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廣、傷亡最大、破壞最重的戰爭,極大地影響了世界格局和趨勢。其中,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和戴高樂等同盟國領導人,以卓越的功勛名垂青史;而希特拉、裕仁和墨索里尼等軸心國領導人,則以深重的罪惡遺臭萬年。
德國元首希特拉飲彈自盡罪有應得,也算是以此謝罪了。不過,同樣作為元兇巨惡的日本天皇裕仁卻逃脫罪責,甚至還扮作可憐的受害者苟活到了1989年。
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大受害者,廣大的中國人民不禁提問: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
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和客觀公正的態度,文史不假竭力解答上述提問,以原創文字的形式回顧歷史。為了抵制搬運和抄襲,筆者在來源於網絡的圖片中附加水印實屬無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軍直接損失150萬的精銳老兵,二戰終於出現了重大轉折。從此以後,喪失戰場主動權的納粹士兵轉入被動防守,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評價的那樣:「這已經永遠成為我們不可戰勝的象徵」。
1945年4月27日,蘇聯紅軍已經攻入柏林的市中心,距離總理府只有一街之隔。當晚,德國元首希特拉在15公尺深的地下掩體中口述遺囑,除了決定與相伴17年的愛娃結婚外,還將戈林和希萊姆撤職,任命鄧尼茨為繼任元首,任命戈培爾為政府總理。
希特拉為什麼會選擇自己而非納粹核心成員繼任,鄧尼茨顯得非常意外。對此,他在回憶錄中這樣猜測:
一是我作為海軍軍人的評價很高;二是他覺得不可能真正實現和平。
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終於將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當天下午三點半,希特拉在地下指揮中心對準自己的太陽穴開槍,而妻子愛娃也選擇服毒自殺。
希特拉雖然孤僻偏執,雖然嗜殺成性,雖然專橫暴躁,但最起碼沒有貪生怕死。關於他選擇自殺的原因,文史不假個人認為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一、德國傳統,許多高官都會選擇自殺明志,比如戈林、戈培爾、克萊勃斯、赫斯和希姆萊等人;二、墨索里尼的結局讓他心有餘悸,擔心生前受辱而選擇體面的離開。三、選擇鄧尼茨這個能被英美接受的接班人便於談判,他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四、性格使然,他固執地認為納粹思想和路線並沒有錯誤,拒絕接受同盟國審判。
鄧尼茨繼任德國元首後,立即着手向英美求和,處理這個搖搖欲墜的局面。他認為,如果德軍先向蘇聯投降將導致東線的上百萬士兵陷入絕境,於是決定先從西線停火。
1945年5月3日,鄧尼茨秘密派遣新任海軍司令弗里德堡抵達英軍駐地投降。幾天後,凱特爾元帥代表新政府出席投降儀式,二戰的歐洲戰勢終於結束,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投降後,二戰還在繼續進行,因為亞洲的日本還在負隅頑抗。作為始作俑者,天皇裕仁儘管意識到戰敗已經不可避免,但還是默許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
在日本,「天皇」是對君主的特殊稱謂,雖然聽起來高大上,實際卻只是來源於神話傳說,可信度甚至還不如「三皇五帝」。作為「神」的化身,歷代天皇都自稱神道教的教主和天照大神的後裔,不僅沒有姓氏,而且甚少露面。
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實物考證,被視為開山始祖的第一代神武天皇都令人存疑,甚至被推斷為來自中國秦朝的徐福。為了改變這種「祖宗不詳」的尷尬局面,日本史學界歷經千辛萬苦才將有據可「查」的歷史推進到第十代崇神天皇,時間在公元前30年左右。
熟悉日本歷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天皇雖然是國君,但大部分時間內並不掌權,屬於虛位君主。到了明治時期,明治天皇通過倒幕運動才從幕府手中奪回權力,從此開啟了對外擴張和對外侵略的近代化道路。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睦仁因病過世,腦部受損的皇太子嘉仁繼位新天皇,史稱大正天皇。由於身體原因,他長期委派皇太子裕仁監國,很早便走到了政治舞台前沿。
因為代代近親結婚的緣故,裕仁的身體狀況也令人堪憂,不僅右手手指活動不靈活,而且眼睛近視也非常嚴重。不過,他的內心卻非常專橫狂妄,充斥着強烈的尚武思想。
裕仁看起來文質彬彬,熱衷於生物和昆蟲研究,實際上卻是野心勃勃的軍國主義者,為了實現「皇國永固」而不計代價。一戰爆發後,他以皇太子的身份鼓吹政府積極參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時的大隈重信內閣。
1914年8月,日本政府主動對德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陣營作戰。很快,他們就直接出兵佔領了膠濟路及青島,同時在中國山東戰區實行軍事管制,司馬昭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當日軍佔領青島後,北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可惜卻完全於事無補。顯而易見,日本對德開戰的目的就是為了謀奪對方在山東的所有特權,就是為了日後侵華進行提前布局。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遞交了一份秘密文件,要求北洋政府簽字同意,這就是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其中,明確要求中國政府將青島、膠濟鐵路以及山東的特權轉讓,否則便以武力要挾。
袁世凱深知此事干係重大,故而不敢答應,可也不敢拒絕,只好借故拖延時間。在事件曝光後,不僅中國國內震驚,就連各國列強也紛紛反對。
眼見事發,日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堅決逼迫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為了換取對方支持,一心希望復辟帝制的袁世凱竟然沒羞沒臊答應簽約,成為引爆五四運動的直接誘因。
在一戰期間,日本真切感受到了資本主義列強的實力,感受到了自身的巨大差距。於是,皇太子裕仁在戰爭剛結束就迫不及待前往歐洲訪問,還在多個國家參觀訪問和停留學習。
1925年5月,上海數千學生和工人進行示威遊行,抗議日本棉紗廠槍殺工人代表顧正紅。在日方的挑唆和慫恿下,英國巡捕竟然開槍予以血腥鎮壓,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五卅慘案」。
對於這次流血事件,作為監國皇太子的裕仁深知其中的前因後果。不過,他並沒有反對或者干涉,只是簡單表達了些許的遺憾而已,充分暴露出了軍國主義的醜惡嘴臉和不良居心。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嘉仁過世,裕仁順利登基成為第124代天皇,史稱「昭和天皇」。為了完成自己的對外侵略和擴張之策,他大張旗鼓地推行「大陸政策」第三步,加大了對中國東北和蒙古的蠶食力度。
經過長期的試探,位於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為日本在華代理人,逐漸在軍閥混戰中崛起。第二次直奉戰爭後,他接受馮玉祥的邀請抵達北京共商國是,從此把持了國家政權並且自稱元首。
1927年6月,張作霖在日本扶持下就任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權勢達到最鼎盛。不過,草莽出身的他卻始終留有底線,在移民、領土、資源、貿易、鐵路和駐軍等方面都提防着日本。
面對張作霖的「三心二意」,日本終於失去耐心,產生了更換代理人的想法。
1928年6月,隨着蔣、馮、閻、桂打着北伐的旗號逼近北京,奉系陣營全線崩潰。趁你病要你命!張作霖敗退回東北之際,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等人竟在必經之路埋好炸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這次「下克上」事件,雖然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也符合天皇裕仁的大政方針,但還是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他決定展開反擊,逼迫首相田中義一和陸相白川義則辭職後,自己直接掌控了軍隊。
雖然奉系首領張作霖被炸身亡,但軍隊卻沒有四分五裂。在老將張作相等人力挺下,張學良接任東北保安總司令,還在國讎家恨下宣布「東北易幟」,從此促成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
「東北易幟」的消息傳到日本後,裕仁天皇怒不可恕。他認為,此事直接破壞了自己的戰略規劃,延誤了第三步戰略目標,甚至失態地連連表示:
完了,一切都完了,河本大作簡直不懂為父母者之心。
面對東北地區已經恢復到日俄戰爭前的狀態,裕仁顯得非常痛心。從此,他加速了自己入侵的步伐,甚至到了明目張胆的地步,遭到各國列強排斥。
1931年9月,石原莞爾和土肥原賢二等人再次「下克上」,炸毀瀋陽柳條湖段南滿鐵路後反誣東北軍,以此為借口炮轟北大營,史稱「九·一八事變」。對此,裕仁雖然有些不悅,但並沒有申飭,反而間接表明支持之意。
為了緩解英美等國的壓力,為了長期控制滿蒙地區,裕仁決定以扶持代理人的方式間接統治。最終,選定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充當傀儡。
當時,廢帝溥儀正帶着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綉住在天津混吃混喝。皇姑屯事件後,雜牌小軍閥孫殿英竟敢帶兵洗劫清東陵,將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都炸得面目全非。
盜墓事件被曝光後,溥儀數度昏厥,發誓要嚴懲兇手但卻無計可施。面對日本人的拉攏,他終於離開天津潛往關外,開啟了漢奸生涯和傀儡生活,成為敵人的幫凶。
1932年3月,溥儀在東北建立所謂的「滿洲國」,煞有介事地當起了皇帝。不過,全世界都視其為道具,除了日本和薩瓦多爾外竟然沒有第三個國家予以承認。
裕仁再度出手,邀請溥儀前來東京訪問,積極營造所謂的「大東亞共榮」。事前,日本成立了專門的接待委員會,積極配合這場鬧劇粉墨登場。
1935年4月,溥儀乘坐天皇的御用艦隻抵達橫濱,立即就受到了上百架飛機的編隊歡迎。甚至於,裕仁還派出親弟弟秩父宮雍仁登船接駕和陪同,儼然視其為無上國賓。
抵達日本本土後,溥儀乘坐火車專列前往東京,天皇裕仁親自到車站迎候。對於這種超規格接待,他表現得受寵若驚,據《我的前半生》記載:
裕仁親自到車站迎接我並且設宴,在我拜會後又回拜我,還一起檢閱了軍隊。
裕仁如此的盛情,溥儀自然也得投桃報李。於是,他接受日方安排前去參拜靖國神社,完全不顧裏面還供奉着當年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敵人,那些人都是滿清的死敵。
結束訪問後,溥儀還將日本的「三神器」仿製品也「請」回東北,每日都要虔誠叩拜。所謂「三神器」是指八咫鏡、草薙劍和八尺瓊勾玉,各有特殊的神道教意義。據《我的前半生》記載:
裕仁見我時展示三件寶物,但我聽說在北京的琉璃廠這些玩藝兒有很多,太監從紫禁城裡偷出去的零碎也比這個值錢,這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大神嗎?這就是祖宗嗎?
侵佔中國東北後,裕仁的野心並沒有得到滿足,因為「大陸政策」並沒有完全實現。不過,出於國力限制,他由赤裸裸的武力鯨吞改為漸進蠶食,將華北視為下一個目標。
通過尋釁滋事和扶持漢奸,日本在華北地區建立起多個偽政府。到了1935年,裕仁命令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繼續製造事端,迫使蔣某同意「何梅協定」。據英國人戴維·貝爾加米尼所著的《天皇的陰謀》中記載:
事實上,日本天皇裕仁早在1935年便指令參謀本部籌劃這場戰爭。
1936年6月,裕仁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御前會議正式批准了「帝國國防方針」暨《用兵綱領》,向全世界公開自己的侵略野心。在他的親自推動下,廣田內閣和林銑內閣相繼辭職,大規模戰爭已經無可避免。
1937年7月,日本駐屯軍在宛平城外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還詭稱一個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而要求進城搜查,立即就遭到中國守軍拒絕。作為區區的聯隊長,牟田口廉竟然直接下令炮擊城內,從而全面引發了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
由於蓄謀已久,日軍在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攻勢都很順利,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對此,裕仁天皇「龍顏大悅」,除了嘉獎牟田口廉外,還公開下詔慰問前線的士兵,據《東京日日新聞》報道:
中國方面陸海軍在上海附近作戰勇猛果敢,乘勝追擊。朕很滿意,特賜褒獎!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軍大舉入侵波蘭,不到48小時便摧毀了對方的空軍,不到一星期便摧毀對方的陸軍。在此期間,英國和法國也相繼宣布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在二戰爆發初期,美國雖然沒有正式加入,但還是憑藉強大的國力限制「軸心國」。德國和意大利尚能堅持,但作為資源貧乏國家的日本卻叫苦不迭,在糧食、鋼鐵、武器、石油和橡膠等戰略物資上遭到極大的打壓。
眼見陸軍威風凜凜不可一世,不斷在中國戰場取得戰果,日本海軍早已按捺不住。於是,他們極力鼓吹海上生命線的重要性,極力鼓吹對美一戰勢在必行。
珍珠港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基地,位於瓦胡島的南端,距離橫濱只有3400海里,戰略位置相當重要,極大限制了海軍的活動範圍。作為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親自製定「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準備畢其功於一役對美國開戰。
由於這一構想太過於大膽,太過於冒險,不僅遭到陸軍的堅決反對,就連海軍內部也存在疑慮。但是,頑固的山本五十六還是通過好友高松宮親王(天皇弟弟)幫助,越級將作戰計劃呈報給天皇裕仁聖裁。
1941年10月19日,日本召開御前會議,繼續就「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展開辯論,陸軍和海軍依然沒能達成共識。最終,裕仁天皇親自拍板,下旨批准了這次作戰任務。
成功實現「偷襲珍珠港」,日本海軍迅速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優勢,逼迫美軍全面收縮,輕鬆佔領了東南亞多國。但是,美軍通過中途島海戰奪回了戰場主動權,從此轉入反攻。
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國王埃曼努爾三世突然解除了墨索里尼的首相職務,宣布投降並退出戰爭。到了1945年5月8日,鄧尼茨在接替希特拉出任元首後宣布投降,德國也終於戰敗認輸。
面對尚在頑抗的日本,杜魯門、斯大林和丘吉爾(後為艾德禮)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首腦會晤,聯合敦促對方無條件投降。同時,已經失去天皇裕仁信任的東條英機辭去首相職務,改由老態龍鐘的鈴木貫太郎接手爛攤子。
作為曾經的海軍將領,鈴木貫太郎雖然就任首相,但卻只能眼巴巴看陸軍的臉色,因為海軍早已在太平洋戰場損失殆盡。在御前會議上,陸相阿南惟畿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都明確反對《波茨坦宣言》。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杜魯門為了避免登陸日本本土造成巨大的傷亡,接連兩次投放了原子彈。同時,蘇聯也迅速對日宣戰並且出兵中國東北,戰爭到了謝幕之時。
1945年8月14日,裕仁在皇宮御文庫地下室舉行最後一次御前會議,同意投降並錄製「終戰詔書」的錄音。第二天中午,這段投降錄音向全世界播放:
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日本宣布投降後,美軍隨即登陸並且進行了單獨佔領,作為駐日盟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成為事實上的「天皇」。1945年9月27日,裕仁不得不屈尊前往拜會對方,還留下一張被世人恥笑的照片。
日本投降以後,裕仁變得低眉順目,夾起尾巴做人。為了逃脫戰爭審判,他將所有罪責都推卸給內閣和軍隊,還將「昭和第一女神」原節子也獻給麥克阿瑟,簡直是無恥下作至極。
美國對於裕仁的罪行一清二楚,但出於軍事需要和政治考量,杜魯門政府決定繼續保留天皇制度。不過,裕仁「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被迫公開發表了《人間宣言》:
朕和諸等國民之間的紐帶是依靠互相信賴、互相敬愛所形成,並非是單靠神話傳說而生出。而說朕是神,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是毫無根據的。
裕仁
洋洋洒洒說了一大堆廢話,總結起來就是「我壓根就不是神,而是普通人」!從此以後,「天皇」走下了神壇,裕仁也撕掉了偽裝,不再裝神弄鬼。
1952年4月底,隨着「舊金山對日媾和條約」生效,美軍撤離日本結束了佔領狀態。緊接着,裕仁竟然「原地復活」,頻頻亮相以刷存在感,但對於戰爭道歉卻裝聾作啞。
明仁天皇
1989年1月,這位發動侵華戰爭的元兇巨惡裕仁終於在東京過世,至死都沒有向中國和朝鮮等國道歉。好在,他的兒子明仁謹言慎行,多次都進行深刻反省和祈禱和平,更明確拒絕參拜靖國神社,直到退位。@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