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電商平台上,部分海派傢具的售價。
最便宜的椅子是1900一把,如果我說物有所值,很多人不一定認可,但我要說這麼賣還虧錢,恐怕更沒有人會相信。
然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
A股有一家公司叫亞振家居,主營的就是海派傢具,掙沒掙錢,我們看圖說話。
如圖中所示,上市於2016年12月,至今8年有餘,除了第一年盈利,剩下的7年都是虧損的。
看來,賣得貴的東西,也不一定都能掙錢。
不過,亞振家居的創始人高偉也不靠賣傢具掙錢,最近,高偉剛剛把公司控制權賣了,一次性就變現了6個多億,豈是賣傢具能比的。
實際上,從2022年起,高偉自己就已經不看好賣傢具了,先後陸續套現了1個多億,早已提前做好了起跑的準備。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偉也算跑得其所,海派傢具原本就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而如今已時過境遷了。
所謂海派,其實就是外來品,當你買海派傢具的時候,銷售人員可能會跟你說什麼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等,都是來自於歐洲。
100多年前,英國用船堅利炮轟開了大清朝的國門,南京條約的簽訂,把那時還叫松江府的上海,變成了外國人的聚居地。
隨着大量外國人湧入上海,與之配套的西式衣食住行也就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各種西洋傢具逐漸在上海的上層人士中流行起來。
上層人士首先是洋人,然後是洋買辦,再就是文化人士和工商業者,總之,有錢人家才用得起。
而隨着西洋傢具的需求越來越大,歐洲的供應無法滿足,就有本土匠人開始仿製,同時,還融入了一些中式傢具的特點,於是,「中西混血」風格的海派傢具就誕生了。
而進入20世紀以後,隨着新文化革命的盛行,使用海派傢具都成了革命內容,尤其文化階層人士,對海派傢具更是推崇備至,由此讓海派傢具得以廣泛流行。
不過,這種帶有奢侈性的傢具在1949年以後就停產了,直到改革開放後,隨着西方文化的窗口再次打開,海派傢具才再次繁榮起來。
木工出身的高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學海派傢具的,1985年,高偉從南通去到上海,拜師於「海派傢具大師」王章榮門下,並於1992年就創立了亞振家居。
海派傢具雖然是中西混血,但西式風格濃厚,在崇洋文化濃厚的90年代,很受上層人士追捧,普通民眾即使買不起,也多認為西方的就是好的。
也就是靠着從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年國內黃金時期,亞振家居一步步發展壯大。
當然,高偉也嘗試過往海外賣,2010年起先後在意大利、哈薩克斯坦舉行的世博會上花重金亮相推廣,但沒有任何成效,海外營收至今為零。
不過,憑着國內的規模,亞振家居仍然上市了,只是,如前所說,上市竟成了崩盤的開端,第二年就陷入了虧損。
其實,如果從現在往回看,亞振家居的崩盤早有預兆,就在亞振家居上市的前一年,海派傢具製作技藝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眾所周知,非遺與現代工業是相反的,現代工業越發達,非遺會消失得越快,所以我們才要保護非遺。
而海派傢具不僅受工業現代化的影響,還受到中國文化自信心越來越強大的影響,中國消費者不再崇尚西式了,而是崇尚實用,這才是主因。
就拿最開頭的那一把椅子來說,海派傢具要1900,而無門無派的可能只要190,對於實用主義者來說,當然選擇後者。
也許有人說,房地產才是主因,房子都沒人買了,哪還有人買傢具呢。
實際上,房地產對海派傢具的影響很小,房子賣得少了主要是炒房的人少了,剛需消費者該買的同樣在買,而剛需住房也才會買傢具。
亞振家居也確實得到了不少來自「非遺」的保護,每年都有幾百萬、上千萬的政府補貼,2020年還一次性獲得了7200萬。
不過,這些保護對於亞振傢具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改變不了連年虧損的局面,到2024年,眼看IPO的融資都花完了,作為創始人的高偉也就變現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