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被胡吹亂抬、過度神化的九大人物

說起古典戰爭小說,武評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而但凡涉及到人物實力的高低強弱,總會有不同聲音出現,拿《水滸傳》來說,其中就有那麼幾位因為各種原因被胡吹亂抬,神化到遠高於自身真實定位的高度,也就是俗稱的被「高估」。下面就逐一和大家說一說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九大人物。

9:兀顏光

從地位上看,兀顏光完全符合書中給予的「遼國第一將」光環,同時也很大概率在勇武上是大遼首屈一指的強者,尤勝戰績不凡的阿里奇、瓊妖納延,但是也不可否認,兀顏光是缺少斗將作為武力支撐的。

然而本沒有什麼波瀾爭議的兀顏光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被一步步抬高,最終演化成具備獨戰關勝、花榮、張清三將才堪堪不敵的實力,這屬於典型的斷章取義,兀顏光死於三將聯手之下不假,但並不代表他的武藝只是略低於三將相加。當時的情況是兀顏光與關勝交鋒,不想身邊副將被張清用石子全部打散,眼見形勢不利的兀顏光回馬便走,這時花榮一箭射中兀顏光後心,不想被護心鏡擋住,一耽擱的功夫,關勝趕上便是一刀,雖砍中奈何兀顏光身着三重重甲,一刀下去竟毫髮無傷!於是二人又斗,不多時花榮的箭和張清的飛石便先後射來,兀顏光躲開了箭卻無法再避飛石,以致被打中面門落馬,關勝趕上一刀將之首級斬下。

所以說從一開始,兀顏光就是要突圍的,而事實上也確實是在被追着打,抗了各種手段那麼久主要是因為裝備好,當然了這一系列表現足以說明兀顏光無愧為久經沙場的宿將,反應快,靈敏度也足夠高,但若因此說他能以一敵三不是斷章取義又是什麼?



8:方傑

方傑的情況和兀顏光類似,被稱作「合六人之力方將之斬殺」,更兼有三十餘合刺死秦明的戰績,乍一看相當炸裂,實際若真的看過原着我們就會發現,方傑武藝高是真的,但充其量也就是和秦明半斤八兩,屬於標準的五虎水平,遠達不到「六將之和」的高度。

我們先來看看方傑的所謂以一敵六,當時的情況是關勝出馬與方傑對戰十餘合不分勝負,急於破敵的梁山軍中花榮飛馬而出,方傑奮力抵擋二將,雖沒有立刻落敗,但已然是強弩之末,這時宋江又讓李應和朱仝也出馬,方傑知道自己若是面對四將恐怕連延續對方行動都做不到就得被斬殺,於是回馬而走,結果敗退時遇見了柴進。當時柴進在方臘處做卧底,所以方傑只當柴進是來助自己的,故而未加防備,結果被柴進突施冷箭,一槍戳翻,燕青趕上將之斬殺。

不可否認方傑能短時間抵禦住關勝和花榮聯手,非常的不一般,並且在眼見事不可為時還能從二將手中走脫更為難得,但是這依舊不能改變方傑從來不曾一對六的事實,而與秦明之間的交鋒更能看出其實力與霹靂火旗鼓相當,當時無論是場面還是二人的狀態都能夠體現出這一點。至於秦明為其所殺,書中也是寫得清楚明了,那是由於杜微助戰並以飛刀擲向秦明,秦明只顧着躲飛刀,結果露出了破綻,導致被方傑抓住空檔,一擊必殺!所以方傑強則強矣,但也只是五虎級水平,遠達不到頂級三強的高度(盧俊義、史文恭、杜壆)。



7:林沖

林衝上榜可能會讓很多朋友大跌眼鏡,畢竟豹子頭從某種意義上講幾乎就是武藝高強的代名詞,但是由於其粉絲群體龐大,使得林沖的武力地位不斷上升,甚至網絡上經常會出現類似「林沖與盧俊義孰強孰弱」「林沖多少回合能生擒史文恭」之類的問題。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粉絲多說明人物魅力大,特別是塑造出來的虛構人物能夠大受歡迎更是一種成功,但粉絲太多了難免良莠不齊,特別是其中一些無腦吹的過度吹捧,使得林教頭頗為尷尬。比如所謂的「一生無敗」,這話也不是不對,若是拋開被瓊英用飛石暗算林沖真刀真槍確實沒敗過,但是稍微有些實力的林沖同樣也一個沒贏過,他與頂級高手之間欠缺的就是一個說服力足夠的戰績。對此,一些人稱林沖難勝高手是性格所致,由於宅心仁厚故而不忍心對實力不錯的對手下殺手,這話讓人很難評價,因為毫無依據,反過來說對手愛惜林沖不忍心殺他似乎也講得通,無論哪一個都是拋開事實談心情,咋說咋有理。

總而言之,梁山五虎中的第二位愚以為是對林沖極為準確的定位,其硬實力大體與秦明、呼延灼相當,是要略遜於關勝的。



6:孫立

無論是位列地煞還是屈居十六小彪將之列,對孫立都是極大的不公,無論功績、戰績孫立不說是梁山頭一排的存在,也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或許也是出於對病尉遲遭遇的同情,所以為其不平的聲音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就是其武藝水平被不斷抬高,直到一個驚人卻有不少人認同的說法出現——孫立有比肩梁山五虎的實力。

誠然孫立戰績頗多,特別是與寇鎮遠之間的對決堪稱全書最精彩的一次單挑,沒有之一。然而精彩歸精彩,對孫立不利的是他擊敗的所有對手都缺少戰績支撐,也就是說實力不明,唯一較為明確的是呼延灼,結果三十合不分勝負,但如果憑此就說孫立能比肩五虎說服力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呼延灼是出名的守強攻弱、平局大師,戰勝李忠尚且需要十餘合,生擒孔明甚至用了二十合,但凡實力強些大概率都能短時間內與之斗平,更何況孫立對戰的呼延灼體力是有損耗的,所以這一戰只能說明孫立武藝不錯,小彪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至於上限難以斷言。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有人說孫立用一根鞭,呼延灼用雙鞭,所以孫立吃了虧,若是也用雙鞭那麼戰力就會翻倍……對此,本人不予置評。

通過戰績我們可以看出孫立無愧病尉遲之名,實力確實不錯,但上限不好判斷,倒是施耐庵利用旁白為其「蓋了帽」,就是祝家莊一戰時孫立生擒石秀,施公專門交代這是為了讓孫立獲取信任,順利完成卧底任務,實際本事「石秀不低似孫立」。這樣看來,孫立怕是與史進、朱仝大體相當,八驃中下算是對之相對準確的一個定位。



5:欒廷玉

孫立被高估尚能理解,畢竟戰績擺在那,而說欒廷玉能比肩甚至超過梁山五虎就實在讓人匪夷所思了,有人說欒廷玉生擒秦明,這還不夠強嘛?拜託,詐敗誘敵用絆馬索將之坐騎絆倒,然後埋伏好的軍士一擁而上將秦明擒獲,這也能算是欒廷玉強於秦明的佐證?

事實上除了與秦明鬥了一二十合後詐敗,欒廷玉再無其他斗將戰績,沒有任何直觀比較能夠確定他的武藝水平。也有人說欒廷玉是祝家莊的教頭,又是孫立的師兄,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愚以為這些只能作為輔助性,看武藝高低還是得戰績說話,要是想抬個杠,趙志敬還是楊過的師傅,結果如何?韋小寶是慧聰的師弟,結果又如何?



3、4:石寶、呂方

之所以將這二位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呂方被高估和石寶有很大關係,由於和石寶鬥了五十合才堪堪不敵,於是乎呂方成長論和進步論頗受認可,畢竟他一直是和郭盛並駕齊驅的,屬於中看不中用的典型,哥倆在曾頭市聯手都差點被曾塗打掛了,那時候他的實力也就是勉強可堪一用。

這裡有一個比較關係,就是後期呂方與石寶斗五十合被多數人認為進步極大,甚至達到八驃騎的高度有一個前提就是石寶的實力非常強。那麼石寶是一個什麼水平呢?很多人借用關勝的一句「石寶刀法不在關某之下」來說明其手段與關勝持平,再加上他是斬殺梁山好漢最多的南軍將領,故而似乎他比肩關勝的說法是板上釘釘的,對此我有些不同意見。

我們來看看那些被石寶擊殺的梁山頭領的陣亡過程。戰五渣燕順被流星錘打死;火眼狻猊鄧飛欲救索超所以注意力不夠集中,以致被石寶一刀劈斬;喪門神鮑旭一路追擊石寶到城門口,結果提前躲在門後的石寶突然跳出來給了鮑旭一刀;索超最傻,被詐敗誘敵後一流星錘打死。滿打滿算,被石寶憑藉純粹武藝擊殺的只有一個鐵笛仙馬麟,而馬麟是個什麼水平?被祝氏三傑的老大祝龍沒多一會就殺得遮攔不住,那麼砍死個馬麟有什麼好吹的?



當然了,倒不是說石寶實力差,畢竟被關勝那樣稱讚過,同時兩人確實鬥了二三十合不分勝負。但是我們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關勝之所以如此說一來是他性格所致,不同於祖上關雲長的狂傲,關勝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石寶刀法確實不錯,關勝誇他一點不用意外。另一方面這裡主要是為了體現關勝的準確預判,因為事實證明石寶確實是詐敗準備使用流星錘的,所以關勝的這句話至多能說明石寶不凡,但是否真的能和他平起平坐是不能完全確定的,因為人物對話中是帶有主觀情緒色彩的,除非是作者利用旁白的說明才能算作是官方設定。《三國演義》中關羽曾對張飛說張遼的武藝不在他們之下?但是事實證明張遼至多屬於一流武將,對比蜀漢五虎是有明顯差距的。

那麼石寶的武藝到底是個什麼水平呢?愚以為從對戰索超看,二人大體相當。誠然石寶詐敗有速戰速決,故而採取最簡單有效手段的因素,但換個角度也說明對他而言索超是塊難啃的骨頭,否則他何必採取詐敗後暗箭傷人的手段呢?

那麼如果石寶只是約等於索超的武藝,那麼呂方和他斗五十合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有人或許會說當初他可是連曾塗的三十合都接不住的,但是誰又能說曾塗就一定不如石寶呢?所以我認為石寶大體是八驃騎中上的水平,至多超不過楊志,而呂方充其量是小彪將偏上的程度,超不過黃信。



2:扈三娘

剛才提到的幾位被過度吹捧也算是有跡可循,起碼有一些正面、側面的東西容易讓人誤解,只有扈三娘被神化本人實在難以理解,因為由始至終,她身上不存在任何被人高估的點,所以多少有些莫名其妙。

祝家莊之戰,扈三娘看似驚艷,實則只能算戰績平平,數合之間生擒戰五渣王英,或許能說明其可堪一用,但是隨後連續斗平馬麟和歐鵬,也將扈三娘的硬實力定格在小彪將中游的水準。當然了,後來她以套索生擒彭玘,又十餘合從呼延灼手中全身而退,說明確實有些手段,然而彭玘也不過是小彪將中上水平,更何況扈三娘屬於詐敗後使用了特殊手段,在做武評討論人物硬實力時是不算在內的,否則張清、花榮、龐萬春豈不是天下無敵?而呼延灼剛才我們已經提及過,是出名的平局大師,生擒孔明尚且用了二十合,被扈三娘躲開一招殺招後退走也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很多人認為,扈三娘是祝家莊一方除欒廷玉外的最強戰力,實則祝氏三傑的本事皆在其上,按照書中所說,三兄弟里以祝彪最強,祝龍與祝虎伯仲之間,但就是這樣並不被看好的祝龍可是短時間就擊敗了與扈三娘伯仲之間的馬麟的, 所以扈三娘的準確定位其實就是十六小彪將的中游水平,什麼堪比八驃直追五虎完全是沒有根據的想當然。



1:武松

武松強不強?強!這點毋庸置疑,試想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是何等神威?要知道相對於其他演義小說,《水滸》中的設定是距離現實最近的一部,屬於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不像後來的《說唐》《說岳》完全顛覆認知,所以武松打虎絕對稱得上神績。

但是超高的人氣使得一些腦C粉過於神化二郎,甚至達到了捧殺的地步,連同剛才提到同樣人氣不低的林沖,衍生出所謂的「馬上林沖,馬下武松」之說,不認同者為了諷刺,加了句「林沖騎武松,能打孫悟空」,從而引發了網絡大戰。

粉絲追捧偶像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個度,拿武松來說,強是強,但還不至於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四海八荒沒有對手的地步。客觀來講,施耐庵筆下的武松與其他人是有很大不同的,施公給了他最長的個人故事篇幅,說明對這個人物極為鍾愛,但是偏偏這樣的豪傑竟然沒有綽號,直到換了頭陀打扮才被隨意的取了個「行者」之稱,同時他的兵器雖然被張青說得神乎其神,但同樣選擇的很是隨意,這其實都是作者的有意為之,其目的就是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江湖豪俠。

快意恩仇、急公好義,略顯粗魯中不乏機智,雖不情願卻接受招安,說明其人義氣當先,南征北討更是對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最後功成身退,隱居六合寺又大有「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的高尚情懷,這些都與我們常說的「俠客」相對應。

同時,但凡能夠站在一個客觀角度去看待武松的武藝,就會發現他的路數與其他人大不相同,「玉環步」「鴛鴦腿」等是書中少有帶名稱的招式,是不是和後世武俠小說中的「亢龍有悔」「平沙落雁」異曲同工?同時武松的武藝風格其實並不是很適合沙場斗將,故而書中凡是提及武松者皆稱之為好漢,贊其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武松卻很少很少與人斗將,僅有的斬殺敵將,如砍死貝應燮也不像旁人那般鬥上幾合之類,而是一把抓下馬來砍殺,乾淨利落,所以從根本上講,武松是不應該與其他人做對比的,或者說很難進行比較。

有人說除了打虎,飛雲浦一戰也足以證明武松有天人之姿,換了他人哪怕是盧俊義也一定折戟沉沙,我覺得這是最給武松招黑的一個舉例,只能糊弄一下沒看過原著的,因為此戰雖兇險卻稱不得絕境。在他們的口中,武松被算計,不僅帶傷而且餓着肚子,又是披枷帶鎖的情況下中伏,這都能完成反殺,簡直堪稱秘境之王,連帶着還要諷刺一下餓着肚子的魯智深和慘遭迫害後險些葬送在董超、薛霸手中的林沖、盧俊義。實則這一戰真的是這樣嗎?四個字——胡說八道。

書中寫得清清楚楚,臨行前施恩贈予武松兩隻燒鵝,同時提醒他路上小心,因為押送的公差大概率不懷好意,於是武松便留了心。這一路,武松將鵝吃個乾淨,並且一直注意着押送官差的行為舉止,心中對施恩所說更加篤定,到了飛雲浦,見前方有人,還和公差鬼頭鬼腦的眉來眼去,於是武松先發制人,一舉將幾個爛番薯、臭鳥蛋擊殺,可以說這幾位還沒太反應過來就盡數被送上黃泉路了。注意,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武松這一路只被縛了一隻手,這是書中明確交代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武松膽大心細,對戰機的掌控爐火純青,同時拳腳功夫精湛,鮮有敵手,但大可不必將此戰說得跟鬧天宮、闖地府一般。總體來說,武松確實強,但是和其他人不是一個路數,如果單純劃分戰鬥力檔次,和魯智深大體相當,將之說的天上有、地上無,多少有些言過其實了。




最後需要說明一點,高估不同於否定,只是說高出應有定位,當然了,武評本就見仁見智,不當之處望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