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跨境電商的普及,越來越多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購買海外商品。然而,因部分商品屬於國家禁止進出口的物品,購買此類商品可能觸犯法律。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一起走私案件,被告人沈某通過某國外購物網站從境外購買象牙及河馬牙製品,並利用郵包走私入境,最終因構成走私珍貴動物製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該案在北京市第四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圖源:北京四中院
文玩店老闆收藏象牙製品,被判走私罪
本案中,沈某經營一家文玩雜項店,並且熱衷於收藏和倒賣「老物件」。他經常在某國外購物網站淘貨,認為該平台上有不少早年從國內流出的古董,且真品率較高。據了解,他購買的物品種類繁雜,包括瓷器、玉器、銅器、銀器、綉品及動物製品等,只要認為有升值潛力或工藝精良,沈某便會購入。2020年以來,沈某通過這種方式從境外購買了不少象牙及河馬牙製品,國外賣家通常也會以偽報品名的方式將物品郵寄入境,以此逃避海關監管。
國外賣家以偽報品名的方式將物品郵寄入境。圖源:北京四中院
2022年,北京海關緝私局從沈某住處搜查出其購買的珍貴動物製品,並將其當場抓獲。查獲的動物製品中,象牙製品有102件,河馬牙製品有1件,經鑒定,總價值達人民幣30餘萬元。
庭審中,沈某悔罪稱:「此前未意識到購買此類物品是犯罪,今後絕不再犯。」
法院審理認為,沈某違反國家關於禁止進出口珍貴動物及其製品的法律法規,從境外購買珍貴動物製品並走私入境,其行為已構成走私珍貴動物製品罪。鑒於沈某歸案後如實供述犯罪事實、自願認罪認罰、涉案動物製品被起獲在案且犯罪情節較輕,法院依法對其從輕處罰。
最終,北京四中院判處沈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一萬元,扣押在海關緝私局的象牙製品及河馬牙製品被依法沒收。目前,該案判決已生效。
法官:象牙等製品禁止商業交易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法官介紹,為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以實際行動保護大象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從2018年1月1日開始,我國已全面停止加工銷售象牙及其製品活動,全面禁止商業性象牙交易。
沈某購買的象牙製品。圖源:北京四中院
此外,我國法律對走私珍貴動物製品行為也作出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野生動物保護法》第28條規定,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刑法》第151條第2款規定,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珍貴動物及其製品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任何以收藏、愛好為借口的珍貴野生動物製品交易行為都是違法的,這不僅是對野生動物的殘酷傷害,可能導致物種瀕危、生態失衡,進而影響全球生物多樣性,更是對法律和社會秩序的嚴重破壞。
本案法官崔智瑜提示,作為中國公民,應當自覺遵守法律,堅決抵制珍貴野生動物製品,不購買、不攜帶、不運輸。如果發現實體店或網絡平台有相關非法交易線索,應及時舉報,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斬斷非法貿易鏈條。
新京報記者 吳夢真 編輯 楊海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