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明了火藥,為何火器技術沒有領先,反而被西方反超了呢?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輝煌的歷史,特別是「四大發明」更是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四大發明」分別是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還有火藥,指南針讓人類可以探索更遠的區域而不至於迷路,造紙術和印刷術讓知識得以更高效地保存和流傳,但是火藥的發明,卻給發明者帶來了災難。

1840年,隨着鴉片戰爭的爆發,西方列強用槍炮轟開大清的國門,中國由此開啟了一段苦痛的歷史,而這一切,正是因為火藥的發明讓戰爭從過去的冷兵器時代,進入到了火器時代。

火器

只可惜,當西方列強已經用長槍利炮全副武裝的時候,大清卻依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作為火藥的發明者,為什麼沒能保持火器技術的領先地位,反而被西方世界反超了呢?

火藥的發明,其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它並不是古人有意識的創造,而是由一群煉丹的道士在煉製所謂長生不老葯時得到的副產品,因為煉丹的過程需要使用猛火進行高溫燒灼,煉丹者通常會利用硫磺硝石等物質混合,使其產生激烈的燃燒反應,所以歷史上經常有煉丹失火甚至爆炸的事故發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也研究過前人的煉丹術,所以他就把火藥的配方記載了下來,然後,軍事家在這個配方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火藥從而得以應用在武器之上。

火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就已經有「火攻」技術,《孫子兵法》當中更是將「火攻」作為單獨的篇幅進行了詳細闡述。火藥發明以後,火攻的效果就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在火藥出現以前,火攻一般就是在箭上綁一些油脂之類的燃燒物,點燃之後射到敵方陣地,有時候可能會熄滅,或者沒有射到易燃物上,同樣都起不到火攻的效果。

但是有了火藥就不一樣,火箭射到敵方陣地之後,會發生劇烈的燃爆,可以波及更廣的範圍,所以在唐代的時候,戰場上就出現了「發機飛火」這樣一種新型的遠超打擊武器。

到了宋朝,又出現了發射彈丸的管狀武器,俗稱火槍,也叫火銃,等到元朝的時候,又發明了火筒和火箭等大型火炮;

火器

進入明代以後,火器更是不斷完善,從槍到炮已經全面應用於戰場,打仗時手拿手槍的士兵分為前中後三排,輪番交替射擊,這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裝戰術。

中國古人發明了火藥,早在唐代就被運用到戰場,宋朝又出現了火槍,明朝出現了火炮,為什麼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的火器技術卻被西方遠遠地拋在了後面呢?

其實,西方對中國火藥的運用和改良,從十六世紀開始就已經超過中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葡萄牙一種叫"佛朗機"的火炮。在明朝中期,葡萄牙人帶着一種新型火炮來到廣東沿海,這種火炮分為子母炮兩部分,母炮是炮身,子炮是可以裝填的炮彈,每一架母炮都配有三個子炮,可以實現連續快速發射。

火器

明軍將領得到這種火炮之後稱之為"佛朗機火炮」,並開始對其進行山寨模仿。半個世紀之後,荷蘭一種威力更大的火炮傳入中國,明朝火器營再次對其山寨模仿,稱之為「紅夷大炮」。

自此以後,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在火器上幾乎沒有任何自主創新,全部都是跟在西方的屁股後面,只能模仿或者引進,為什麼中國的火器技術停滯不前,而西方的火器技術卻日新月異?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東西方在思想上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東方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一切都可以從大自然獲取,人與自然共存;而西方人認為世界應該被人類改造,於是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創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火藥是中國人的發明,這難道不是創造?這裡說的發明和創造,其實有很大區別,舉個例子:中國人所發明的火藥,是將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物質比如硫磺硝石等等進行組合,並沒有創造新的物質;

火器

而西方人了解到火藥的存在後,發明了基於化學工程式的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種爆炸力遠超火藥的有機化合物,這種物質原本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由於硝化甘油的出現,東西方火器的威力馬上就被拉開很大的距離。

其次,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害怕殺傷力巨大的火器流入民間以後對朝廷造成威脅,於是對火藥和火器進行嚴格限制,在明朝的時候,可以接觸火藥和火器研製的人,只有軍器局和王恭廠等少數部門的頭領和工匠,而這些人養尊處優根本不會前往一線戰場,火藥和火器發不發展與他們毫不相干,這也就嚴重限制了熱兵器發展的可能性。

在創造力被約束以及火藥技術被嚴格限制的雙重背景下,才使得火藥發明者的火器技術反而被西方超越,這也正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