然一副「家庭主夫」的模樣。
跟我們熟悉的家庭主婦一樣,西村這個家庭主夫的生活也像是在「打仗」,彷彿一刻也敢不停歇。
早上,他永遠是家裡起得最早的一個。
準備好一家五口的早餐後,他便喚醒熟睡的孩子起來吃飯、上學。
送走三個孩子後,白宜鑫會先去看店,西村則馬不停蹄地開始收拾廚餘垃圾,打掃衛生。
畢竟,家中所有的家務活兒都是他在操辦,妻子通常只需要負責洗衣服。
所以他必須充分利用時間,可以說是一刻也不休息。
在西村的打理下,這個面積不足80m²的小家,所有東西都擺放得井然有序,空間的職能劃分更是合理妥當。
進門左側便是家中的開放式客廳,一張木質長方形餐桌加五把靠背椅便是全部。
由於面積很小,沒有辦法擺放下一組餐邊櫃,於是便在與廚房相鄰的一側牆面上設置了壁龕,進一步補充收納的同時也方便拿取物品,不至於讓餐廳變得雜亂無章。
廚房與餐廳之間,以半堵牆作隔斷。內部採用I型布局,動線簡潔便捷,也緩解了轉角空間的尷尬,使整體布局靈活多變。
白色的地櫃與吊櫃搭配大理石地磚,給人以溫馨簡約之感,減少了狹小空間帶來的逼仄感。
另一側牆面則用作開放式置物架,進一步補充收納廚具,同時也能一目了然,方便拿取。
廚房也是西村最喜歡的地方,在這裡他可以享受做飯的樂趣,並且妻子和孩子也從來不會進來打擾他。
白宜鑫調侃道:「我老公說廚房裡只容得下一個人,所以我從來不做飯。」
客廳與餐廳共處於一個空間內。
這個區域的傢具配置不僅簡化了電視牆,還取消了傳統的茶几。
將空餘的部分,用來放置簡易小書桌,既能充當茶几,還能作為孩子們完成作業的去處。如此一來,也能讓小空間得到最大化利用。
家裡唯一的衛生間做了乾濕分離的處理,洗手台、馬桶、淋浴間依次排列,井然有序、整潔清爽。
這裡也是最令西村感到放鬆的地方,坐在馬桶上刷手機是他這個已婚男人一天中最自在的時光。
(你懂的
)
雖然西村家面積不大,住下一家五口人也是勉勉強強,但勝在家裡簡約大方、窗明几淨。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西村這個承包了所有家務的男人,也下了不少心思和功夫,那就是:
帶着孩子們一起幹活兒!
他會帶着孩子們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將衣服疊好,整齊擺放在衣櫃里。
畢竟,對於多娃家庭來說,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是維持家裡乾淨整潔的必備法則。
只不過,即使西村一個人能搞定家裡的大小事,安心當妻子的賢內助,但也不代表夫妻倆的婚姻生活就一定是一帆風順的。
比起很多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西村和白宜鑫似乎更特別一些。
因為西村並非完全不工作,他要在幹家務之餘陪妻子一起去店裡照顧生意。
可以說,夫妻倆幾乎24小時都在一起,如此高強度的相處,難免讓婚姻生活化身修羅場。而在所有摩擦和矛盾之中,最突出的便是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問題。
為了還房貸、車貸以及交房租,白宜鑫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撲在了賺錢上,很難抽出時間來陪伴三個孩子。
倘若孩子們想和她玩,也要遵循「預約制」的原則。
比如必須提前兩周跟她商量好時間,才能在節假日跟她一起打電動。
這樣的壓力,不止讓白宜鑫感到有負擔,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全無益處。
並且白宜鑫又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如果哪個考試沒考好,回家就要被批評。
在這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下,西村不停地在想自己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他也無法強制要求撐起全家開銷的妻子,去盡為人母的責任,只能自己多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作為補償。
育兒的重任,壓在夫妻倆身上,讓他們幾乎喘不過氣,難免彼此看不順眼,為此爭吵。
於是,為了改善家庭關係,西村和白宜鑫決定各退一步,彼此妥協。
平日里由西村輔導孩子作業、陪他們在家裡娛樂,而白宜鑫則必須每周末抽出時間,參與全家人的戶外活動。
在這個過程中,白宜鑫和孩子們的關係逐漸緩和,她也更理解丈夫為這個家庭的付出。
慢慢地,她的心態也轉換了不少,不再把自己視作全家人的命脈,而是作為一個參與者和建設者,與大家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在婚姻生活中,不管是賺錢養家,還是帶娃做家務,其實都不該是某個人的特定責任。
家庭主婦也好,家庭主夫也罷,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小家變得更好。
畢竟,婚姻就是講究一個分工協作,大家各司其職、互幫互助,少一些無關痛癢的拉扯,自然就沒那麼多雞毛蒜皮的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