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現在可以「親身經歷」

  vr展《轉折·從頭越》體驗效果。受訪者供圖

  戴上vr頭顯,「穿越」至90年前,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拉開序幕。

  「突破4道封鎖線時,每到一次封鎖線,就有牆從天而降,飛機從後往前掠過,結合音效,壓迫感很強。在戰鬥場景中,我們在掩體中穿行,還有互動可以幫邊上的戰士取彈藥箱。建模很真,被炮彈砸的時候,我忍不住晃動身體躲避!在湘江上劃竹筏時,遠處不斷有人跑過,天邊不斷有炮彈落下,失重感明顯!」貴州遵義的高中女生李穀雨說。5月2日,她特地到遵義會議紀念館,體驗了剛剛上新的vr展覽《轉折·從頭越》,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時,仍覺「震撼」。

  遵義會議紀念館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以遵義會議會址為依託而建,早在1955年10月就對外開放,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五一」期間,觀眾在觀賞2000多件文物的同時,還能到紀念館2樓,體驗這場vr展覽《轉折·從頭越》。

  腳下的竹筏隨着波濤震顫,炮彈掀起的硝煙在vr眼鏡中彌散……遵義會議紀念館副館長雷鳴是80後,從一年前開始參與策劃,對於「親手裝填迫擊炮炮彈」的體驗,依然印象深刻。

  雷鳴介紹,30分鐘的vr展以「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婁山關大捷」三大歷史現場為主要場景。歷史課本上的偉大轉折,觀眾可以「第一視角」見證:在湘江畔,子彈擦過的呼嘯聲與戰士的吶喊穿透耳膜;在會議廳里,與歷史人物呼吸相聞;登上婁山關隘口,漫山紅旗與衝鋒號角在硝煙中吹響。

  雷鳴特別提到,「小切口」是《轉折·從頭越》的特點,從紅軍戰士的視角「走進」歷史,將宏大敘事與細微展現相融合,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

  比如,對湘江戰役的呈現,除了關注紅軍大部隊渡江的艱難,還聚焦了三大阻擊戰中的光華鋪阻擊戰,讓觀眾感受湘江戰役的悲壯。一名遊客在體驗時,目睹紅軍戰鬥場景後淚流不止,「我都不知道他們(紅軍)當時是怎麼過來的,好想為他們做點事情」。

  展覽設計開發團隊負責人之一韓嫕介紹,《轉折·從頭越》實現了超低延遲、超高碼率的數據傳輸,支持場地內40人及以上同時體驗;畫質上支持4k分辨率、120hz+幀率的超高清內容流暢運行,能夠帶來近乎真實的視覺沉浸感與操作響應。

  「在研發過程中,最具挑戰的是如何讓觀眾真切體驗到戰爭的場景。比如在婁山關上,每一個戰士、對面的敵人,都採用一對一『動捕』來進行數據採集,然後在操作引擎中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動作的個性化和清晰度,都比此前產品有迭代級的提升。」韓嫕說,「有的vr玩法是背一個背包,這對老人和孩子來說比較沉重;但只用vr眼鏡,清晰度又受限。所以我們採用了『無線串流方案』,觀眾只需要佩戴輕量化的vr頭顯,頭顯與服務器獨立運維,適用於長時間的沉浸式體驗。」

  一名遵義會議的「同齡人」——90歲高齡的老人,此次特地來體驗vr展,因為觀眾太多,一度限流,老人耐心地等着。體驗結束後,老人說:「比平面的(展覽)好多了,我就好像坐在那個坡坡上。」

  「相較傳統的『展板+實物』的展陳方式,vr展增強了觀眾的體驗感,尤其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一方面,他們在體驗中被歷史所感動;另一方面,展覽的科技感也激發了他們自豪感。」雷鳴建議,觀眾可以先看常設展,對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後,再來沉浸式體驗vr展,目前紀念館的動線也是這樣設計的。

  「我們一年的觀眾數量約1000萬人次,約40%是親子群體,家長帶着孩子來參觀。孩子們對數字化、新媒體的展陳方式比較感興趣。」雷鳴說,遵義會議紀念館也一直在探索以多種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展覽方面,從2016年推出「行進中的遵義會議紀念館」巡展,迄今已開展40多場,足跡抵達全國約一半省份,接下來準備將vr展與巡展聯動;在文創產品方面,紀念館於2024年完成了升級改造,現場銷售方式從「櫃檯式」轉變為「超市式」,品類也更年輕態,「冰箱貼是目前賣得最好的品類之一」,2024年銷售額達到1000多萬元。

  當下,數字科技在紅色主題教育中的應用正在積極探索與實踐中。記者了解到,在貴州四渡赤水紀念館,「雲」看館藏文物、720度全方位漫遊觀展、紅色故事ar互動……「數字」元素隨處可見;在山西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通過裸眼3d影像內容結合ar互動與體感互動,觀眾從展覽一開始便可迅速切入戰爭環境;揚州大學學生更是把紀念館直接建到了「雲端」——紅軍長征海河戰鬥遺址數字化紀念館,用vr技術還原戰鬥遺址。

  「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全身心投入,相較普通講解,我會更聚精會神,也更容易切身理解。」李穀雨說,「vr作為一種新技術,和紅色場館的結合會讓人更有興趣了解這段歷史,特別是契合了年輕人的好奇心。這次我看到進入vr場地的觀眾中,青少年比較多。」

  「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長征中鬥爭的艱苦、信念的堅定,中國革命一路走來有多麼不易,同時也感悟到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貴。」長期從事長征史研究的專家劉俊在體驗《轉折·從頭越》後說。

  劉俊認為,在數字科技的助力下,當下觀眾可以成為一段歷史的「親歷者」,感受到歷史現場的「氣息」,這是未來紅色文化展覽的一個應有的發展方向。「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與其被動接受說教,不如主動體驗,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會對教科書上的歷史結論有更深刻的理解。」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