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孫承宗滿門壯烈,臨死前留下遺言:若孫氏尚存,必滅滿清

1638年8月,八旗鐵騎大舉攻入關內,對北直隸和山東發起進攻。

11月,清軍圍攻山東高陽,彼時孫承宗賦閑在家,他得知縣令棄城而逃,便帶着全家人登上高陽城牆,領導軍民抵抗清軍。

經過一天戰鬥,雖然明軍殺了不少清軍,但由於敵眾我寡,清軍最終登上城牆,孫承宗拿起武器奮起反抗,在殺掉數名清軍後被砍傷,最終不幸被俘。

此後,孫承宗的家人繼續在城內抵抗清軍,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八個侄孫,以及全家三十餘名婦孺,或力戰而死,或被俘後遇害,只有六歲的孫子孫之澧幸免於難,真可謂滿門忠烈。

高陽淪陷後,兩名清將押着孫承宗到城外的圈頭橋清軍老營,二人很敬佩孫承宗,便稱呼其為「孫宰相」,並請他上座。


孫承宗痛恨清軍,便大罵其中一名清將說,「臊狗奴,胡不速殺我!

那名清將也不惱,而是對孫承宗說,「北朝(清朝)識好人,待士厚。相公胡不歸北朝,輔佐大業,而徒為南朝(明朝)死?

孫承宗回答說,「我天朝大臣,城亡與亡,死耳!無多言。

另一名清將又說,「不降,胡不出金銀贖死?

孫承宗聽了這話,有些惱火,又說,「臊狗奴,真無耳者。尚不知天朝有沒金銀之孫閣老耶?

二人見勸說孫承宗不成,又無法從孫承宗身上撈到好處,便將此事上報。

很快,恭順王孔有德就奉命來勸降孫承宗,他講述了自己投降清朝的心路歷程,試圖讓孫承宗感同身受,哪知道孫承宗堅決不投降,只求速死。

無奈之下,清軍便不打算留孫承宗,但出於敬仰心理,允許他自行了斷。

孫承宗便在地上鋪上一張葦席,在向北面京城的方向遙拜之後,用一尺白綾結束了生命,臨死前留下遺言,「若孫氏尚存,必滅滿清」。

二百多年後,孫承宗的這句話真的應驗的,他的後人把溥儀趕出皇宮,徹底結束了清朝。

01

孫承宗的軍事生涯,總結起來就是兩次去遼東

孫承宗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年少時有才名,很早就考中舉人,但之後幾次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

一直到1604年,41歲的孫承宗考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這才踏入官場。

此後18年,孫承宗一直都是文官,作為東林黨的領袖人物之一,他的許多主張其實與東林黨人大不相同,至少他不那麼熱衷黨爭,而是一個單純的愛國者。

1621年,孫承宗成為明熹宗的師傅,因其學識淵博、講課好懂,故而最受明熹宗喜愛和尊重。

就在孫承宗在宮廷為明熹宗悉心授課之時,後金對遼東發動了攻勢,遼陽、瀋陽等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全部陷落,經略袁應泰自殺。

萬曆末期,遼東局勢迅速惡化,到明熹宗繼位時,形勢已經岌岌可危了。

面對如此困境,有人建議讓孫承宗奔赴遼東,但明熹宗不捨得孫承宗離開自己,便讓熊廷弼第二次經略遼東。

但是,在黨爭的影響下,熊廷弼最後折戟沉沙,不但被迫放棄遼西,還被閹黨誣陷下獄。

熊廷弼不是東林黨,也不是浙黨或者楚黨,依然沒有好下場,可見時局敗壞到何等地步了。


1622年,明熹宗召開了御前會議,商討遼東經略的人選,可選擇的人有閻鳴泰、李三才、王之寀、王之臣等人。

當時,孫承宗已經入閣,擔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對這幾個人都不放心,便上疏自請往前山海關督師,明熹宗大喜過望,當即讓他以原職經略遼東,稱為「督師輔臣」。

可以說,孫承宗是明朝有史以來,經略遼東官職最大者,明熹宗還賞賜他尚方寶劍,並大膽放權給他。

九月三日,孫承宗率三名幕僚鹿善繼、杜應芳、王則古抵達山海關,三天之後就傳來一個壞消息,遼西地區抗擊清朝的十萬義軍盡數被殲滅,只活下來六千人,至此明朝在遼西地區再也沒有反清武裝了。

面對滿目瘡痍、百廢殆盡的遼東局勢,孫承宗提出了「先整頓關內,以為根基」、「守關外以捍關內」的策略,具體而來就是收復山海關外的緩衝區遼西走廊,並構築防線,以此作為抵禦後金、進而收復全遼的前哨。

說白了,孫承宗認為明軍應該以防守為主,伺機進攻,這與熊廷弼的策略其實是一樣的。

1623年秋,針對八旗擅長野戰而不善攻城的特點,孫承宗開始主持修建關寧錦防線,首先修建寧遠城,為此他重用袁崇煥祖大壽等人修城,並用皮島毛文龍牽制後金。

第二年夏天,寧遠城修建完畢。

據史書記載,寧遠城城牆高大、異常堅固,可抵禦火炮進攻,孫承宗還在寧遠城附近修建了大大小小數十座碉堡。


以寧遠城作為基礎,孫承宗趁着後金忙於消化遼河以東之際,率軍一舉收復錦州一帶,並將防線推至右屯、凌河,逐漸逼近廣寧,收復土地四百餘里。

此後,孫承宗加大力度構築防線,修建大城九座、堡壘四十五處,最終建立了關寧錦防線。

孫承宗對關寧錦防線寄予厚望,他甚至得意得說,「以四百里金湯為千萬年屏翰」,認為只要關寧錦防線在,大明江山可保千萬年永固。

不過,當時關寧錦防線能起到什麼作用,朝中能認識到的人並不多。

事後看來,關寧錦防線堪稱偉大創舉,自它建成之後二十餘年,一直都是抵禦後金(清朝)的「利器」,直到松錦之戰後,寧錦防線才被攻克。

但關寧防線卻始終固若金湯,直到明朝滅亡前夕,才因為吳三桂入京勤王而主動放棄。

02

如果孫承宗只是構建防線,我想不論是明熹宗還是朝中大臣,都是不會同意的。

孫承宗對此深有認識,所以他在修建關寧錦防線的同時,還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屯田練兵,為反攻後金做準備。

這件事可不好乾,因為朝廷缺錢缺兵,給不了孫承宗什麼支援,凡事都只能靠他自己。

既然靠不了朝廷,那就只能「就地取材」了,為此孫承宗採取了「以守遼土因遼人,以養遼人因遼土」的策略。

孫承宗首先招納40萬無家可歸的遼人,將青壯年編入軍隊,其餘人員則進行屯田,開墾五千餘頃土地種植,第一年就得到了幾十萬石糧食。

同時,孫承宗還奏請留用煮鹽、鑄錢及各項稅收,這樣就又得到了一筆錢。

以此作為基礎,孫承宗招練精兵十一萬,建立了一支以遼人為主的關寧軍。

孫承宗認為,八旗勁旅長於野戰、嫻於騎射,如果要防守,只能憑藉堅固的城池;如果要進攻,那就要必須依靠兵車,兼以火炮。


於是,孫承宗按照戚繼光紀效新書》之法,建立了十二車營,擁有輕車千輛,偏廂車一千五百輛,並配備了大量弓弩、火炮手。

除了車營之外,孫承宗還建立水軍「龍武營」,配備沙唬船六百艘,這是山海關歷史上的第一支水師,是為了防備後金軍隊從海上來襲,兼顧威脅後金側後方的作用。

在三年時間裏,孫承宗不但在防守上建立了關寧錦防線,還在進攻上準備了十一萬大軍,並準備了大量武器、輜重、糧食,使得遼東局勢大為改觀。

你以為這樣,孫承宗就滿意了?其實他還幹了一件很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處理與蒙古的關係。

當初,明軍從遼西走廊撤走後,這裡就成為了蒙古喀喇沁、察哈爾的放牧地,這些部落左右搖擺,既可能聯合後金,也可能效忠明朝。

為了拉攏蒙古部落,孫承宗任重用與後金敵對的女真哈達部王子王世忠,對遼西走廊的蒙古諸部進行安撫,並沿用女真對蒙古語諸部的封賞策略,對於那些不合作的部落,他則堅決予以圍剿。

在孫承宗剿撫並用的策略下,多數蒙古部落選擇投靠明朝,他們或出兵協助明軍,或資助糧食,總之不敢跟明軍敵對。

當然了,孫承宗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多成就,運氣成分也有,那就是後金在他到任的三年時間裏並未對山海關一線採取軍事動作,使得他得以從容部署遼東防務。

然而,後金雖然對孫承宗沒有構成威脅,但明朝內部卻處處對他掣肘。


明熹宗繼位後,隨着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逐漸崛起,反對宦官干政的東林黨,便成為魏忠賢打壓的對象。

儘管孫承宗的政治主張與東林黨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堅決反對宦官干政,所以他也是魏忠賢極力打壓的對象。

孫承宗前腳剛到遼東,魏忠賢后腳就往遼東塞人,遼東巡撫張鳳翼、內監劉朝等先後來到山海關,此二人明裡暗裡都在搗亂。

由於明熹宗十分支持孫承宗,故而魏忠賢一直找不到機會,反而是張鳳翼被去職。

1624年夏,楊漣左光斗彈劾魏忠賢,東林黨與閹黨正式開戰,孫承宗為了國家大計,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上書對魏忠賢進行攻擊,還勸說明熹宗解除魏忠賢的廠臣之職,並讓魏忠賢的相好客氏出宮。

當時,明熹宗有意偏袒魏忠賢,如果孫承宗的奏疏如果被魏忠賢看到,那麼他將有大麻煩。

好在東林黨為了不進一步激怒明熹宗,將孫承宗的奏疏扣下,這才避免了一場危機。

9月,魏忠賢派遣劉應坤到山海關勞軍,孫承宗始終不與之交一言,只是奉茶一杯而已,這讓劉應坤很是惱火。

劉應坤四處打探,得知孫承宗曾上書彈劾魏忠賢,回京之後就找魏忠賢告狀,魏忠賢因此越發忌憚孫承宗。

03

孫承宗第一次經略遼東,展示出了卓越的軍事能力,但他太過耿直,不懂得與閹黨虛與委蛇,最終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1624年11月,明熹宗的生日就要到了,孫承宗打算入京賀壽,同時向明熹宗闡述自己對時局的一些意見,但消息不幸被魏忠賢得知。


魏忠賢擔心孫承宗入京對自己不利,便向明熹宗進讒言,謊稱孫承宗帶着數萬大軍入京,揚言要清君側,還可能對明熹宗不利。

明熹宗當時身體有病,猜忌心也加重了,聽了魏忠賢的話,便感到有些擔心,於是下詔讓孫承宗不必入京。

有人為孫承宗的處境擔憂,勸他巴結一下魏忠賢,他卻義正言辭的說:

本無罪而張皇飾罪,是亦欺君也,死生禍福,天也,君可欺乎?

此後,魏忠賢多次在明熹宗面前說孫承宗的壞話,導致孫承宗的處境越發艱難。

12月,東林黨領袖趙南星高攀龍等人被逮捕,閹黨勢力進一步做大,魏忠賢便召集黨羽討論如何處理孫承宗,鑒於孫承宗並未完全失信於明熹宗,魏忠賢決定先對其進行打壓。

在閹黨的逼迫下,孫承宗不得不裁減隨從僕役及官兵一萬七千餘人,許多得力幹將被迫去職,明朝在遼東的勢力在內耗中被削弱。

孫承宗預感到處境不妙,多次請求去職,但明熹宗無人可用,便勉勵他留任。

就在這人心惶惶的時候,後金對遼東再次發起了進攻,雙方爆發柳河之役,結果在魏忠賢的干擾下,明軍遭遇失敗,但損失並不大。

自孫承宗入遼以來,這是他打的第一場敗仗,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閹黨卻藉此機會大做文章,對其發起滿天彈劾,說他建立的關寧錦防線形同虛設。

無奈之下,孫承宗只得再次辭職,明熹宗不明是非,竟然同意了,改由高第經略遼東。

孫承宗離職後三個月,他曾經的部下袁崇煥就取得寧遠大捷,狠狠打了閹黨的臉,為此明熹宗還給他述功並給予賞賜。

後來,全國興起為魏忠賢建生祠的浪潮,孫承宗卻拒絕,魏忠賢得知後十分生氣,派遣東廠緹騎日夜在他家附近監視,打算找機會殺掉他。


就在孫承宗性命堪憂的時候,明熹宗突然去世了,繼位的崇禎帝設計殺掉魏忠賢,並將閹黨清洗出朝堂。

但是,閹黨的倒台並未改善孫承宗的處境,就在崇禎帝打算起用他的時候,曾與他意見不合的王在晉突然發難,指責他在遼東任職時財務不明。

崇禎帝銳意進取,十分重視這件事,便讓已經是薊遼督師的袁崇煥調查此事,袁崇煥當然維護孫承宗了,便說沒有問題。

不過,孫承宗的污點雖然被洗刷,但崇禎帝卻沒再提起用他之事,他因此繼續賦閑在家。

1629年10,皇太極率軍避開寧遠、錦州,從喜峰口大舉入塞,攻佔遵化,直逼京師,史稱乙巳之變。

眼看局勢如此嚴峻,崇禎帝想到了孫承宗,連忙下旨封孫承宗為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拜為少師兼太子太師,讓其主持局勢。

11月15日晚,孫承宗抵達京城,崇禎帝召見了他,對他說:

今虜入關半月余矣,舉朝無可恃,所恃者惟卿。卿如何為朕調度?

抵達京城之前,孫承宗已經了解了軍隊調動情況,便對崇禎帝說,軍隊部署沒什麼問題,但讓各地軍隊提前回去,甚為不妥,萬一後金軍攻打京城,如之奈何?

不久,皇太極果然攻打京城,崇禎帝因此很佩服孫承宗。

在孫承宗的運籌之下,明軍最終迫使皇太極率軍離開,通州一帶也獲得安全,但壞消息是崇禎帝下令逮捕了袁崇煥。

孫承宗知道袁崇煥是冤枉的,這是皇太極實施的離間計,但猜忌心極強的崇禎帝不為所動。


隨着袁崇煥的被捕,關寧軍人心思動,例如在祖大壽寫給孫承宗的信中,就說了這樣一句話:

袁督師事甚堪流涕,即兵眾離散,實出傷心,然既感督師,必知儘力剿虜。

眼看關寧軍就要崩潰,孫承宗一方面鼓勵祖大壽出兵收復遵化,以減輕袁崇煥的罪責,另一方面連續上兩道奏疏為關寧軍說情,說關寧軍並無反意,但崇禎帝還是不相信。

崇禎帝也知道關寧軍不能亂,便下旨讓孫承宗奔赴山海關,讓其再次經略遼東。

04

孫承宗還沒抵達山海關,壞消息就傳來了,許多關寧軍將領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調遣,祖大壽更是已經率軍出關,準備投降後金!

局勢發展至此,孫承宗也只能儘力維持,他利用自己的威望,派人四處活動,成功勸說一些關寧軍將領歸附。

對於祖大壽,孫承宗則派人入京取得袁崇煥的親筆信,然後派人將信送給祖大壽及其親屬,祖大壽最終迷途知返,帶着三萬人馬入關。

在孫承宗的努力下,關寧軍最終被他掌控,一場大危機就這樣被他輕鬆化解。

接下來,孫承宗打算消滅留在關內的後金軍隊,解除後金對京城的威脅。

當時,後金軍隊主要盤踞在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作為日後進攻北京的據點。

在孫承宗的統籌之下,以關寧軍作為主力,明軍只花了四個多月時間就奪回四城,消滅了關內所有清軍,崇禎帝非常高興,加封其為太傅,並讓其接棒袁崇煥,負責關寧錦防線,繼續復遼事業。

然而,孫承宗的作為,在遼東巡撫丘禾嘉看來,根本沒什麼,他對孫承宗很不客氣,處處掣肘孫承宗,甚至說過「閣部老矣,遼事我只手可半」之類的話,把孫承宗氣得不行。

孫承宗萌生退意,崇禎帝以找不到替代人選為由拒絕,此後他多次提出重建關寧軍,請求朝廷撥給60萬兩銀子,崇禎帝卻冷淡回應。


此後,孫承宗與丘禾嘉的矛盾愈發激烈,鬥爭的重點之一就是大凌河城的修建。

孫承宗主張集中力量修建大凌一城,進而收復廣寧右屯衛,丘禾嘉則主張同時修建大凌、右屯二城,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搞得崇禎帝都不知道誰對誰錯。

後來,新任兵部尚書熊明遇反對修建大凌城,加之丘禾嘉與祖大壽鬧矛盾,他便順勢投靠熊明遇,說自己本就反對修建大凌城,將責任都推給孫承宗。

孫承宗氣得不行,就讓祖大壽彈劾丘禾嘉,導致丘禾嘉被調走,但繼任者都不願意赴任,結果丘禾嘉又多幹了五個月。

在熊鳴宇和丘禾嘉的掣肘下,修建大凌城的阻礙就越來越大了,孫承宗多次上書,說大凌城至關重要,他可以不要朝廷一分錢,也不需要一兵一馬、一槍一炮,只要工程不停即可。

然而,兵部最終還是傳來了停止修建大凌城的咨文,孫承宗長嘆一口氣後下令撤軍。

明軍主力撤退之後,皇太極卻突然率軍將大凌城包圍起來,當時城中只有2萬餘專門從事築城的班軍及少量戰鬥力不強的軍隊。

孫承宗很快就做出了部署,一方面派軍援助大凌城,另一方面堅壁清野,防止皇太極偷襲薊鎮、京師。

原本,孫承宗的部署還是很周密的,但在丘禾嘉的掣肘下,導致關寧軍在大凌城一戰中戰敗,祖大壽獻城降金,好在孫承宗及時派其弟祖大弼阻止,這才將祖大壽追回。


這下子麻煩就大了。

雖然關寧軍只是小敗,但影響十分惡劣,孫承宗的政敵開始攻擊他,說他在戰略上就是錯誤的,根本不該修建大凌城,還有人說他喪師辱國,給他扣了很多高帽子。

沒等崇禎帝發話,孫承宗就上書辭職,將罪責到攬到自己頭上。

崇禎帝收到奏摺後,雖然沒有責備孫承宗,但批准孫承宗辭職,讓人寒心的是,他只發放路費一百兩給孫承宗,然後安排車馬送其回高陽老家。

等孫承宗回家之後,崇禎帝下達了正式處罰,勒令其冠帶閑住。

在史學家看來,明末在遼東有所作為的大臣不過三人,即熊廷弼、袁崇煥和孫承宗,此三人一個在黨爭中被殺,一個因離間計而死,一個則在內鬥中被罷職。

孫承宗去職後,滿清再也無懼遼東,正如蔡東藩先生所說:

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

蔡東藩認為,遼東局勢的敗壞,與其說是明亡清興的大勢所趨,不如說是人禍,如果不是明朝無休止的內訌削弱了自身實力,滿清哪來的機會?

孫承宗離開遼東後,遼東局勢一天不如一天,直至1640年明軍在松錦之戰中戰敗,局勢終於發展到不可挽回。

不過,孫承宗沒有看到這一天,就在1638年抵抗清軍時被殺,他全家47口人,除了一個孫子之外,其餘全部被殺。

孫承宗死前依然喊着殺賊,並立下了孫氏滅清的誓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延續了276年的清朝滅亡,孫中山作為辛亥革命領導人,雖然不是孫承宗的後人,卻繼承了孫承宗滅清的遺志。


1924年,孫承宗的十世孫、直系軍閥吳佩孚任命的京畿警備副司令孫岳率軍進入北京,將溥儀趕走皇宮,並剝奪其帝號,清朝滅亡之後延續了十多年的遜清小朝廷覆滅,大清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據說,因祖上被清軍所殺,孫岳從小就懷深仇大恨,遂無心讀書,長大後參軍入伍,曾參加辛亥革命,為清朝的滅亡出了一份力,後來加入直系軍閥,是北京政變的主要執行者之一。

孫承宗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人敬佩不已,他的後人沒讓他失望,最終幫他完成了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