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的裙帶關係


建立在關係之上的就業市場,可能只會有利於那些來自富裕家庭背景的人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魏城 發自倫敦
編輯|江瑋

在一個紐約華爾街「金融民工」的英文網上論壇,有人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在倫敦金融城,是不是也像紐約華爾街一樣,有人僅僅因為是公司高管的親戚而被聘用?」

跟帖回復的人特別多,幾乎所有人都給了肯定的答覆。

一個跟帖者這樣寫道:「這種事確實一直在發生,人事部門努力讓公司員工們相信他們招聘是任人唯賢的,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些人是如何進公司的。我們公司就有一位家住紐約市的常務董事將他的侄子安插在倫敦,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都假裝不知情。」

另一個跟帖者回復:「這種情況隨處可見,但有些國家更公開地談論這些事情。英國人和加拿大人比我們美國人更自視清高,但我確信,同樣的事情也在那裡發生。」

在紐約華爾街、倫敦金融城,或在其他西方國家的金融界,圈內人都知道這些英文詞:nepo hires,或nepo kids,意思就是通過裙帶關係而被公司錄用的人,大約相當於中文語境中的「富二代」或「關係戶」。據稱,這些詞是從2020年突然火起來的歐美演藝界熱詞「nepo baby」轉化而來的。nepo就是英文nepotism(裙帶關係)的簡寫,「nepo baby」 大約相當於中文語境中的「星二代」。

一位在私募股權基金工作的人也跟帖道:「我就親眼見過一些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學本科一年級學生,僅僅因為關係,就在hig資本(h.i.g. capital)、銀湖資本(silver lake technology management)、堡壘投資(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陶爾布魯克資本(towerbrook capital partners)等大型基金獲得了暑期實習機會。我甚至認識一些人,他們的父母從事金融工作,親自出馬跑關係,為他們的孩子落實實習機會。當然,這些nepo kids比較缺心眼兒,常常誇耀自己父母的人脈關係,否則我也不會知道這麼多內幕。」

這個網上論壇的討論,讓我想起了不久前我和朋友的一次聚會——

席間,一位在倫敦金融城某投行工作的人,問他在媒體工作的一個朋友:「兒子大學畢業了嗎?」

「今年就畢業了。想進金融界。已經開始找工作了,正在四處散發簡歷。」那位媒體人回答。

「只發簡歷沒有用,」那位投行人士說,「很多公司做招聘廣告,都是做做樣子,或者藉機宣傳一下公司。你兒子想進金融界,需要找關係。找對人很重要。」

從政壇到職場

有些人可能會說,你這次聚會,多數與會者也許就是來自講究拉關係的中國大陸華人移民,所以難怪……

並非如此。我這次聚會,參與者都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而非來自中國大陸。

有些中國人可能會感到奇怪:不是說西方人人平等、職場上靠本事、不講究「拼爹」、背景、關係、靠山的嗎?

錯。西方也講關係,無論在政壇,還是在職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關係——人際關係。在所有國家,人際關係都很重要。東西方制度、文化確實差別很大,但基本的人性卻是相似的,或多或少,人都會偏愛自己的親人或熟人。這一點不分東西方,雖受制度、文化制約,但制約仍視場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nepotism這個英文詞,中文翻譯為「裙帶關係」,或「任人唯親」,主要指把就業、晉陞等機會施惠於自己的親戚,有時也指施惠於自己的朋友、同鄉、同學。在中文的語境中,這肯定是一個貶義詞,但在英文的語境中,卻是一個中性詞,需要視具體環境來決定這個詞是褒義還是貶義——

在西方的家族企業中,任人唯親是一個褒義詞,是公司內部活生生的現實,因為家族企業就是由家族成員擁有、管理和繼承的,有的家族企業不上市,全部股份都由家族成員擁有,有的家族企業也上市,但由家族控股,家族企業也會僱用家族之外的人來工作,但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和最重要的職位都屬於家族成員,任人唯親,在家族企業中,是天經地義的。

但在西方的政府機關、公共部門(如公立醫院、公立教育機構等)、國有企業和非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任人唯親是一個貶義詞,有些(不是所有)西方國家立法禁止或限制政府機構、公共部門、國有企業的任人唯親,但沒有任何西方國家立法禁止或限制私有企業的任人唯親,更別提家族企業了。

我們不要小瞧家族企業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比例。家族企業網絡(family business network)是一個代表家族企業的團體。該團體稱,在全球所有企業中,家族企業就佔了三分之二,全球60%的勞動力都被家族企業所僱用,家族企業為全球gdp(國內生產總值)所作出的貢獻則超過了70%。家族企業在西方國家企業中的佔比更高。

非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即使僅僅是為了對股東負責,也比家族企業更講究利潤和績效,按理來說,這類公司應該奉行任人唯賢的用人標準,無論是普通僱員的錄用、中層管理人員的晉陞,還是首席執行官的挑選,取捨標準應該都是能力。任人唯親顯然不利於公司發展,所以這個詞應該是一個貶義詞。但實際上,這類公司因裙帶關係而聘用、提拔某些人的事情仍然頗為常見,恰如本文開頭那些網壇跟帖者所提到的金融公司的例子。

原因何在?一來因為人性普遍的弱點;二來因為這類公司對這一人性弱點的制約,僅僅來自公司內部或行業內部的倫理規範,而並非來自國家的法律。

英國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一半(55%)的僱主承認,他們更有可能僱用由自己的同事、朋友或家庭成員所推薦的工作申請人;近四分之一(24%)的僱主表示,他們更有可能招聘自己的校友;超過三分之一(34%)的僱主說,他們更有可能錄用來自同一社會背景的求職者。

另外一項調查發現,在英國的所有城市中,倫敦是在職場上最講究裙帶關係的城市。招聘軟件公司applied對2000名處於就業年齡段的倫敦人進行了這項調查,結果發現,50%的倫敦求職者表示,他們是通過個人關係才找到工作的;八分之一的受訪者承認,他們是因為個人關係才進入高級管理層的;同樣因為個人關係被提拔為中層管理者的受訪者比例是38%;但超過一半(5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原則上」不贊同任人唯親的做法,認為通過裙帶關係獲取職位或晉陞「不公平」;即使在那些通過關係找到工作或獲得提拔的倫敦人中,也有25%不願意與朋友或同事分享此事,說明他們內心對這種晉陞方式有着某種羞恥感。

然而,心理上感到恥辱,是一回事,行動上拒絕這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機會,則是另外一回事。因為這項調查還發現,在被問到是否會利用關係來改善自己的職場前景時,超過80%的受訪者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英國慈善組織薩頓信託(sutton trust)總幹事尼克·哈里森表示,裙帶關係和任人唯親是阻礙社會流動的一大障礙。applied的首席執行官凱蒂·桑達拉姆也認為,建立在關係之上的就業市場,可能只會有利於那些來自富裕家庭背景的人。

哈里森和桑達拉姆的觀點得到了最新數據的支持:60%的倫敦金融城頂尖投行高管和三分之二的私募股權基金高管都上過學費高昂的私校。

裙帶關係在南歐更為泛濫

如果說,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英語世界的商業社會中,任人唯親的例子不勝枚舉。那麼,在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南歐國家,你甚至可以用「泛濫」來描述企業的裙帶關係狀況。

馬德里ie商學院企業家管理項目的執行主管喬·哈斯拉姆說:「在西班牙,找工作幾乎沒有公開的競爭。你的工作並不是百分之百屬於你,你可能會把它預留給家族裡另一個成員。在西班牙,如果一個親戚沒有工作,會被視為是整個家族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較差的候選人得到了職位,因為他們直接或間接與公司高管有關係。」

但哈斯拉姆談論的,並不僅僅是西班牙的家族企業。

希臘也不例外。歐盟2014年的反腐敗報告曾經指出,67%的投資者把裙帶關係看成是在希臘經營公司時遇到的一個「非常嚴重或相當嚴重的問題」。今天希臘的裙帶關係則變得更為嚴重。一位定居在希臘的中國移民2022年寫道:「在希臘這樣一個人情社會,裙帶關係是非常常見的社會現象,廣泛存在於希臘的企業、學校、醫院、軍隊和政府部門。」

意大利勞動部則在2013年的一項調查報告中指出,61%的意大利企業招聘依靠個人介紹。10多年過去了,情況並沒有好轉。來自意大利的蓋布里爾·法布里齊奧·斯巴爾比說:「在意大利找工作,你真的需要認識人才行,對沒有人脈的年輕畢業生來說尤其如此。」

更糟糕的是,在意大利,裙帶關係並不局限於私有企業。

斯巴爾比說,在意大利的公共部門,一些職位基本上是世襲的。例如,在意大利臭名昭著的「關係門」醜聞中,人們發現巴勒莫大學(university of palermo)一半以上的教職人員至少有一個親戚在該大學工作。

讀者user483784也在報紙上這樣寫道:「意大利裙帶關係的嚴重程度令人震驚,尤其是在政府機構中。例如,意大利外交部的某些職位居然由父親傳給了兒子。」

值得一提的是,nepotism(裙帶關係)這個英文詞,來源就是意大利語的nipote(侄子),據說是因為中世紀的教皇常常把高級牧師職務授予自己的侄子(實際上是自己的私生子)。近至2023年,意大利總理梅洛尼還因「舉賢不避親」、提拔親姐姐擔任要職而引發爭議。

有一個國家逃過了家族企業的詛咒

儘管裙帶關係在公私領域受到不同的制約,如今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任人唯親的負面影響。

首先,任人唯親會阻礙更優秀的人進入一家公司,從而拖累該公司的業績和發展,其後果就像遺傳學上的「近親繁殖」一樣。

英國人力資源問題專家簡·桑利指出:「任人唯親對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可能是毀滅性的,因為你會錯失那些能帶來新想法和技能的人才。」

其次,在今天全球各國的人才爭奪戰中,任人唯親也會嚴重削弱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意大利就因「猖獗」的裙帶關係而深受其害。許多受教育程度很高的意大利年輕人,因為該國令人窒息的裙帶關係,看不到自己的發展前景,最終選擇離開了自己的祖國,移居到其他不那麼看重人脈關係的國家。

前面提到的斯巴爾比,就是這批意大利新移民大軍的一員。斯巴爾比後來離開了意大利,到墨西哥創辦了一家新的房地產公司。

斯巴爾比移民後說:「在墨西哥,沒有人認識我,沒有人知道這家公司,但是他們仍然來找我們下訂單,因為他們看到了我們的服務質量。如果要讓這種事在意大利發生,那我們就必須先改變整個文化。」

甚至那些把任人唯親視為天經地義的家族企業,也意識到這一做法的弊端。許多國家的許多家族企業都因此陷入了繼承危機:這些家族企業的創始人由於墨守「家業不可外傳」的成規,不肯任人唯賢,把企業管理權交給家族之外的職業經理人,而自己的後代又缺乏經營才能,從而未能逃過「富不過三代」的詛咒,甚至「二世而衰」。

但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個國家的許多家族企業看到了任人唯親做法的缺陷,他們想把家業傳承和任人唯賢結合起來,既能選出經商能人,又不失家族企業的性質。他們的做法在全球各國中獨一無二:收養具有經營天才的成年男性,作為養子,來繼承家業。這個國家的許多知名家族企業,都選擇了這一被學者稱為「擇賢繼承」的做法延續家業。

這個國家是日本。這些家族企業包括松下和豐田。

責編 | 王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