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清廷覆滅,這標誌着封建王朝的時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完結。但這並不代表紮根在人們心中的封建思想也一併消失了。一心想當皇帝的袁世凱搞了一個「中華帝國」;忠於清廷的「辮帥」張勳後來也是擁戴溥儀復辟,又當了他了12天皇帝。結果不言而喻,逆時代潮流的事情終究不可為,雖然結果都是失敗,兩位主人公的風評卻是截然不同。前者當上皇帝後,遭到全國的謾罵,很快在憂鬱中死去;後者雖然復辟失敗,卻得到了「忠武」的讚賞。
張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大清國最後的忠臣。
早年在長沙從軍後,張勳就被派到到廣西參加中法戰爭,因為作戰勇猛,被越級提拔。甲午戰爭時,他隨軍調駐奉天,還去過朝鮮前線。在奉命調到小站隨袁世凱練兵前,他已經升到了御前侍衛的位置。
武昌起義時,張勳任職南京鎮守使,面對革命軍的猛烈進攻,他全然不顧「領導」鐵良的勸阻,始終堅持和革命軍作戰。特別是在天保城和雨花台,雙方進行了多次大戰。以至於到漢陽失守那天,張勳鎮守的南京還在清軍手中。可惜,他不屬於北洋系,得不到任何支持,力量耗盡後,南京也只有失守。
溥儀退位後,張勳為了表示忠於清廷,他本人及其部下全部保留髮辮,當時的人們稱他為「辮帥」,稱他的軍隊是「辮子軍」。
張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雖沒有受過完整的現代化教育,卻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將才。
張勳在南京設防的時候,主要設防雨花台和天保城兩處。雨花台是南京的門戶,歷來是只要拿下雨花台,就能拿下南京。但很多人對設防天寶城很不理解,後來才發現,如果按照傳統兵法去打南京,天保城不是很重要,但有了鐵路公路就不一樣了,不控制天保城,所有的運輸線路都會暴露在雙方的火力控制之下,所以張勳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將才,比較了解現代戰爭的特點。
此外,張勳打仗和張宗昌很像,兩人都是沒有受過什麼正規軍事教育,但在作戰時就會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靈感。他在天保城設防時,就經常用火車運兵,退離南京時,更是把線上的所有火車都給帶走了。南京是一個很好的交通樞紐,革命軍卻只能看不能用,這一點張勳做的很有前瞻性。
在辮子軍復辟的過程中,張勳是被段祺瑞等人作為一個工具來使用的。雖然他有自己的主張,但是他的實力太弱,根本無法左右局面。當時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為了給其施加壓力,更是派出兩架飛機轟炸皇宮。宮裡人聽到飛機轟炸聲全慌了,不知該怎麼辦,最後竟擁着溥儀跑到了乾清宮。因為這是睡覺的地方,他們認為睡覺的地方總是最安全的地方。
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溥儀賜謚「忠武」。張勳的完結是中國古典傳統臣子的完結。從此以後,中國就不大出現忠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