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肅王后裔一一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錢玄同

錢玄同,是吳越武肅王錢鏐後裔,也是我國"兩彈元勛"錢三強的父親。原名錢夏,字德潛,又號疑古、逸谷,五四運動前夕改名玄同。他1887年9月12日出生於浙江吳興,父親曾經在帝都做過官,但因為受不了清代末期官場黑暗就辭官回鄉教書。在父親的教育下,他幼讀經書,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不幸的是他十—歲時父親逝世,十五歲時母親又去世,依規制守孝而未能應試。而撫養他長大成人的是兄嫂。年長他很多的兄嫂很疼愛他並精心培養他。而錢玄同也正因未能如願參加科舉考試,這才得與讓他放棄四書五經,去看了與應試無關的《新民叢報》、《清議報》等進步書刊,在他十六歲那年的冬天,讀了章太炎先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鄒容的《革命軍》,在思想上埋下反封建帝制的種子。他認為章太炎與鄒容等進步思想家的主張有理,腐敗落後的清王朝非革命進行推翻不可。1904年(光緒三十年),時年18歲,在湖州剪辮,與友共辦《湖州白話報》,封面上只寫「甲辰年」、不書光緒三十年,以示不遵清代王朝,並表示反對清朝統治的決心。

1905年,便入上海南洋中學讀書,冬天又到日本東京去看望伯父錢恂。翌年春季奉伯父之命回上海結婚。這是哥哥早早地為他張羅的一樁婚事,對方是哥哥的朋友徐元釗家的女兒徐婠貞。徐家是遠近聞名的詩書傳家,徐婠貞的祖父徐樹蘭曾擔任過兵部侍郎,並創立「古越藏書樓」。當時蔡元培還在此處讀書4年,遍覽群書,學問大增。

錢玄同幼年時因為父母早逝,遭逢不幸,曾也在徐家借住、學習了一段時間,徐元釗對他非常看重,應該說是看着他長大的。徐婠貞也溫柔賢淑,漂亮可人,兩人門當戶對又青梅竹馬,錢玄同的大哥便自作主張同意了這門親事。但是錢玄同並不喜歡徐婠貞,雖然兩人一起長大,但她是舊式的封建女子,從小就被教育女子無才便是德,嘴裏全是三從四德。錢玄同卻接受的新式教育,主張自由戀愛,反對包辦式婚姻。儘管錢玄同對這段親事有着各種不滿意,可考慮到哥哥的養育之恩,和徐家的對他的恩情,還是心不甘情不願接受了這件親事。

新婚之夜,聽到外面賓客的歡聲笑語,錢玄同心中萬分悲痛,他在日記中寫道:「是夜難過,真平生罕受者。」

他心中憧憬那種兩情相悅的愛情,卻又不得不屈從現實,娶了自己不愛的女人為妻,心裏的各種滋味,不能與外人言說。

婚後,錢玄同對妻子很尊重,兩人沒有太多濃情蜜意,日子過得平淡如水,相敬如賓。曾生有5男1女,雖只3孩長大成人。可貴的是他一生不離婚,不納妾。這與錢氏家族的家教與他接受新文化的一夫一妻制有關,也與他潔身自律、品行端正有關。

錢玄同在婚後的當年(1906年)9月又求學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師範。與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次年(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課餘時間常在"民報"社見到章太炎,對於章氏的思想學問極為崇敬,在那裡對章氏執弟子禮,並為章氏用小篆體書寫《小學答問》,深得章氏好評。翌年《民報》被查禁,他和他的朋友請章氏講音學和學問,一起聽講者有龔未生、魯迅兄弟、許季蒹等8人。這時錢玄同和章太炎關係密切,有時就住在章氏寓所中,見到了許多革命黨人,電視劇《覺醒年代》展現當時的風雲歲月。他在這留學期間,參加過在東京為警醒世人反抗帝制而蹈海自殺的革命志士陳天華,及徐錫麟、秋瑾等革命烈士開的追悼會。曾和章太炎一起辦《教育會語雜文》,其宗旨是灌輸文學和歷史學方面的國學意識,也帶有提倡民族革命的含意,寫的是白話文。

1910年春,錢玄同在日本讀了5年後回到自己風雨漂渺的祖國。回國後曾任中學教員、浙江省教育總署教育司視學。1913年秋到北京,曾做北京高等師範附中教員,後來做北京高等師範國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教授。

1916年,錢玄同目睹袁世凱倒行逆施,妄自稱帝,那幫袁賊手下的封建頑固文人將民國初年廢除的"讀經"、封建禮教又抬了出來,還打着所謂"保存國粹"的招牌來抵制科學和新知識的輸入,錢玄同為此對祖國前途焦急萬分,認為那套舊道德舊文章非徹底改革不可。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聘請了一批有革命新思想的教授如李大釗、劉復、胡適等人,《新青年》是陳獨秀等人創辦的,後來錢玄同也是同人編輯之一。陳獨秀髮表了《文學革命論",堅決主張以白話為文學的正宗,力主改革我國舊文學,錢玄同積極擁護,並率先在《新青年》上發表致陳獨秀的白話信,並敦請他人用白話作文。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大量文章,批判了統治我國二千多年孔子那些被帝王利用的封建道德觀念。他以記者身份加"按語"或與讀者通信方式討論問題,目的是和封建思想作堅決鬥爭,他那些戰鬥性很強的雜文在當時確是起到積極作用。

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當年錢玄同為《新青年》約稿,一再催促而成的,從此才使魯迅寫起白話文小說。

錢玄同在論《應用論亟宜改良》一文中提出了不少好主張,如寫信應刪去無謂的浮文,印刷體應分數種,釆用公元紀年,左行橫排等,現在大家都很習慣了,但在100多年前的錢玄同就大力提倡,足見他是有創新改革開放發展意識的人。

"五四"運動當天,錢玄同始終參加了青年學生的遊行隊伍。

無庸置疑,他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揭幕人之一,成為倡導新文化,攻擊封建主義,提倡民主、科學的勇士。

在學術上錢玄同也是有很大成就。從1913年到北京高等師範執教,連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專任教授二十餘年。他講授的課程,以音韻學為主,還有「說文研究」、「經學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書真偽略說」等,並長期任國文系主任。

1917年(民國六年),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為會員,會長是蔡元培。該會宗旨是研究本國語言選定標準,以備教育界採用。兼任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常駐幹事,致力國語運動。他在《新青年》上發表《對文學芻議的反應》的文章,至今也有很多學術價值,在文中他激烈反對作文「用典」即。他說:「凡用典者,無論工拙,皆為行文之疵病。」他提出「文學之文,用典已為下乘;若普通應用之文,尤須老老實實講話,務期老嫗能解,如有妄用典故,以表象語代事實者, 尤為惡劣。」他的專著有《文字學音篇》、《國音沿革六講》、《重論古今文學問題》等等。

1937年,日本侵略者佔領北京,錢玄同拒絕偽教育部的聘書,不肯出來授課,直到1939年1月病逝。錢玄同作為覺醒的知識分子,一直憂國憂民,為推翻封建制度而戰鬥,為喚醒民眾一直在第一線衝鋒陷陣,尤其是他大義凜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主意識,一直對社會、對錢氏後裔、對家人有着深刻的示範作用和教育意義,正因為有這種民族氣節傳承,才培養出如錢三強這樣的傑齣兒子,為祖國的振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