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唐代最流行的荔枝廣告,楊玉環解成了唐代荔枝的最佳代言人。在唐朝詩詞中經常出現的還有太湖和柑橘,它們成了揭秘唐宋興衰的密碼。
楊玉環吃的荔枝產自哪裡?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奢侈品水果的問題,卻給楊玉環和唐朝的興衰埋下了伏筆。在唐朝四川也是荔枝產地,從小在四川生活的楊玉環自然有了吃荔枝的愛好,她被唐玄宗寵愛後,就有了詩文中描述的情景。早在唐宋時期楊玉環吃家鄉荔枝,給四川荔枝代言就成了共識,南宋的謝枋得在《唐詩絕句註解》中說:「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於道」,四川老鄉蘇軾也在《荔枝嘆》中說:「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杜詩詳註》也認為:「唐所貢乃涪州荔支,由子午道而往,非南海也。」
這在隋唐時期不是稀罕事,因為整個中國都處於溫暖期,氣候變暖的例子可不只是荔枝。唐朝的皇宮還出產柑橘,這些柑橘可不是貢品,就是楊玉環的前任公公李隆基的作品。李隆基派人在大明宮中蓬萊殿種植了柑桔,還有不錯的收成。唐代筆記《酉陽雜俎》就記載稱在「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秋」,大明宮的的幾株柑樹結實一百五十顆,風味和江南蜀道進貢柑桔一模一樣。杜甫也寫過《病橘》詩,提到過蓬萊殿的橘子。橘子樹要想成活,冬天最低溫度也不能低於零下8度,從1971年開始西安的氣象記錄里就不止一次出現了零下十度的情景,僅僅是11月、12月和一月份的最低氣溫就有零下12度、零下14.47度,零下16度三個數字,今天的西安地區早就不是柑桔產地。
隋唐時期氣候變暖,是中國千年少見情景,它持續了三個多世紀,四川出產荔枝,長安出產柑桔,就連青藏高原上也出現了大量農田。吐蕃利用農業和畜牧業優勢,吞併了青海、新疆等地的游牧部落,勢力大增,在最鼎盛時期吐蕃帝國的人口達到了1,000萬,人,吐蕃本土人口超過500萬,比今天的西藏人口還多。吐蕃的最大兵力數字超過四十萬,唐軍也不止一次留下了斬首吐蕃數萬人的軍功,吐蕃王朝遠比同時期的突厥、後世的滿洲八旗血量充沛。唐軍難以KO吐蕃,就在西北留下了大量駐軍,唐玄宗時代就開創了節度使掌兵模式。
因為氣溫升高,揚州地區都盛產雙季稻,唐朝有了罕見的繁華景象。也因為氣溫升高,敵人增多,唐朝不得不把西北駐軍數量提到到全國三分之一,東北、華北地區的邊防軍也提到為全國三分之一,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這是明朝初年詩人楊基寫得《題太湖》,詩中描寫的景象在北宋末年頻繁出現。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遭遇冰封。這不是太湖地區的個別天氣,而是整個中國的氣候也遭到了巨變,早在1110年泉州就遭遇了大雪天氣,1178 年給南宋宮廷上供的福州荔枝全部被凍死。
在靖康之變前後,氣候異常頻繁出現。靖康元年的夏天出現了豐收季節的暴風雨,「既熟大雨,所損七八」,百萬勤王大軍成了乞丐。金軍到達汴梁在11月24號,攻克汴梁是在閏11月25日,在整整一個月的攻城期間只有寥寥幾天是晴天,其他時候不是雨雪交加,就是連着下暴雪。在暴風雪的幫助下,金軍越過了北宋的江河和護城河,擊敗了各路援軍,打進了汴梁城。
氣候對於農業社會影響巨大,加上政治上扣分,不少時候還真就是老天給一個王朝的衰亡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