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余部:劉官芳苦戰金壇,卻沒人願意幫助他

1856年9月,楊秀清死於天京事變,東王余部各奔東西,自謀出路。冬官丞相劉官芳,楊秀清一手提拔起來,選擇了投奔韋俊,一生頗為坎坷。


東王楊秀清主持太平天國軍政,也提拔了不少將領,但很少有人願意為他出頭。楊秀清死後,麾下將領沒了昔日的風光,只能投靠其他人。

劉官芳長期在皖南作戰,軍事經驗豐富,曾參與第一次摧毀江南大營之戰。石達開西征湖北,楊秀清又派劉官芳前往,與石達開一起攻打湘軍。

楊秀清想重點培養劉官芳,因為劉官芳不但是兩廣老兄弟,還帶着十幾人家族兄弟入伙,且金田起義之前就經常跟地主團練作戰,表現出不俗的軍事才華。

楊秀清死後,石達開組建靖難軍團,討伐北王韋昌輝,劉官芳則留在湖北。石達開回京輔政,韋俊堅守武昌,劉官芳也得聽調遣。

韋俊,北王韋昌輝的弟弟,能征善戰,卻要承受天京事變的「痛苦」,很憋屈。洪秀全不肯原諒韋俊,非要對他趕盡殺絕。

劉官芳沒了東王撐腰,不斷被邊緣化,且韋俊能夠容納不同派系,故而決定投奔他。除了劉官芳之外,古隆賢、黃文金、賴文鴻、胡鼎文等東王余部也跟着韋俊。


韋俊對楊秀清部將很不錯,從武昌突圍後,帶領他們征戰皖南、贛北,創建以池州為中心的根據地,鞏固了長江中游局勢,屏障天京後路。

韋俊能打仗,但洪秀全依舊不肯原諒他,陳玉成、楊輔清又經常挑釁韋俊。1859年,韋俊準備投奔李秀成,陳玉成、楊輔清攔截,挑起戰爭,韋俊一怒之下投降清朝。

韋俊投降,乃迫不得已,但劉官芳不願意。清軍欺人太甚,瞧不起韋俊的部下,曾國藩、曾國荃更是經常嘲諷太平軍。劉官芳大為不滿,便率軍襲擊湘軍,回到太平天國。

劉官芳號召下,已經投降清朝的皖南太平軍包圍池州,攻打彭玉麟、韋俊、李成謀,重新奪回城池。洪秀全大喜,任命劉官芳為「右軍主將」。

「右軍主將」是什麼概念呢?太平天國諸侯王可以濫封,多達2700餘人,但「五軍主將」則含金量很高,也就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韋俊、楊輔清、蒙得恩、李世賢、劉官芳13人而已。


劉官芳的右軍主將,是替代韋俊。如此,劉官芳與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一起構成「五軍主將」,負責太平天國軍政大事,是太平軍的核心層。

位列「五軍主將」,劉官芳地位顯赫,卻也只是表面而已。劉官芳是東王余部,他跟楊輔清一樣都是楊秀清的人,但比楊輔清更慘,畢竟劉官芳有過投降的經歷。

陳玉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國頂樑柱,手中兵馬最多,其他諸侯王都要配合,包括劉官芳。太平天國後期推行「封地制」,諸侯王看重領地,不希望他人染指。

劉官芳能打仗,是皖南太平軍的首領,卻一直被陳玉成、李秀成邊緣化。陳玉成、李秀成需要皖南太平軍時,就拉攏劉官芳;分享蛋糕時,皖南太平軍就沒資格。

1860年5月,李秀成圍魏救趙,奔襲杭州,在建平召開會議,拉着劉官芳一起摧毀江南大營。結果東征江浙時,劉官芳沒資格,繼續留在皖南貧困山區。

1861年初,李秀成西征湖北,在皖南、贛北一帶招募士兵,圍攻曾國藩祁門大營,又拉攏劉官芳。李秀成去贛南招兵,劉官芳則掩護他行動。


1861年10月,李秀成第二次東征,劉官芳依然沒資格參加,繼續留在皖南,與湘軍廝殺,掩護太平軍主力作戰。對此,劉官芳毫無怨言,雖說有所不滿,卻並未表現出來。

劉官芳盡心儘力,卻吃力不討好。1863年冬,江浙局勢惡化,楚軍、淮軍、英法列強、洋槍隊聯合進攻下,太平軍損失慘重,丟失了許多城池。

江浙待不住,李世賢、汪海洋軍團大多撤退,前往江西籌集糧食。李秀成則困守南京,把希望寄托在勤王軍身上,也就是李世賢、陳炳文、汪海洋軍團。

江浙太平軍轉入江西,南京又被包圍,大家又想到了劉官芳,便讓他去防守金壇,掩護江浙太平軍行動,並守住南京的後路。

金壇戰略地位重要,是天京的後路,一旦湘軍攻克南京,只要金壇在手,太平軍就有突圍而出的可能。再則,守住金壇,江浙太平軍也可以從容轉移。

好處沒辦法分享,苦力活卻要上陣,劉官芳很無奈,卻無怨無悔。劉官芳鎮守金壇時,太平天國已經窮途末路,距離天京陷落不到5個月。


1864年2月,太平天國危如累卵,清朝與列強四面合圍,處境岌岌可危。常勝軍首領戈登,率洋槍隊主力追擊太平軍,並圍攻金壇,淮軍也參與戰鬥。

洋槍隊、淮軍人多勢眾。他們裝備精良,清一色的洋槍、洋炮,還有大量「開花大炮」,以及水師協助戰鬥,對太平軍可謂是碾壓優勢。

金壇是什麼情況呢?太平軍長期作戰,彈藥、糧食、武器嚴重不足,且各地太平軍將領自身難保,也無力救援金壇。再則,劉官芳是楊秀清余部,大家本就排擠他,更別說去救援了。

兵力不足,糧草稀缺,槍炮更少,外援全無,卻要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淮軍、洋槍隊,劉官芳壓力可想而知。再則,太平天國後期,將領成群結隊投降清朝,換取一條活路,軍心、士氣動搖。

面對困境,劉官芳毫不畏懼,他決定堅守金壇,利用最簡陋的武器與敵人戰鬥,金壇之戰,太平軍幾乎是以血肉之軀與「鋼鐵」戰鬥,勇氣可嘉,值得敬佩。

劉官芳下令拆毀城外堡壘,全軍退守城內,並挖掘壕溝做掩體,城上旗幟也一律撤掉。劉官芳此舉,是要製造金壇「無人」的假象,等到敵軍靠近時進行肉搏戰、白刃戰。


戈登看到金壇一片死氣沉沉,卻也擔心遭遇太平軍埋伏,便用開花大炮轟擊城牆,炸開了一個大缺口。淮軍、洋槍隊的陸軍、水師一起殺來,沖向金壇。

敵軍靠近時,劉官芳突然率太平軍從壕溝里衝出來,他們利用火藥袋、糞罐、擂石、磚頭等反擊敵軍,燒死、砸死靠近缺口的敵人。

投擲火罐、磚石過後,太平軍立刻與敵軍進行白刃戰,劉官芳更是親手格殺十幾人。淮軍、洋槍隊招架不住,紛紛撤退,戈登則以炮火掩護。

第一次攻擊失敗,戈登並不甘心,又下令炮兵持續炮擊金壇,掩護步兵進攻。淮軍、洋槍隊經過石橋時,劉官芳的伏兵突然殺出來,一槍擊中戈登,使其當場昏迷。

第二次攻擊失敗,洋槍隊、淮軍休整幾天,在副將伯朗指揮下,發起第三次衝鋒。敵軍在炮火與水師掩護下,又一次炸開缺口。

劉官芳一如既往勇猛,親率敢死隊前往缺口處,與敵軍展開搏鬥。激戰中,洋槍隊巴寧、泰特等15位將領被擊斃,洋槍隊傷亡一千餘人。夜晚,劉官芳趁着敵軍因連日激戰而防備鬆懈,發起夜襲,燒毀洋槍隊彈藥庫。


劉官芳堅守金壇,洋槍隊傷亡慘重,戈登自己也受了重傷。太平軍死戰不退,戈登也不願意死磕,太平軍夜襲過後,戈登率洋槍隊逃回溧陽,劉官芳出城追擊敵軍,斬殺數百人。

金壇之戰,劉官芳孤立無援,苦戰洋槍隊,獲勝實屬不易。但是,江浙太平軍已經撤退,淮軍、洋槍隊不斷增加兵力,再次圍攻金壇,劉官芳便轉移到長興,繼續抗戰。

長興之戰,湘軍、淮軍、洋槍隊同時發動進攻,劉官芳苦戰十五天,城牆被炸毀十幾丈,敵軍蜂擁而入。劉官芳自知無力堵住缺口,便扛着炸藥包,點燃引線沖向清軍,同歸於盡,不愧是一條漢子。

太平軍名將系列,劉官芳武力值很強,但作為東王余部,他在天京事變後又跟着韋俊,故而被邊緣化。劉官芳有苦說不出,卻任勞任怨,甘願為太平天國戰鬥到底,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