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為官經歷,其中卻有33年,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有人曾將蘇軾被貶的路程,繪製成了下面的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蘇軾的這一生奔波各地,可以說是足跡遍布了整個北宋的大半疆土。
但也可以說,蘇軾這一生的被貶經歷,亦是他的成長經歷,而當時你了解了他的被貶歷程時,就會明白何為豁達、無常和慈悲了。
名動京師後,自請出京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赴京趕考,便被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與小試官——梅堯臣看重,歐陽修更是直接對蘇軾評價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可以說此等評價,對於一個剛入京趕考者,是極高的一個評價,在歐陽修的經常稱讚下,蘇軾這個名字,一時之間火遍全京城。
可以說,當時只要蘇軾有了新的作品,便會立刻的傳遍整個京師,就在大家都以為蘇軾即將迎來自己人生的高潮片段時,卻沒想到……
就在三蘇名動京師之際,卻沒想到蘇母突然病逝,消息傳來後,兩兄弟趕忙和父親回鄉參加母親的葬禮,又守了兩年的喪期。
直到嘉祐四年(1059年),蘇軾、蘇轍才跟隨父親再次入京,又過了兩年,蘇軾兩兄弟又參加了一個名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制科考試。
也正是以此,蘇軾被譽為「百年第一」,事業開始有了些許的起色,可誰知好使不長久,沒過幾年蘇洵病逝,兄弟二人只能再次回鄉守孝。
等到3年後,蘇軾再次還朝時,正是王安石變法的開始,當時諸多蘇軾的好友,以及欣賞他的諸多好友都不得不被迫離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講述有關有新法的弊端,對此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便想辦法對蘇軾進行打壓。
蘇軾也明白了,如今的朝堂和自己的之前所處的朝廷不一樣了,於是便自行請求出京任職。
烏台詩案,人生轉折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再次被調任到湖州,上任後的他本就是例行公事的上交了一份《湖州謝上表》,但卻沒有想到,這篇文章卻被有心人利用。
蘇軾,作為一名詩人,在語言用詞上,常常會將自己的感情代入,所以即使在寫這篇官用文章時,也是帶着極強的個人鮮明色彩。
甚至說出了,下文這樣的話:
蘇軾說自己知道自己現在十分愚鈍,難以跟的上新進(這裡的「新進」,是當時舊時代對於新黨一種貶義的說法),認為自己現在年紀大了,但是在政務上保守不生事,也許可以擔任一個地方小官(這裡的「地方小官」並不是蘇軾在求任官職,是當時的蘇軾從京城脫離,從而也遠離的政治中心),也就是被貶了,可以說蘇軾的這段話明顯帶有酸意。
於是這段話,就被當時的新黨利用,說蘇軾對朝廷「包藏禍心」,言語之中更是句句直指對朝廷的不滿與憤恨,對於朝廷和皇帝絲毫沒有禮數,一時之間,朝堂之上討伐蘇軾的聲音絡繹不絕。
就這樣,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逮捕到御史台,押解入京城,且此案牽連眾多,也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烏台詩案」。
在御史台的監獄中,蘇軾多次遭受到非人的折磨與待遇,因為他之前的所作所為,讓新黨對他有諸多的不滿,所以在他「倒台」之時,這些人便開始「落井下石」。
在監獄的這一段日子,是蘇軾這一輩子過的最灰暗的時刻,在受到折磨的這段時間,他也多次的產生想要輕生的念頭。
本以為這位詩人也就因此「隕落」,但沒想到,讓他脫離險境的竟然是「昔日仇人」——王安石。
要知道,剛入京師的蘇軾,因為大部分人都對他是未見其人,但都在各處聽聞過其人,所以導致了他變得十分的狂妄。
甚至當蘇軾去拜訪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時,在等待王安石的蘇軾,看見了他的桌上有一幅未作完的書畫,上面寫着:
看到書畫的蘇軾毫無禮數,提筆便寫下了:
甚至還對王安石嘲笑道他不懂菊花的常識,說他連菊花只枯萎不凋落都不知道,要多去觀察秋花與春花的區別,不要再寫出此等讓人「貽笑大方」的作品。
對於蘇軾的無禮,王安石也並不在乎,與此次的烏台詩案一樣,在新黨們非要將蘇軾致死之時,王安石的上書:「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這也才將蘇軾從輕發落,被貶去了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
千里赴貶所,一路坎坷史
初到黃州的蘇軾,彷彿變了個人一樣,開始變得少言少語,甚至是整個人變得有些「神經質」。
在段時間裏,蘇軾每天將自己沉浸在書的海洋世界裏,遊歷在一片窮山惡水之間,在這其中,他的心靈被不斷的凈化,也讓自己在不斷的釋懷。
蘇軾在監獄中所收到的創傷,也一次又一次的被治癒着,心境也逐漸變得更加的沉穩、開闊。
在黃州待了5年的蘇軾再次被貶去了汝州,但沒想到,在去汝州的途中,蘇軾的幼子因為遭受不住長途跋涉的路程,在路程中不幸夭折,再加上他們沒有了趕路的錢財,蘇軾便向朝廷上奏,批准後便在常州居住。
沒想到,第二年宋哲宗即位,蘇軾又再次被重用,但時日不長,新黨被打壓後,看見舊黨執政的腐敗,他對其進行抨擊,不料又遭到反對,再次被貶到杭州。
當蘇軾到杭州任職時,杭州正面臨著大旱的情景,瘟疫爆發,他便將自己的糧食散發給沿路的百姓,到了杭州更是低價出售米糧,還搭建了粥棚,免費的分給百姓,也因此讓更多的百姓活了下來。
本在杭州過的不錯的蘇軾,在元祐六年(1091年)又再次被召回京城,又遭到了再次被貶,可以說蘇軾在被召回朝,待不了多久,就會因為和他人意見不合,導致再次被貶。
這次的蘇軾多次被調任,任職多處,其中便有潁州、揚州、定州、惠州,最終在紹聖四年(1097年),被貶到了一片荒涼之地——儋州。
但蘇軾並沒有因此便自暴自棄,與當初被貶黃州時不同,此時的蘇軾心中已變得十分豁達,與當時的心中所想已截然不同。
如今的蘇軾已經經歷過諸多的風浪,在環境極其差的儋州,他也是對生活充滿希望,不論是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他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將這個件事化解。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朝廷頒佈大赦,蘇軾也因此復職,但在北歸的途中,蘇軾不幸在常州逝世,享年66歲。
豁達、無常與慈悲
人的生活註定是無常的,就像是蘇軾一樣,早年的他風光無限,最後卻差點被處死,之後的他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
他將自己在途中的一切經歷,都化作了自己成長的養料,不論現實生活是多麼的苦難,但都只摘取其中的美好咽下。
在蘇軾人生的最後時光,他的生命就如同一直即將燃盡的蠟燭,但他依舊沒有選擇讓自己自生自滅,而是選擇了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當地人。
教會他們如何的興修水利,又是如何的開闢良田,可以說被貶去儋州是蘇軾的不幸,但卻儋州人的幸事,沒有蘇軾就沒有之後發展起來的他們。
他在自己荊棘叢生的道路中,不斷地通過讀書,遇人,經歷了諸多的事情,最後活出了獨屬於他自己的精彩人生。
希望在成長道路上,正面臨著不幸與挫折的你,要記住「你並不普通」!
希望在你經歷了諸多的困難之後,能夠奔赴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