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 | 大冶市公益訴訟助力紅色資源保護

大冶市人民檢察院履行公益訴訟職能,推進南山頭革命烈士紀念牆修繕一新。 (通訊員 楊運紅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楊運紅

大冶是青銅故里,也是紅色文化勝地。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境內發現不可移動文物45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黃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黃石市級非國有古建築類文物保護單位40處。

近年來,大冶市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向相關行政執法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保護紅色資源。

為3721名革命烈士留名

南山頭,地處幕阜山脈尾端,與羅霄山脈相連,崇山峻岭間隱藏着63處革命遺址。1926年2月,鄂東南第一個農民協會在此成立;1928年8月,大冶中心縣委在金公祠成立,這是大冶市第一個紅色政權。1930年,彭德懷等率紅五軍井岡山挺進鄂東南,駐軍南山頭,開闢中國第二個革命根據地,領導鄂東南一、二、三次反圍剿,並取得重大勝利。南山頭是鄂東南地區我黨最早的領導核心和指揮中心,從這裡走出百餘位將軍……

大冶市1984年設立「大冶南山頭革命紀念館」,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大冶中心縣委金山祠舊址、德懷井等古迹遺址。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擺放有11塊英烈譜石碑,雕刻着大冶市從土地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英名。大冶市檢察院檢察官劉家雲介紹,這些石碑於1974年雕刻,歷經近50年風雨,石材風化嚴重、字跡模糊。另外,大冶中心縣委金山祠舊址內,房屋木結構被白蟻侵蝕。紅十二軍建軍舊址大梁腐爛,部分牆體坍塌,瓦片跌落,房屋安全岌岌可危,紅色遺址保護迫在眉睫。

大冶市檢察院在公益訴訟監督時發現上述情況後,相繼向大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大冶市文化和旅遊局,發送3份檢察建議書。兩家單位高度重視,大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紀念館內重新選址新建烈士英名牆。如今,烈士英名牆上3721名英烈名字熠熠閃光,莊嚴肅穆;大冶市文旅局及時治理白蟻,並加強金山祠遺址日常管理。

修繕保護紅色遺址,帶火南山村紅色旅遊。該村黨支部書記鄭昌兵介紹,上半年,慕名前來的遊客已有十幾萬人,村民興辦農家樂、民宿,村集體經濟有聲有色。

烈士故居修葺一新

推開饒惠譚烈士故居大門,一組組老照片,重現英雄風采,老式木雕床保存完好。

饒惠譚1915年出生在大冶殷祖鎮南山頭一個貧農家庭,1933年春入黨。他南征北戰,歷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1953年3月21日,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軍參謀長的饒惠譚,因敵機轟炸犧牲在朝鮮前線,年僅38歲,他是抗美援朝中我軍犧牲的4名高級將領之一。1955年底,饒惠譚的遺骸從朝鮮遷移回祖國,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2018年8月,大冶市人民檢察院幹警履職中發現,饒惠譚故居2016年被確定為黃石市文物保護單位,但該故居年久失修,木結構屋頂部分脫落,牆體滲水、毀損嚴重。

經調查取證,大冶市人民檢察院啟動英烈保護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分別向相關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發出檢察建議。黃石市和大冶市兩級人大常委會,先後到現場實地了解情況,提出整改意見。同時,也得到相關行政機關和地方政府的積極回應。經過各方共同努力,饒惠譚故居修葺一新。

大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劉家雲說:「饒惠譚故居建成後,和附近的將軍亭、將軍雕塑、大冶中心縣委舊址和紅十二軍創建舊址等連片成環,成為大冶市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

籌資60萬元修繕紅三軍團醫院遺址

9月15日,大冶市實驗中學校內,一棟兩層百年建築,青磚穹頂,木質樓板,修舊如舊。

這裡是彭德懷元帥1930年率紅五軍第三次打下大冶縣城時,向紅軍提供醫療幫助的普愛醫院舊址。2018年6月,大冶市人民政府正式將該舊址確定為大冶市文物保護單位——紅三軍團醫院舊址。

2021年9月,大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在履職中發現,該舊址內部牆體破損、門窗缺失、地板腐爛、主體結構損毀嚴重,已被住建部門鑒定為D級危房。大冶市實驗中學雖多次進行簡單加固維修,但無法實質性修繕、保護。

大冶市人民檢察院經過調查核實、公開聽證,向大冶市文化和旅遊局、東嶽路街道辦事處公開送達檢察建議書。檢察建議書發出後,黃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書記郝勝勇批示,要求相關部門依法履職。經多次協商,向市政府爭取到修繕資金60萬元。

多部門共同努力,紅三軍團醫院舊址得到修繕。大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王晶介紹:「近年來,大冶市人民檢察院充分履行公益訴訟職能,不斷拓展公益保護新領域,先後辦理一系列紅色遺迹保護案件,督促行政機關履職,推動紅色資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