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與清軍聯手滅農民軍的背後真相!

明朝滅亡的悲劇,在歷史的長河中轟然而至。就在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了北京崇禎皇帝選擇了自縊殉國。明朝的統一政權從此徹底消失在歷史舞台上。儘管崇禎皇帝已經去世,北京也被李自成所佔領,但是此時忠於明朝的官僚們仍然掌握着大部分的江山,所以當南京的明朝文武大臣和勛貴們聽到崇禎的殉國消息後,立刻決定立明神宗之孫,第二代福王朱由崧為帝,並改元弘光南明弘光政權應運而生。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不久,他親自統領軍隊進攻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吳三桂最終投降了清朝,就在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大戰中,清軍突然殺出,李自成措手不及,遭受了巨大的失敗。李自成只能帶領部隊退出北京,開始西撤,而清軍趁機進入北京,並分兵追擊李自成。

於是形成了三股勢力並存的局面,李自成的農民軍、進關的清軍、以及自詡為正統的南明政權。

從當時和現在的角度來看,作為外族進入關內的清軍對農民軍和南明政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南明政權不選擇和農民軍聯手抵抗清朝,而是選擇了聯合清軍來消滅農民軍呢?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南明和李自成農民軍有着深仇大恨。現在大多數人以華夷之辯的民族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認為南明應該和農民軍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清軍。然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於南明君臣來說,忠君之道與君臣大義更加重要。李自成農民軍攻破了北京,導致了崇禎皇帝自殺,這在南明的視角下是一種不共戴天的仇恨,可以說是「君父之仇」。因此,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殺的消息傳到南京時,士人們普遍表現出強烈的憤慨和仇恨,他們視李自成農民軍為「賊」「寇」。

其次,南明政權缺乏遠見。清朝的多爾袞通過寫信給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利用了南明掌權者對李自成部的仇恨。他聲稱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是對君親的傷害,而清朝出於對明朝的仇恨,希望為明朝報仇。多爾袞建議南明聯合清軍打擊李自成農民軍,共同消滅這個共同的敵人。

南明君臣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堅持了所謂的「君臣大義」,並且被多爾袞的詭計所欺騙。

最後,南明自身的軟弱導致了錯誤的決策。福王朱由崧上台之後,他的統治依靠江北諸鎮的武將和官員的支持。然而,這些將領們因為手握兵權和「擁立之功」而變得越發囂張。在李自成農民軍退出北京並撤退到西方的時候,山東河南等地出現了一片權力真空。

這些地方的官僚們都忠於明朝,在農民軍撤退後,他們紛紛殺掉了李自成政權的官員,重新拿起了明朝的大旗。然而,南明政權卻動作緩慢,沒有積極佔領山東,也沒有認識到清軍的威脅。南明政權更願意派遣使團去北京與清朝交好,甚至在談判時準備答應支持清軍對農民軍的戰爭,通過財物來收復失地。

綜上所述,南明政權在清軍進入關內後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形勢。他們只顧着「殺賊」,沒有意識到清軍的威脅。南明掌權者缺乏遠見,被清朝先發制人,錯失了恢復的良機。南明內部軟弱無能,放棄主動進攻,寄希望於與清朝交好。然而,這種軟弱只換來了南明政權的覆滅。弘光帝朱由崧只在位一年就被俘,最終被殺,南明弘光政權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