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異在他鄉本就不容易,在其他的國家中擔負傳播文明的重任更是如此。我們都懂得故土難離的思念,卻有人能夠耐住心中的思鄉之情在他國的土地上仍然身穿故土衣冠。
朱之瑜畫像
這位在遠渡東洋的中國偉人名為朱之瑜,在生命枯竭後被葬在日本。雖然生前無法回到家鄉,卻贏得了兩個國度的敬重。
時過境遷後,在2011年中國後代仍然銘記着這位偉人特地前去悼念,一旁還有德川家族的人親自陪同。
顛沛流離的經歷
真正的傲骨志士即使被時間遺忘,也始終會被歷史銘記。朱之瑜的號為舜水,所以又被稱之為朱舜水,在1600年12月26日生於浙江紹興。
他生性聰穎,依靠自身的才華足以走上仕途,卻在官場中發現那些不齒的事情,他不願與人同流合污。所以明明文武兼修也不入世,而是專心於自己學術上的深造。
如果是作為臣子朱之瑜顯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皇帝都曾召見他三次,雖然他沒有一次接受,世俗的名利於他而言非畢生追求,以君子的要求恪守自己才是應做之事。
1638年本該是名利豐收的一年,他卻毅然放棄了仕途,雖依舊心懷百姓。而後因為皇帝多次徵召卻不給予回應而遭受了他人的記恨,被扣上「無禮」的莫須有罪名。
他被迫在追捕中逃往舟山,此時正逢國內局勢紊亂的時節,他所處的舟山正是其中一個充斥着戰火的地點,戰火紛亂,他藉此在日本與舟山之間往返。
第一次遠渡東洋並不順利,因為日本的海禁又不得不回到舟山,在1650年第二次前去日本,途中又發生了意外,清軍被朱之瑜的誓死不從所打動,雖然並未到達日本。
在第二年由日本轉到安南,身在他鄉卻仍然心繫國內的處境,他前去他國也並非只考慮到自身的安危,而是想先籌餉然後回國重振鄉土。
當時的魯王由於形勢緊張想要召回朱之瑜,在1654年發出徵召幾經周轉後才傳到他的手中,可惜去時不易返回也並非易事,誰曾想這竟然會被有心之人惦記,又被參了一本。
認為他「去而不返,背君苟免」,而朱之瑜此時身處他鄉無法辯駁。當安南的君主得知他歸屬於中國後想要憑藉官位讓他留在安南,前提是需要向他跪拜臣子的禮儀。
身處異國,心繫中國
朱之瑜不肯跪拜,即便是在遭受恐嚇威脅之後也寧死不屈,世界之大他卻只能漂泊不定地在幾個國家間周轉,每到達一個地方都經歷了許多阻攔,但他沒有是屈服的。
後來他終於成功獲得了日本的批準定居在日本長崎,才結束了他的居無定所。他生在明代而非清朝,但歷史已然將歷史的書寫權交付給了清朝,對他流亡日本也有一定的影響。
此後他的畢生都在致力於發揚中華文化,將那些逐漸埋沒在歷史黃土下的儒學不斷翻新,促進文明間交流,他的品性與學識足以他做到這一點。
因為他儒學在日本更加佔據了一席之地,公元1665年當時日本的副將軍正是德川家族的人,德川光國想要聘請他前去江戶當任國師一職,為下一代的學子講述儒學的博大精深之處。
考慮之後朱之瑜同意了,當他到達江戶時,德川光國親自以弟子禮相待朱之瑜,將自身的畢恭畢敬展現,甚至還不敢直呼稱其名與字,這才以「舜水先生」一號相稱。
他之所以起這個稱呼也是為了不忘國家,「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名號於他而言是與故鄉掛鈎的警示之語,此後這個名號讓朱之瑜遐邇聞名。
他在各地進行儒學的宣講,讓許多人都慕名前來。起初朱之瑜在沒有聲望的時期也經歷過一段無人問津的日子,況且他還未就任高官職位,在獨自東渡的情況下很難有名聲。
正是德川光國的賞識才使得他有揚名的機會,並且這位還是少有不帶國籍偏見的謙恭之人,尚且不談德川光國的目的,他的推崇並無讓人可挑剔的地方。
而朱之瑜也並沒有辜負德川光國的信任,他所帶來的知識覆蓋面極廣,幾乎涵蓋了各個層面,也讓當時的日本人民基本都認識這位來自中國的學者。
他讓日本居民感受到了儒學的博大精深,也使得他們了解這位經天緯地之才,連同當時日本的領導者都不得不對他心生敬佩之情,日本這個國度也永久地為他留有一席之地。
中日文化的傳播者
所有的榮譽都離不開朱之瑜毫無保留的教學,他不因國界不同而敷衍講學,甚至在日本建造學宮時親自上場指導,將中華文化的內涵盡然相教。
日本也從傳播中悟得了一絲半點的精髓,此後的明治維新時期也深受影響,期間還有許多日本學者與之相交好,都被其才華所傾倒。
或許是朱之瑜始終還是無法適應異國的風土與氣候,在公元1681年全身都染上了疥瘡並且只能卧躺在床,次年在大阪身亡。
雖然他的一生十分曲折,但在世也享有83個歲月的時光,且為這世上留下了如數家珍的寶藏,即在日本傳播的知識。
雖然舜水先生被安葬在日本的墓地里,但朱之瑜始終屬於中國人。他的墓碑也帶有中國的儀式,特地被建為明代所有,其碑文也刻着「明徵君子朱子墓」。
當他離世的那一天,兩個國家的人都同時在為他默哀,人們永遠都忘不掉他所做的貢獻,他的好友安東守約在他的墓碑前聲淚俱下。
朱之瑜讓人們真正地了解到什麼叫做知識無國界,即便是不同的國度,其文化的精髓卻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他的作為穿越了時間的限制,以至於至今人們都對他難以忘懷。
於中國他是一位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於日本而言他是給日本帶來文化振興的改變者,所以兩個國家都在共同銘記這位偉人。
當中國的後代前去緬懷時,最深受其影響的德川家族也都會一同前去慰藉,以示對他的推崇備至。正因為朱之瑜對德川家族的幫助,才使得他們能夠真正站穩根基。
朱之瑜在某種方面來說也促進了兩個國家的友好往來,在他的祭奠中人們都尊敬地鞠躬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