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開國十大將,在戰爭時期的重要性僅次於十大元帥。
但是,他們之中誰強誰弱,卻很有爭議。
不過,也有這麼一個人,雖然看上去並不耀眼,但實際上位置極其重要。
甚至可以說,只要他出面去辦一件事,其他大將都不會怎麼反對。
這位能「鎮住」其他大將的人,就是粟裕將軍。
可能很多人對此並不認同,那麼就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幾十年前,看看他是否具備「鎮得住」所有開國上將的綜合實力。
粟裕的軍事成就,堪稱解放軍歷史上的「天花板」。
解放戰爭期間,他指揮的戰役數量、殲敵規模與戰略價值,均遠超同級將領。
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粟裕以「虎口拔牙」的魄力,指揮華野主力在國民黨重兵集團夾擊下,全殲整編74師——這支被稱為蔣介石「御林軍」的部隊。
而且從師長張靈甫到普通士兵,全都被他一網打盡。
此戰直接擊碎了國民黨「重點進攻」的戰略,其意義不亞於砍掉蔣介石的一條手臂。
1948年的豫東戰役,更是粟裕軍事才華的巔峰體現。
他大膽採用「掏心戰術」,以20萬兵力在黃泛區連續作戰20天,殲敵9萬餘人,將中原戰局從被動防禦轉為全面反攻。
此役後,毛主席致電粟裕:「如此大規模殲滅戰,只有你粟裕敢打,也只有你粟裕能打贏!」
同年11月,粟裕提出的「淮海戰役」構想被中央採納。
他指揮華東野戰軍的幾十萬部隊,與劉鄧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協同作戰,最終殲滅國民黨軍幾乎全部精銳,奠定了全國解放基礎。
此戰被斯大林稱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連國民黨的將領都對此讚嘆不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粟裕的軍事貢獻具有跨戰區的戰略性。
1948年1月,粟裕向中央提交的《對今後作戰建軍之意見》,首次提出「渡江作戰、解放全國」的完整構想,比中央原計劃提前半年。
毛主席為此破例邀請粟裕到城南庄單獨會談,並修改既定戰略方針。
這種因前線將領意見而調整中央決策的情況,在我軍的歷史上極為罕見。
可以說,粟裕連續兩次,讓毛主席改變了自己的意見。
粟裕的職務變遷,也表現出了中央對其能力的認可。
1947年華野成立時,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雖為副司令員,但毛主席在《關於華野作戰方針的指示》中明確表示,戰役的指揮權在粟裕手裡。
這種「主官掛名、副職實權」的安排,在解放軍歷史上絕無僅有。
至1948年5月,陳毅調任中原局,粟裕正式以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身份全權指揮華野。
此時他實際掌握的兵力達36萬,遠超同期的大部分野戰軍主官。
1954年,粟裕出任解放軍總參謀長,此時,他的軍事影響力達到頂峰。
粟裕主導制定的《全軍作戰預案》,首創「海岸防禦與縱深反擊相結合」的國防體系。
同時還推動成立了多個專業化兵種,奠定了我軍多兵種協同作戰的理論基礎。
儘管在1958年,他因故卸任,但其在軍事制度上的貢獻,仍然不可忽視。
對於那些並未接受過自己指揮的將領,粟裕在他們面前,也有着極高的威望。
三野參謀長張震將軍曾經回憶,在渡江戰役時,他發現原中野的陳錫聯、楊勇兩位將軍,在見到粟裕時,敬禮姿勢比見自家野司首長還標準。
粟裕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跨越建制的威信,主要是因為他曾經多次支援兄弟部隊。
淮海戰役時,為了支援中野,他不但給了很多大炮和子彈,還專門抽調了4個縱隊,保障中野側翼。
他曾經表示:中野的兄弟部隊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正是這種慷慨,讓他有了超越其他人的威望。
粟裕將軍最為獨特的,是他那讓人捉摸不透的性格。
在平時,他給人的感覺總是溫潤如玉;可是一旦上了戰場,他就會變得殺伐決斷,任何人都必須聽他的指揮。
甚至一些脾氣火暴、資歷深厚的名將,也不敢違背他的命令。這種矛盾統一,恰恰成為粟裕駕馭悍將的核心能力。
1947年的宿北戰役期間,葉飛縱隊因冒進遭敵包圍,粟裕電話中厲聲命令,讓其放棄所有戰果,立刻向東南突圍!
多年後,葉飛曾經回憶,那是自己第一次見到粟裕發火,結果發現這位司令員字字如刀,語氣容不得半點辯解。
華東野戰軍成立之初,解放軍陷入了一種極端被動的境地。
為了搶回主動權,粟裕經常命令部隊進行大規模的轉移。
而且,由於敵情瞬息萬變,有時候隊伍還未到達指定地點,便被下令折回,而且還是急行軍。
這種來回來去的折騰,讓所有兵將都十分疲憊。許世友將軍脾氣火暴,在電話里頂撞了粟裕。
但是,他嘴上雖然說著不願意,可在實際行動時,卻不敢對命令有一絲一毫的違逆。
許世友將軍的脾氣眾所周知,連他都對粟裕俯首帖耳,可見這位華東野戰軍的副司令員有何等的威嚴。
當然,也不是誰都對粟裕心悅誠服。宋時輪將軍,就因為自己的部隊總被安排打阻擊而不滿。
濟南戰役前,宋時輪為了搶主攻,當眾頂撞了粟裕。
粟裕馬上將此事反映給中央軍委,結果不久之後,中央就發來了對宋時輪「撤職」的處理意見。
這一下,全軍也都明白了,黨中央對於粟裕信任和支持,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
宋時輪被嚇了一跳,馬上作出了檢討。
而粟裕不僅保留了宋時輪的職位,還主動找宋時輪談心,答應給他分配更多的攻堅任務。
從此之後,宋時輪也對這個外柔內剛的司令員產生了敬畏,對他的命令再也沒產生過異議。
這種剛柔並濟的領導藝術,使得粟裕既能「將兵」,也能「將將」。
再加上他出色的大局觀和戰略謀劃能力,使得他的軍事能力超過了其他將領。
毛主席曾稱讚他「最會帶兵打仗」,這是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
而其他的開國大將中,王樹生由於身體原因導致戰功不夠,而身經百戰的陳賡將軍,戰略眼光又和粟裕比不了。
所以在大將這個群體中,粟裕確實出類拔萃。
也正因為此,粟裕還曾經獲得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機會。
1955年授銜前,毛主席曾提議,給粟裕授元帥銜,但是,粟裕卻堅辭不受。
他甚至在軍委會議上直言,給自己大將軍銜都是「過高」了,更何況是元帥?
在他的堅持下,黨中央最後給他評定的軍銜是大將,但同時在排名順序上,讓粟裕排名大將第一。
有元帥的功勞,卻甘居將官之位,這樣的粟裕,如果還不能「鎮得住」其他大將,剩下的人就更不行了。
當然,對於這一說法,質疑的人也不少。
有些人認為,粟裕的資歷較淺,紅軍時期僅為軍團參謀長;他在高級職位上任職較短,僅當了4年的總參謀長。
而且,他從始至終,都未擔任過野戰軍或者大軍區的正職司令長官。
殊不知,這些看似「不利」的條件,反而讓粟裕的形象更加特殊。
他能夠以較低的資歷和職位,拿到實實在在的軍事指揮權,這不正好說明他的不一般嗎?
同時這也意味着,粟裕從不以職位和資歷壓人,而是以實實在在的戰功來樹立自己的形象。
這樣累積起來的威望,更加牢固而持久。
開國大將中,全是各個領域的卓越者。但是,粟裕在軍事方面的貢獻,卻具有不可替代性。
他不僅是戰役層面的指揮天才,更是戰略層面的關鍵決策者。
淮海戰役的勝利直接加速了全國解放進程,其影響力遠超單一戰場。
儘管在政治地位上,粟裕後期未達到羅瑞卿、蕭勁光等人的高度。
但就軍事領域的綜合實力而言,他無疑是十大將中最具「鎮場」能力的人物。
參考資料:
1、粟裕從士兵到「戰神」的秘密——《海風》 2020年第3期71-73,共3頁
2、「常勝將軍」粟裕——《湘潮》 2024年第7期50-52,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