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懸掛第四版毛主席像,市民提出疑問:主席怎麼只有一隻耳朵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0年5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再次迎來新版本的毛主席畫像。

在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後,辛莽最終選定一張主席微微向上看的半側面照。歷經半個多月的辛苦繪製,畫像成功出爐,但群眾們看完這幅畫紛紛提出意見。

群眾對此有三點疑慮:

1.偉人視線為什麼要向上看,而不是柔和地面向他深愛的人民?

2.為什麼只有一隻耳朵露在外面?結合當時形勢,會給人造成毛主席偏聽偏信的錯覺。

3.畫像失真,與毛主席本人不符。

對此,中央方面作出緊急整改,這版偉人畫像也在懸掛一天後就被撤下。

建國至今,毛主席畫像已經更換過8個版本,這背後經歷了哪些故事?

畫師王國棟與偉人像

車水馬龍的天安門廣場,是中國各時期重大事件的記錄者,見證了這個國家的興衰崛起,被譽為整個中國的心臟。

在天安門的城樓上,長年懸掛着一幅巨大的彩色毛主席肖像畫,歷經風霜雨雪,永不褪色。

最令人驚訝的,還是畫像中老人慈祥的目光,不論你從哪個角度去看,你會發現,他始終溫柔地注視着你,這就是一直陪伴全中國人民的毛主席畫像。

但很少有人知道,從開國大典到如今標準的主席像,期間修改更換了8個版本,延續至今的最後一個版本,確定於1967年。

當時接過「畫筆」的,是北京市美術公司肖像繪畫家王國棟

接過重擔後,王國棟翻閱了大量的過往繪品,在眼神表達上下苦功。

然而,實際創作開始,問題接踵而至。首先就是基礎條件,巨型畫布不好找,拼接畫布影響畫作平整,更何況是供千萬人瞻仰的偉人形象。

再者普通相框易滲水,遇到雨雪天氣,顏色暈染開來,整體形象便毀於一旦。

且當時放在王國棟面前的,只有一張偉人標準相片,很多細微表情難以抓取,更遑論眼神、動作等。

幸運的是,組織給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首先就是基礎條件的缺失,相關人員很快找到專業的人,去應對相框、畫布、畫筆等問題。

接着上級又為王國棟爭取到了近距離觀摩偉人工作的機會,在此過程中,他真切感受到了偉人對民眾的熱愛,這些都為他的創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67年的國慶,王國棟創作的毛主席畫像高懸於天安門城樓之上。

這幅毛主席畫像讓無數人為之驚嘆,從外觀看,這是一張平面肖像畫,偉人眼神平視前方。

但任何人都能由衷感覺出來,慈眉善目的平和當中,蘊含了偉人性格的堅韌、機智、洞悉一切,以及對人民深深的熱愛。

而這幅畫像已不僅限於簡單的肖像,更是億萬人民精神的寄託。

也是因此,王國棟的巨型畫像,成為日後多年繪製的最終模板。而在此之前,偉人畫像曾更改過7個版本!

毛主席畫像的更替

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千年古都迎來真正的大解放,老蔣的畫像被撤下。12日,慶祝解放大會上,代表着人民當家作主的毛主席畫像高懸。

同時被掛在城樓上的,還有朱德、聶榮臻、葉劍英等人的畫像。如此多功勛者同時上榜,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當時主筆的是創作過《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油畫家董希文,偉人曾評價他創作的《開國大典》:「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

半年後紀念「七七」抗戰12周年大會上,天安門城樓再次掛出毛澤東與朱德畫像,依舊是董希文執筆偉人畫像。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董希文反而缺席了偉人畫像,江山代有才人出,他的接替者是周令釗

北平解放之際,周令釗還是國立藝專實用美術系的老師。

4月份,中央在六國飯店接待南京代表團,周令釗負責帶領學生布置會場,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一幅主席畫懸掛於會議室。

畫中偉人頭戴八角帽,面部微揚,似展望未來,眉眼帶笑,領口的位置稍稍敞開,參考的是延安時期的偉人照片

這幅畫像的背景是象徵勝利的鮮紅色,與大廳中木製和平鴿交相輝映,展現了對和平生活的嚮往。此畫贏得了在場領導人的高度讚揚。

9月份,中央決定於開國大典當天,在天安門城樓懸掛偉人畫像。為了體現莊嚴性,放棄了之前的兩個版本,專門找攝影師拍攝了主席的正面肖像照。

但相片全部洗出來後,偉人很認真地表示不滿。

他的一生為人民服務,與人民共進退,不喜歡這種正式的,看起來有距離感的照片,因此提議從生活照的隨拍中挑選。

最終確定了1945年,偉人同朱瑞在延安河邊散步的影像,拍攝者為鄭景康,至於繪畫者,中央自然便想到了六國飯店中出彩的周令釗。

在領導的盛情相邀下,周令釗擔任了毛主席巨幅畫像的繪製工作,以用於開國大典!

對於他來說,這是無上光榮的事情,開國大典必定載入史冊,令後世銘記千秋萬代,能有幸為其添磚加瓦,這讓他激動萬分。

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為過往從無繪製如此巨型油畫的經驗,只能一點點摸索、實踐。

繪畫的工作地點是天安門城樓靠東的空間,他與其他工作人員對照片仔細研究設計,隨後將木板豎在牆根,搭起三層腳手架。

負責古建的油漆師傅幫助他們打底、調色。周令釗將照片打滿正方形的小格,畫出一幅30cm×40cm的底稿,隨後在底稿上繼續打格、放大。

時間緊任務重,周令釗一點也不敢放鬆,每日天微亮,他們便進入緊張的繪製中。到飯點乾糧就水快速解決,直到黑夜來臨,徹底看不見了,才蹣跚歸家。

為了防止出錯,每畫一點,周令釗都必須從架子上下來,到遠處觀察整體效果。

半個月後,高6米,寬4.6米,頭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笑容親切的偉人畫像正式完工。為了展現偉人洒脫的氣場,周令釗特意將衣領處敞開。

根據市領導的要求,還在畫像底端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不過,聶榮臻在審查畫像時,發現衣領敞開,他提議最好將風紀扣繫上,畢竟是開國大典,以莊嚴肅穆為主。

聽到上級的修改要求,周令釗等人立刻修改。

國慶前夕,9月30日深夜,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響起,本就心緒不定淺眠的周令釗立刻被驚醒。

起身開門後,來人神情緊張,稱中央領導建議將「為人民服務」五字去掉,周令釗立刻趕往城樓前。

當時畫像來不及取下,只能在門洞下方搭梯修補,四周開啟聚光燈。

周令釗一手顏料,一手改畫,一點一點奮鬥了大半夜,將原有字幕畫為衣服,加上一枚扣子,天亮前圓滿完成任務!

這就是毛主席畫像的第三個版本。

這幅精心「雕琢」的油畫並沒有懸掛太久,次年五一,便被中央按照「一年一換」的規定,悄然卸下。

1950年初,中蘇簽訂友好條約,國內外各大報紙雜誌上,將毛主席與斯大林的照片並列,二人皆是大國領袖,氣質卻截然相反。

斯大林身着元帥正裝,有種生人勿近的威嚴感,毛主席卻身穿棉布上衣,笑容親和中帶着不容置疑的堅定!為了展現大國雄威,中央決定再次繪製主席像。

1950年,畫師辛莽接到繪製主席像的重任,此人在解放區時,被眾人譽為偉人畫像的「專家」,成品往往能得到大量好評。但沒成想,此次竟馬失前蹄了!

在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後,辛莽選定了偉人頭部微抬,目視上方的半側面照,召集左暉、張松鶴等知名畫家一同作業。

5月1日,畫作完工,高懸於天安門城樓,但過往路人在駐足觀賞時,紛紛搖頭表示不滿。

其中爭議最多的就是單耳、眼神問題,辛莽的初衷是體現偉人的高瞻遠矚,人民群眾最直觀的理解,卻是不符合偉人日常形象。

在人民心中,偉人一直心懷百姓,對待民眾真誠、親切、關愛,絕對不可能讓民眾仰視他,且只有一隻耳朵,會讓人聯想到偏聽偏信。

偉人一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倡導公平公正,單耳寓意不太好!

結合大眾的強烈反饋,中央開會決定,再次繪製主席畫像。第四版畫像也在勞動節後,被立刻撤掉。

結合廣大民眾的建議,攝影處的陳石林在逐步選查過後,確定了一幅主席與幾名戰鬥英雄的合影,作為第五版的樣本。

這張照片上的偉人和藹可親,儀態端莊大方,經主席親自鑒定後,由新華社正式公布,辛莽等人隨後以此為摹本,繪製出新的毛主席像。

國慶展出後,受到了一致好評,直到1952年,才被正式更換下來。

後來的第六、第七版,由中央美院張振仕創作,沿用了前者風格,以平視前方、面容慈祥為主基調,進行了略微的修改。

遺憾的是,創作畫像的作者,對於身體素質方面要求非常嚴格。

每次繪製,需要從6米多高的梯子上來回上下,查看整體效果,且畫作分好幾部分,每一部分必須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頓。

按照正常水平,一幅畫像連續不斷耗時20多天,對畫家體力是個巨大的考驗。

因此在連續十一年成為毛主席像的「專用畫師」後,張振仕的身體發出預警,無奈卸下重任,移交給王國棟!

1967年10月,王國棟所繪毛主席像,受到了眾人的一致好評,也迎來最終版本的確定。

1976年偉人逝世,王國棟成為主席生前最後一位畫像師,此後的偉人畫像,不再是流於表面的觀賞作品,而是寄託人民精神的重要傳承。

而在1966年之前,偉人畫像每逢重大節假日才會懸掛,一般情況下是沒有的,66年之後,中央作出決定,城樓上每日高掛偉人像,且每年的國慶節前,必須更換一幅新的。

對此,相信很多人心有疑慮,為什麼偉人像要耗時耗力的每年更換?為何不掛照片偏愛畫像?栩栩如生的偉人像還要掛多久?

對主席像的諸多疑慮

葛小光是自1977年起,負責繪製偉人像的畫師,在相關的採訪中,他作出了相應的回復。

攝影與繪畫永遠是不同等的,攝影記錄實像,繪畫講究傳神,不論從哪個角度記錄,攝影只能如實反映,最多裁裁版。

繪畫不同,選擇繪畫,就意味着對某個事物有了固定的理解,偉人畫像得有神韻,講究精氣神,畫活了。

繪畫完全可以彌補攝影中的小缺點,不足之處,從最終版本,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偉人都像在溫柔的看着眾人一樣,攝影表達不出這樣的感情。

城樓上的畫像,意味着要經歷風吹、日晒、雨淋、霜打,長久懸掛,色彩與初時必定有所出入,除了在製作方法上面加以研究,勤更換也是一大方法!

最後是懸掛時間問題,距離偉人逝世已經幾十年,期間領導人不斷更換,天安門城樓上的畫像卻永不更改。

1980年,有「世界第一女記者」之稱的意大利法拉奇,在改革開放這個特殊的時期,詢問鄧小平偉人像是否永久保留。

鄧小平作出準確回復:「永遠要保留下去。」

在鄧公看來,沒有毛主席,中國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他最偉大的功績,便是將馬列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指明中國勝利的道路!

主席像的永久懸掛,代表着新中國的開拓創新,是後世執政者的燈塔,讓中華大地上的每一位公民自信、自傲的屹立於天地之間,為大家締造出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