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周夏林
每到清明,「死亡」,這個老人們忌諱的話題總會被反覆被提起。
然而,對於當下年輕人來說,生死並不是禁忌話題,而是一場必經的旅程。如何思念緬懷生命中逝去的故人,如何看待生死,或者也是值得討論的哲學問題。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博主表示被一款骨灰盒種草,「天吶真的很漂亮,我死了以後就要住在這個裏面,感覺很漂亮很安寧。」
你會為自己選好骨灰盒嗎?亦或是精心策劃一場屬於自己的葬禮來好好告別?這個骨灰盒來自一個叫做「歸叢」的殯葬品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記者聯繫到歸叢的合伙人emmie,和她聊了聊這件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大事」。
「我父親那天是殯儀館最靚的仔」
歸叢的創始人叫高古奇,曾創立傢具品牌「梵幾」,創立殯葬品牌歸叢的初衷起源於兩次葬禮。
2019年,高古奇父親去世。在大城市裡,殯儀館的操作總是流水線一樣,千篇一律的花圈,肅穆的靈堂,黑白的遺像,悲傷而又冰冷。殯儀館買的骨灰盒無法讓身為設計師的高古奇滿意,「太丑了。」高古奇第一時間自己畫一張草圖,找廠家定做了一個黑胡桃木的骨灰盒。
幾年後他的母親去世,殯葬行業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變。「這讓我不斷思考,葬禮是不是可以更有溫度一些,儀式是否能夠更貼合逝者生前的真實情況,給予亡親家屬更多情緒、心理上的撫慰。」高古奇在創始人手記里寫道,他發現殯葬行業從產品到服務很多和真實需求都是脫節的。
2023年初,高古奇組建了一支不到10人的小團隊,喪葬品牌「歸叢」正式誕生。
2023年2月,導演陳可辛父親去世了,他找到曾為他設計電影工作室的高古奇,他希望高古奇為父親設計一款骨灰盒,並補充說,希望「造型別那麼像骨灰盒」。
最終做出來的產品是一個以白色玉石為材質的靈罐,這也是歸叢第一款產品,名字叫「棲雲」。 「棲雲」漂洋過海,來到了陳可辛位於泰國的家中,被放置在一牆老照片中最中間的位置,面對湄南河,因為陳父生前說過每天對着這條河很開心。
為陳可辛父親設計的骨灰盒,棲雲
這一年的9月,歸叢正式發佈了包含「棲雲」在內的兩條產品線,包含靈罐、靈盒、靈龕、靈牌和紙紮產品。
產品一經推出,很多顧客前來諮詢定製。
「我父親那天是殯儀館最靚的仔。」這是歸叢收到的一條客戶評價。這讓與高古奇一同創立品牌的合伙人emmie銘記至今,顧客購買的是一款叫做『挽月』的靈罐,它形似中國傳統抱月瓶,拿在手上非常好看,瓶身弧度也反覆調整,要適合手捧。瓷質的溫潤白色,更是團隊經過數十次調試才確定的。
「看到這條評價的時候,我瞬間覺得一切都很值得,這正是我們想做的,讓『生者以慰藉,死者以釋然』。」emmie告訴記者。
歸叢團隊
一場特別的「二次元臨終告別會」
在歸叢的小紅書賬號里,保存着一份特別的視頻資料。畫面里17歲的癌症患者bonny(化名)躺在病床上,病房布置了她最喜愛的動漫人物,同學們圍在她床前,這是歸叢團隊為她舉辦的一場臨終告別會。
「bonny處於癌症晚期,隨時可能會走,她的媽媽找到我們想給孩子辦一場特別的追思會。」emmie說,但我們經過討論,給孩子辦一場臨終告別會或許更好,,讓她帶着美好的回憶去往另一個世界。
和多孩子一樣,bonny很喜歡動漫,還給自己畫了一個漫畫人物。歸叢團隊根據她的自設(bonny為自己設定的二次元形象),製作了一段動畫,還找來coser進行cos。emmie解釋說,「動畫里,bonny最喜歡的遊戲角色歡迎她去往另一個世界。」當動畫播放時, bonny突然對媽媽說:「快幫我用手機拍下來。」而一直強撐着的母親,在這一刻終於淚如雨下。
bonny的告別儀式
那天晚上,孩子的母親在工作群里向歸叢團隊表達了感謝,孩子說她非常滿足。而一周以後,bonny就離世了。
「這是我第一次目睹一個生命的消逝。」往後每經歷這樣一次的服務,emmie都要用一段時間調整自己,對於生與死,有了更深的體會。
把這當作一家80歲可以逛的生活方式店
在歸叢的線上店鋪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收藏量最高的用戶群體是25-35歲的年輕人。他們會在評論區留言:「先收藏着,總有一天用得上」 「太美了,想給自己準備一個」。



最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客戶購買「挽月」骨灰罐送給朋友當生日禮物。這種對死亡的坦然態度,正在年輕人中悄然生長。面對父母乃至自己的身後事,他們更願意提前規劃,把告別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延伸。
歸叢也在嘗試着做「死亡教育」,讓人們直面死亡這個話題。「這是一家80歲以後可以逛的生活方式店。」歸叢在小紅書上的這句介紹,巧妙化解了死亡話題的沉重感。數據顯示,他們有近半數客戶會提前購置殯葬用品,而非在親人離世後倉促選擇。
歸叢推出的清明祭掃套裝
emmie 向記者介紹:「這些殯葬產品除了應該具備的功能性之外,我們還希望它起到情感慰藉的作用,舉個例子,我們會把骨灰盒、靈龕定義為『靈魂容器』,藉由物品讓人在『生與死』之間建立交流,以此紀念逝去的故人,溫和的設計擺在家裡也不嚇人,讓喪葬品融入日常的儀式感。」美無法撫平親人逝去帶來的創傷,但也許可以減少人對死亡的忌憚和恐懼。
歸叢設計的靈龕
面對死亡,其實更可以從容些。
意外走紅的燒紙禮盒
這種對待死亡溫和開放態度也體現在產品創新上。清明時節,歸叢的一款燒紙禮盒意外走紅,這個裝有黃紙、金銀元寶的精緻盒子,解決了傳統祭掃用品品種單一、量大難攜的問題。去年清明,歸叢則推出了仿真花花環,美麗又有儀式感的花環,在小紅書上引來大量圍觀。
或許當殯葬用品足夠美觀,當服務足夠人性化,死亡不再是被恐懼的對象。
歸叢設計的靈牌,文字來自顧客
這或許正是現代人面對死亡時最需要的態度:既不迴避生命的終結,也不沉溺於悲傷;既能坦然討論,又能從中發現美與慰藉。生和死,是人生中完整的一條線。如何有質量地活着,和如何有儀式感地離去,都是生活方式。
(受訪者供圖)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