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朱由檢:作為皇帝,他勵精圖治十七年,最後卻成了亡國之君

對於崇禎,《明史》給了較重的分量,作了兩篇本紀(《明史》本紀二十三、二十四),結論給了一百九十七個字。

除了敘述外,很謹慎地作出了十二個字的讚揚和二十六個字的批評,結句七個字:「豈非氣數使然哉」!

《明史》定稿時的總裁是當過清三朝首輔大臣、大學士的張廷玉,他做官的座右銘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他治史的信條是「寧缺不偏」。《明史》這樣論崇禎,可謂精當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西安宣稱成立大順朝,自己為大順王。

正月初八,李率軍分兩路東征,指向明朝皇都北京。大順軍三月十五進居庸關,三月十六攻克昌平,三月十八攻佔北京外城,三月十九攻陷內城。三月十八深夜或十九日凌晨,崇禎在煤山自縊

明成祖朱棣精心修造的北京城也不是泥捏的,再加上還有後面眾多皇帝的不斷的投資鞏固加強維修。

除此之外,闖王李自成想要攻打北京城,從而封王稱帝奪取江山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毫不誇張的說那就是已經和崇禎名牌了,點名就是要打你

看過歷史傳記的人就會知道,崇禎歷來都是心重和慎為而出名,那為啥面對這種局面不認真接招?

就憑李自成當時擁有的火炮,袖手讓他轟,至少也要轟幾天,就連福王那貪吃貪睡的腦袋防守洛陽時,守軍也和農民軍纏鬥了近十天,最後,如沒有守軍通敵開城門,也還要纏鬥幾天。

北京城豈是洛城可比,禁軍手中的紅衣大炮比洛陽守軍的利器更強。

更何況,崇禎在大順軍進居庸關時,已敕令附近軍隊勤王,抓得緊,少則三天,多則五天,即可趕到;這裡,已精心挑選多年的親信、如同己手的太監去當監軍和總督了。

因此,崇禎自己到三月十七日廣寧門失守前,也還未對守城絕望。

倒是李自成有點不自信,可能自忖是草莽出身,不正統,他進入廣寧門,就派降將杜勛乘吊籃入內城,與崇禎談判,要求封王封地,多給點銀子,他就罷兵,並且以後還可幫朝廷去剿殺其他起義軍。

可對此,驕傲的崇禎是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這一提議,而他給出的說法就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他還有牌打,一是,南京明太祖開朝立基之所在,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一直是留都。崇禎後期,遷都事一直在議,到十八日,遷都或存最後機會

而且,他如化裝潛逃也能有僥倖,十八日傍晚,他還布置了三個皇子潛逃。

然而,遷都之事爭而不定,是崇禎自己最終抱定:「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在他心中,北京即社稷,而南京卻不是

二是已敕令死守待援,但要命的是,決心死守的將領,特別是在關鍵崗位願意死守的將領不多。否則,那個標誌性的時點,至少會延遲出現,或可出現化機。

這其中最怕死的便是居庸關監軍、太監杜勛以及廣寧門禁軍總提督、太監曹化淳。居庸關是北京西面拱衛京城的最後隘口,可是杜勛卻在大順軍未到時,主動出城三十里相迎曹化淳也是主動打開廣寧門,外城由此失守,內城猶如危卵。

這裡不要說為何我指點出兩個太監背鍋,有一說一對於他們的職業我並沒有一點看法,但是他們內在的靈魂實在是殘破不堪。

有大量史料說明,在1640年河南失陷前,那個時候的明王朝軍隊要是說還沒有戰鬥就開門投降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個事情哪怕是往後推了三四年之久,也就是一直到1644年初,明王朝的軍隊真正意義上的不戰投敵依舊是少之又少。

這次闖王李自成大軍包圍北京,崇禎派親信太監上了,杜勛是尚膳監掌印太監,曹化淳在朱由檢信王時就伺候他,深得朱由檢信任,到崇禎時當過東廠提督,擅於當特工,查案辦案。

人們當然會說,杜勛、曹化淳早就靈魂扭曲,成為壞人,是明亡的直接罪人,那麼長期養護此奸,信用此奸,到危難關頭又讓此兩奸擔要任的崇禎難道不是第一罪人

他倆一個是專門伺候皇帝吃喝的,一個是給崇禎扇小扇子的,讓崇禎很適口入耳,以至入骨入心,如同自己身上的兩隻手。皇帝天縱英明,最後卻被自己造就的兩隻替手勒死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和歷史上有大作為的皇帝比,歷時不算短;他在位時是十七歲至三十四歲,可謂風華正茂,可有大為。

他接任的是已歷二百五十九年的老店,並非才開朝;他前面有祖宗、父兄十六位皇帝,不是沒有直接借鑒,特別是有開創偉業的太祖爺的治世處方在。

朱由檢為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之所作所為,概括起來,無非四個方面。

第一,朱由檢從小貴而不驕、勤奮好學、頗具才識。他生母劉氏是宮女出身,並在他四歲時即逝。

在皇宮嚴酷的政治生態下,從小身貴而不驕,懂得嚴守家規,刻苦讀書,善於獨立思考,不失為好苗子。

長成後也堅持自律守法,是皇族的好成員,深得哥哥天啟帝的信任,不料天啟帝二十二歲早逝,且無子嗣,另兩個王兄也早逝,因此,皇族在存世的三個皇族兄弟中選他繼位。

第二、他歷來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他當信王時,生活就十分儉樸,即大位後,深感治國難,要求皇后及嬪妃自己織布、補衣。

他不戀榮華富貴,經常讓親信越過御廚去弄點極簡單的老百姓也在吃的食物充饑。

別說驕奢淫逸,就連普通士子的生活質量也不如,因為他經常忙得回不了寢宮,困了打個盹,餓了對付幾口

他一生沒有什麼要耗費時間和心智的其他愛好,不像齊景公之好弋、李隆基酷愛戲、李後主專心詩詞創作、宋徽宗書畫藝術入迷,更沒有像漢文帝那樣「不問蒼生問鬼神」,而是專心致志忙國事

第三,他為帝後事事關心,與本朝他前面的十六個皇帝相比,甚至就是與歷史上三四百個皇帝相比,像他這般勤政、嘔心瀝血治國的帝王也少見

據專家考證,他平均每天在文件上的紅批就有五六千字,讓一般書生平均每天抄這麼多字都受不了,何況,他還要一字千鈞地字斟句酌呢,正由於他的努力,他也確曾取得過中興之績。

第四,他有眼力,有謀略,有魄力。他即位當年,就以文弱之身,精設連環套,三個月就清除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閹黨二百六十多人。

他扶持過東林黨,鼓勵過士子們對國計民生「聲聲入耳、事事關心」;他破格選拔了許多有較高或傑出才華的能人當大臣,可這不代表他仁慈要是有人犯錯的話他不會手軟。

他殺伐果斷,崇禎三年,他發現曾生死相托、賜予尚方寶劍、創過大捷立過奇功的守疆大臣袁崇煥有倒賣軍糧、軍械,經轉手資敵的實情(未察袁督苦情),還有其他難明真相的與敵密聯、似戰似和、含糊不清等種種不測的表現時,儘管其時北京危急,儘管他也至為傷心,仍痛下決心,下令凌遲處死袁崇煥於菜市口

後世特別不可以忘記的是,他死之前留在自己懷裏面的那一份遺書,上面寫滿了凄涼。

對此攻入京城的李自成,也是親自看了崇禎他放在懷裡的那一封遺書,雖然有些字跡難以辨別但是大體上寫的是「……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據史料,這結句六個字首先打動了對手李自成,他不但未對其分屍,還下令善葬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