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順弟:一個好女人成就一個家族

胡適和父親真正在一起的時間極短。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胡傳奉旨調往台灣,同年12月17日,胡適出生。1893年,胡適隨母親前往台灣父親任所。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因為日本有侵佔台灣的可能,胡適不得不又隨母親返回上海,後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績溪縣上庄村,進家塾讀書。1895年8月22日,55歲的胡傳病逝於廈門

那時,胡適尚未滿4周歲。滿打滿算,他和父親一起生活的時間也不足兩年。撫養、教導的重任,是母親一力承擔。

01

胡適的母親叫馮順弟

馮順弟的父親叫馮金灶,是個窮苦的農民,還有裁縫的手藝。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蓋上自家的新宅,但因為貧窮始終沒能如願。等到女兒17歲時,馮金灶開始給她物色丈夫。

馮順弟從小善良溫順、聰明能幹,手腳勤快,和鄰里們相處很和睦。十里八鄉都知道馮家有個好女兒,胡傳便托伯母星五嫂向馮金灶說親

當時的胡傳已經49歲,雖然在江蘇辦理稅務,大小是個朝廷官員,但兩任妻子均早逝,留下三個女兒和三個兒子。女兒嫁過去給他續弦真的好嗎?父親馮金灶對此沒啥意見,到了出嫁的年齡,嫁誰都是嫁,何況能給很豐厚嫁妝的胡家?

女兒嫁過去不但做填房,要面對比自己還大的繼子兒媳,還有一堆七七八八的關係,一個處理不好都會遭白眼。一個農民的女兒,嫁到這樣一個人家能幸福嗎?母親擔心女兒,堅決不同意。

可善良孝順的馮順弟卻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這門婚事。這個窮苦農民的女兒覺得,嫁給胡傳可以改變父母的貧困生活,何況,只要自己恪守本分,善以待人,就一定能處理好這些複雜的關係。

成婚後,夫婦二人倒也琴瑟和諧,兩人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1891年12月17日,19歲的馮順弟在在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生下了兒子,取名胡適。

誰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短短四年內,馮順弟嘗盡了大喜大悲。先是丈夫遠調台灣(中途隨夫前去兩年),接着因戰爭無奈返鄉,好容易盼到丈夫獲准回鄉卻,滿心等着一家團圓,卻傳來丈夫中道病逝的消息。

那天,23歲的馮順弟正陪著兒子,猛然聽聞丈夫去世,如五雷轟頂,一下子從凳子上仰翻在地,暈厥過去。

02

馮順弟是個堅強的女人。丈夫去世了,兒子還等着自己教養,偌大的家族還需要人掌持。

她擦乾眼淚,把悲傷深埋心底,以後母的身份執掌起家政。

胡適的大姐比馮順弟年長7歲,二姐和長兄也都比馮順弟年齡大。要管好這樣一個特殊的大家庭,對於年輕的後媽馮順弟而言,的確難上加難。

胡傳死後,家中根本指望不上比胡適大20歲的大哥。用胡適自己的話說,大哥「從小便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便拿出去賣,撈着錫茶壺便拿出押。」

這樣揮霍,再大的家業也會被敗光,何況家中財政不再寬裕?可是,馮順弟一個年輕的後母又能怎麼辦?她幾次邀了本家長輩來,給這個「大兒子」定下每月用費的數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總有一大群人上門討債,大兒子早早就躲得遠遠地,留下一堆爛攤子。儘管如此,馮順弟也從來沒有埋怨,盡最大可能給每個債主還一點。

幸好「二兒子」比較靠譜,一家的開銷全靠他在上海經營調度,馮順弟才得以全心全意處理內務。

家和才能萬事興。掌管一個大家庭,如果氣量小,性子急,何來和睦?馮順弟是後母后婆,因此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大兒子不省心,大兒媳又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兒媳和二兒子一樣也很能幹,卻是個氣量很窄小的人。因此,一對妯娌常常鬧意見。婆婆是和氣的榜樣,妯娌間生氣不好公然相罵相打,二人就都不說話擺着一張鐵青的臉給人看,搞得全家小心翼翼,生怕點了炸藥包。

後來兩個兒媳都生了孩了,二人生氣時便打罵孩子出氣,罵出的話很尖刻。每當這時,馮順弟只裝做不聽見,從不和兩個兒媳吵一句嘴。有時實在忍不住了,她便悄悄到鄰居家閑談一會兒。

胡適和大哥的女兒只相差一歲,兩個孩子有了小爭執,馮順弟總是責備胡適,要求胡適事事讓着侄女。

以和為貴、處處忍讓的結果是苦了自己。兒媳婦生氣了可以發泄,受委屈了可以找丈夫哭訴,馮順弟一個年輕的寡婦,帶着年幼的兒子操持一大家子的生活,受了委屈找誰?實在忍受不了的時候,她也會哭。只不過,她從不嚎啕大哭,也不把怨氣撒到別人身上,更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胡適記得很清楚,他在日記里寫道:

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便不起床,輕輕的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先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我醒了起來勸她,她不肯住。這時候,我總聽得見前堂(二嫂住前堂東房)或後堂(大嫂住後堂西房)有一扇房門開了,一個嫂子走出房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那位嫂子來敲我們的房門了。我開了房門,她走進來,捧着一碗熱茶,送到我母親床前,勸她止哭,請她喝口熱茶。我母親慢慢停住哭聲,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勸一會,才退出去。沒有一句話提到什麼人,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十天半個月來的氣臉,然而各人心裏明白,泡茶進來的嫂子總是那十天半個月來鬧氣的人。奇怪的很,這一哭之後,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這是馮順弟的寬厚和智慧。她待人仁慈溫和,但也非常講原則,絕不容忍別人的侮辱。

胡適的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整日遊手好閒。有一天他在煙館裏發牢騷,說胡適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肯定給了他好處。這句話傳到了馮順弟耳朵里,她氣得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這一切,小胡適看在眼裡,記在心間。童年的鄉村生活和母親品格,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巨大深刻、無與以替代的影響。他日後好脾氣的養成,也應該與此有着莫大的關係吧。

03

馮順弟雖然只是一個農家女,但極有見地,尤其注重對胡適的教育。

也許丈夫勤奮苦學、為國盡忠的形象在她心中太過深刻,她也希望兒子有朝一日如丈夫一樣吧。胡適3歲前,她就讓他認方塊字,學了大約有一千字。

胡適5歲時,母子二人回到家鄉安徽績溪縣,馮順弟立即讓他在其四叔開的私塾里念書。在家鄉讀書9年,胡適先後讀了《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書經》、《易經》、《禮記》等經典。

在兒子的學習上,馮順弟可以說是恩師兼嚴師。當時塾師的教法都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可馮順弟卻要求兒子好讀書而必求甚解。

儘管家境窘迫,馮順弟在兒子教育話費上卻從不吝嗇。當時的學費只有2元,馮順弟第一年就交了6元。以後逐年遞增,最後一年已經加到了12元。馮順弟對先生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他為兒子講書時,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

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胡適每讀一個字,必得弄懂一個字的意思;每讀書中的一句話,必懂那句話的含義。馮順弟的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打牢了胡適的國學基礎,並為他以後的學業成就鋪平了道路。

為了兒子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只要是兒子希望得到的書籍,馮順弟從來都沒有半點為難。有一次,她得知鄰人宋煥家中有部《圖書集成》,正好是兒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好書。當她得知宋家減價到80元時,便毫不猶豫借貸為兒子買下。為資助胡適讀書,她甚至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胡適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狀,猶處處為兒子設想如此。」

雖然只有胡適一個兒子,但馮順弟從不溺愛獨子,對胡適而言,她既是慈母又是嚴父。

胡適小時候身體弱,馮順弟不准他和那幫野孩子們亂跑亂跳。每天天剛亮時,他便喊醒胡適,告訴他昨天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他認錯,讓他用功讀書。

她常常對胡適說丈夫的種種好處,告誡胡適:「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等到天大明時,她才幫胡適穿好衣服,催他去上早學。因此胡適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等到先生來了,胡適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馮順弟教育兒子的方式也與眾不同。

中國自古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馮順弟雖然對兒子要求嚴格,卻從不簡單粗暴,很注重方式方法。胡適說:「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事,她只對我望一眼,我看見了她嚴厲目光,就嚇住。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

正是這種既嚴厲又保護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適從小就懂得了如何正經做人、愛惜名譽,也為他日後不斷上進奠定了基礎。

「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送男孩出外學徒經商,這是徽州人的習慣。但馮順弟卻沒有沿襲老祖宗的做法,等到胡適13歲時,她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

兒行千里母擔憂。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門,孤身一人的兒子能否吃好睡好學習好?想到自守寡以來就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獨子,馮順弟如何捨得?可深明事理的她硬是沒有在兒子和眾人面前掉一滴淚。

胡適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到上海後,他初進梅溪學堂,後因其課程設置不完備,又進澄衷學堂,後轉學中國公學。1910年,19歲的胡適考取了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因行期由政府決定,胡適沒有能回家鄉向母親告別。

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初讀農科,一年半之後改讀政治、經濟、兼攻文學、哲學,後又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在美留學期間,胡適只能寫信與母親交流。

馮順弟深知兒子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她理解並支持兒子,7年時間裏,她從未有過一句怨言,甚至病重時也不讓人告訴兒子,以免他中斷學業。

胡適曾經回憶說,1913年母親患了重病,她擔心自己會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張相,收藏了起來。為了不影響兒子在美國讀書,馮順弟囑咐家人說:「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將此事告訴我的兒子,仍要請人按月寫信給他,做出我還活着的樣子。待他學成回國時,把我的這張照片給他看,就如同見到我本人一樣。」

胡適沒有辜負母親期望,1917年7月,他從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

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奉養母親頤養天年的胡適沒有想到,回國後的第二年,他還沒有來得及將母親接到北京,勞碌一生的馮順弟在家鄉不幸病逝,享年45歲。

悲痛欲絕的胡適與剛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回家奔喪,寫下《先母行述》: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

胡適從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零兩三個月)便獨自外出求學,與母親雖然相處也只有短短十多年,卻受其影響極大極深。比如他的待人接物的和氣,他的寬恕人、體諒人……


作者秋月溶,簡簡單單,愛人間,喜歡一切有趣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