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陝西漢中舊照:4座城門還沒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漢中,位於陝西西南部。漢中,鍾靈毓秀、歷史悠久,早在120萬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漢中之名,始於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漢中郡(治所在今安康市)。

漢中,兵家必爭之地、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得漢中者得天下!漢王劉邦、蜀相諸葛亮宋武帝劉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更有無數文人墨客,曾為漢中留下瑰麗的詩篇。

漢中地形(圖片來自網絡)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清朝時期,那時候的漢中,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為此,筆者搜集了20多張漢中老照片,均為當時在漢中考察和生活的外國攝影師拍攝。

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筆者為其上色並修復了清晰度,以求最大限度接近實景。這些老照片,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中當時的城市和人文風貌。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這座雄偉的建築,就是漢中的北城門。漢中自古便為交通樞紐、戰略要衝,城池飽經戰火,屢毀屢建。在明清時期,對城牆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這張照片拍攝於1875年。

當時的漢中城,規模不小,周長九里三分(4.65公里)。共有四座城門及城樓:朝陽門(東)、望江門(南)、振武門(西)、拱辰門(北)。

1904年,意大利人南懷謙站在這個位置,用相機拍下了漢中南城牆的一段。城牆高大壯觀,一眼望不到盡頭。遠處,突出牆面的墩台和高聳的望樓清晰可見。

據《漢南續修郡志》記載,明清時期對漢中城進行過不下十次的整修。從此,漢中城池固若金湯。由此可見,漢中的位置是多麼的重要。

1875年,漢中府地方官府院內景象。院內主體建築面闊五間,房前建有漢白玉欄杆。在正屋的房檐下,懸掛着「廉潔清正」的匾額。在正屋的兩側,各有一間小房子,可能是馬棚。整個院子看起來有幾分破敗。

這是漢中城內的一條街道,街道筆直,兩側是商鋪。傳統的民居建築,古色古香。在街道的盡頭,能依稀看到高大的鐘鼓樓。街道上人流如織,一幅繁華的景象。

1875年,站在漢中城牆上遠眺。城台上的城樓很壯觀,城牆垛口上坐着一名看風景的男子。在古代,城樓是城池的標誌,是瞭望所,更是戰時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在漢中城牆的內側,是古色古香的傳統民居和院落。房屋鱗次櫛比,一眼望不到邊。

1875年,漢中洋縣開明寺附近景象,左側寶塔十分顯眼。據漢中府志》記載,寺塔均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14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為叢林,有浮屠高十三層。

然而,寺院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剩下了這座寶塔。該為洋縣內僅有的古建築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漢中文廟欞星門前的景象。欞星門,是一座高大的五間六柱木牌坊,飛檐高挑、雕樑畫棟,十分精美。欞星門正中前方為泮池。牌坊前面,矗立着兩尊石獅子。

漢中文廟,又名「漢中府文廟」,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後歷經多次重建。漢中文廟重建迄今600多年,是漢中歷史文化名城重要遺迹。

1904年,意大利人南懷謙,在漢中勉縣萬壽宮附近,拍攝下了這座古塔——萬壽塔。該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歷經400多年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萬壽塔為六邊磚構空心式建築,共十一層。為過去勉縣的地標和「舊八景」之一。

這是100多年前漢中武廟景象,院內亭台樓閣建築眾多。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主要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史料記載,宋朝時追封古代名將72人,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等九人位列其中。

照片中這個坐在桌前吃飯的外國人,就是南懷謙(意大利人),他是一名在中國的傳教士。南懷謙經常身穿中國傳統服飾,頭戴瓜皮帽。

吃飯時,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中餐,而他卻不會用筷子。他吃飯還是要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用的還是吃西餐的方式。

這是漢中城內的一座跨街三間四柱石牌坊,看上去有些年頭了。牌坊上部有些組件已經破損脫落。橫樑和立柱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紋樣。街道古色古香,兩側都是商鋪,有幾名車夫在路邊休息。

這是位於漢中郊區的一座寺廟。寺廟的院牆和大門已經消失了,還能看到石條壘砌的牆壁根基和石頭台階。整個院子看上去已經很破舊,門前堆放着幾摞拆下來的磚頭。在門前石頭台階下,一名男子靠在一口大鐘上。

1904年,漢中城固縣衙門的牌坊前,站滿了百姓。當時,衙門剛審訊完犯人,圍觀百姓還沒有散去。看到有攝影師對着他們拍照,都好奇地站在旁邊張望。在縣衙門牌坊下,左右各立着一個木籠,這是用來囚禁犯人的。

照片中,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亭台樓閣照壁俱全,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廟。在正對大門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三間寺柱石牌坊,看上去有些年頭了。一些當地人在牌坊下休息。旁邊莊稼地里,生長有綠色的農作物。

這是漢中一對中年夫妻的合影照。兩人坐在一個圓几旁,都翹着二郎腿。女子手裡端着茶盞,男子手裡拿着摺扇。四目相對,兩人的表情耐人尋味。在過去,能拍這樣照片的,都不是一般家庭。

這是位於漢中城固縣古路壩村的一座教堂。教堂坐落在村邊的一個山丘上,建築採取了中西合璧的風格。有歐式的立柱,也有中式的飛檐。該教堂在上世紀70年代被拆除。現在,我們也只能從南懷謙拍攝的老照片中一睹它的身影了。

這是當時漢水邊上的一個小渡口。一艘大木船上,站滿了百姓。船上還有牛馬,人和貨物擠得滿滿的。這艘擺渡的木船,正準備離開岸邊。船頭和船尾各有一名撐船的船夫。岸上沒有坐上船的人們,則在等着下一趟船的到來。

這張照片,拍攝於漢中略陽縣城。前面是一條幹涸的河流,露出了河床。在靠近河岸的山腳下,分佈着一些民居。遠處,能看到縣城的城牆和拱形的城門。城城門修在兩山之間,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904年,南懷謙來到漢中當地一個兵站。在操場上,他看到有很多士兵在操練。一名軍官模樣的人,手裡拿着指揮刀。幾十名士兵手端步槍,演練拼刺動作。當時,清軍開始吸收和借鑒西式操練方式和方法,一招一式看上去威風凜凜。

清朝末年,位於漢中南門瓮城外的景象。近處是一座磚券小拱橋,橋頭坐着一名男子在休息。橋下只有很少的水。

據史料記載,漢中城的建設,要遠遠早於漢中地名的起源。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即漢中)。

清朝末年,陝西漢中一官員出行時的場面:一頂四抬大轎正在通過河上的木橋。走在前面的衙役,有的手舉華蓋,有的舉着肅靜牌子,有的舉着旗幟。

走在最前面的人鳴鑼開道,一行人浩浩蕩蕩,看上去很有氣派。這樣的場面,在影視劇里經常能看到。

1904年,南懷謙來到漢中一條街道上,街邊有有一座很小的龍王廟。廟前有一口水井,上面架着一台轆轤。在過去,很多村口都有轆轤水井。人們依靠轆轤打水,會很省力氣。

龍王廟旁的這條小街很熱鬧,行人熙熙攘攘。不時有小販挑着扁擔從街上走過。一名女子帶着孩子在龍王廟旁的大樹下玩耍。

清朝末年,在陝西漢中的鄉下,一名男子坐在桌子前。他的母親正在為他整理頭髮,他的父親在一旁幫忙,男子的小兒子好奇地趴在桌子上。

清朝時期的人們,都有長長的的髮辮。不論男女,都要經常整理髮辮。照片中,這一家人過着平凡的日子,其樂融融。

1875年,洋縣境內的一座寺廟。在廟內的檯子上有幾尊神像,長着三頭六臂,神態動作富有張力。有人說這是洋縣的開明寺不過,並沒有找到關於這張照片的其他文字信息,寺廟的名字無法考證。

清朝末年,略陽縣城附近山上的寶塔。看上去像是南山塔。南山塔,又名略陽塔。為六角七層閣樓式磚塔,是略陽的標誌性建築。南山塔始建於清刀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層正面鑲嵌塔銘一塊,上書「福地祥雲」。

結束語:人都說,一座城市因為有歷史而厚重。回看清朝末年陝西漢中老照片,讓人感慨萬千。過去的漢中,為交通樞紐、戰略要衝,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如今的漢中,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譽。已變身為風光秀麗、時尚現代的城市,繼續譜寫新的篇章。漢中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