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是世界喜劇大師,但他的作品中不僅僅只有喜劇,他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早年吃過很多苦,因此他成名後拍攝過很多諷刺資本家的影片。
這樣的行為顯然是不被美國資本家所喜的,而且卓別林基於自身的經歷,比較嚮往共產主義,還曾在記者採訪時說過「我或許會被稱為共產黨的同行者。我認為在戰爭初期,蘇聯為我們守住了前線,對此我心懷感激。我覺得我們都欠蘇聯一份人情。」
所以在麥卡錫主義的迫害下,1952年他被美國司法部驅逐出境,周遊各國後定居於瑞士。也是在這裡,卓別林與世界上另一個共產黨執政的大國新中國有了特殊的緣分,他還與周總理親密會晤過,留下了一張經典的照片。
1953年,卓別林獲得了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和平獎金」,頒獎儀式上有中國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在這個過程中,卓別林多次稱讚中國的文化以及社會進步。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周總理的耳朵里,卓別林是一個在全球都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師,他對我國能有這樣的態度,周總理非常高興,很快就讓外交部交際處處長王倬如代替自己去問候卓別林。
同時也帶了齊白石、徐悲鴻的中國畫以及古裝影片《梁祝哀史》作為禮物。《梁祝哀史》即《梁山伯與祝英台》,由著名越劇演員范瑞娟、袁雪芬主演,是新中國最早一批影片,與卓別林所擅長的領域正好吻合。
卓別林對於周總理的熱情也很感激,不久後他回了一封信,裏面除了讚賞《梁祝》的藝術成就外,也表達了對周總理的敬仰之情。兩個素未謀面的人,遠隔萬里成了神交好友。
1954年7月18日,瑞士日內瓦會議已經接近了尾聲,當天的工作結束得比較早,周總理走出萬國宮時常常舒了一口氣,表情肉眼可見地輕鬆了起來,因為待會他就要與「老友」卓別林會面了。
下午5點左右,周總理走出了暫居的花山別墅,準備迎接受邀而來的卓別林夫妻。卓別林快到地點時有些驚訝,沒想到周恩來身為一國總理,竟給自己如此高的禮遇,於是還有幾步遠時他就伸出了雙手以示恭敬。
當兩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時,卓別林有些激動地說:周恩來先生,初次見面,您好。總理卻笑着搖搖頭:我可是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見過您了。
卓別林有些不解,周總理繼續說:我曾經在歐洲留學就看過了您的作品,回國後也經常看,尤其是《城市之光》這部抨擊資本主義弊端的影片,我看了很多遍都意猶未盡!周總理1920年至1924年秋曾在歐洲留學並發展革命,那個時期卓別林的影片已經暢銷海外了。
幽默,是化解尷尬最好的武器,卓別林聽後哈哈大笑,《城市之光》也是他特別滿意的作品,頓時對周總理生出知己之感,雙方的距離迅速拉近。
兩人在院內聊到一陣,飯點一到,周總理就邀請卓別林一同進入晚宴大廳,看總理如此隨和,卓別林試探性地詢問了朝鮮問題和中南半島問題能否和平解決。作為一名和平衛士,卓別林是很關心這些熱點區域的。
當時會議已經進入尾聲,不少媒體已經放出消息了,周總理也就沒有隱瞞,直言這些問題都有望和平解決。卓別林聽後很激動,連忙向周總理致敬。
總理卻很謙虛,反過來稱讚卓別林是反對侵略、反對戰爭的偉大戰士。
廚師找準時機推着一輛餐車過來,在眾人的目光下,廚師掀開了蓋子,露出裏面琥珀色的鴨子,隨後廚師開始了「片鴨」絕技。
卓別林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情景,目光沒有移開一下,當他看到鴨子只剩一個骨架、肉和鴨皮擺得整整齊齊時,忍不住發出了一聲驚呼。周總理適時向他介紹,這是中國的傳統名菜「北京烤鴨」,然後總理親自為卓別林卷上了一個鴨肉卷。
看到自己盤裡的鴨肉,卓別林有些為難地說:我對鴨子有特殊的感情,因為我塑造夏洛爾這個角色,走路扭扭捏捏的樣子就是模仿鴨子,它給了我很大的成功。為了表示感謝,所以從那以後我就不吃鴨子了。
一旁的工作人員有些尷尬,如此重要的晚宴竟然沒先調查卓別林先生的愛好,那該如何解決?
幸好隨後卓別林的一句話讓大家重又笑容滿面:不過沒關係,這次可以例外,因為它是中國的鴨子,跟美國的鴨子無關。隨後他就拿起鴨肉卷吃了下去,他的幽默讓大家都笑了起來。
品嘗過鴨肉後,卓別林讚不絕口,同時還有些遺憾地表示可惜自己兒子不在,沒能吃上這麼好吃的鴨子。周總理聽後當即不動聲色地吩咐身邊的工作人員再去準備一隻。
宴會上,卓別林對中國的茅台酒也是非常喜歡,他1936年就曾短暫到達過中國,對中國的一些事物也有所了解,所以席間他端起茅台沒有像喝紅酒那邊細品慢呷,而是直接見底,喝完一杯後隨即稱讚「這是男人喝的酒」!
周總理本身也是海量,卓別林喝多少,總理就陪了多少,見卓別林喝不進後沒有勉強,沒想到卓別林有些醉意後還指着茅台俏皮地開玩笑:能不能送我一瓶?總理大笑答應。
宴會結束,周總理又邀請卓別林一同觀看了中國電影《草原上的人們》,電影結束後,卓別林被中國人民樸素的愛國情懷觸動了,良久沒有發出聲音,再次開口他的話題已經離不開中國。
兩人的會談持續了7個多小時,分別之際雙方都很不舍。周總理讓工作人員拿來打包好的鴨子以及兩瓶茅台,令卓別林非常感動,沒想到自己隨口說的話,都被周總理記住了。
走到大門口,兩人再次緊緊握手,周總理邀請卓別林訪問中國,卓別林答應了,最後他說「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我忠心的希望中國可以在你們的帶領下越來越好。」兩人才依依惜別。
可惜的是,卓別林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能踐行這個諾言,不過這次日內瓦相聚,讓他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後經常跟朋友說起自己的「中國情結」。
周總理和卓別林,這兩個人雖然看似毫無關聯,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偉大的反戰、反侵略鬥士。人貴在交心,即使只見一面,也足以餘生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