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嗎?歷史上古代的河北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河北,是不一樣的。
在地域範圍上是有很大差別的。
《戰國策》也有記載:趙有河屬北。此河指黃河。戰國時的黃河流經今邯鄲大名、館陶至山東入海。
所以,唐朝以前的河北地區是指太行山以東、黃河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唐朝時期,正式設置「河北道」,道為今天的省級行政區劃,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全部及山東、河南北部和內蒙、遼寧、吉林南部地區。
宋金設「河北路」,也是相當於今天的省級區劃。
河北在元代改為中書省,明屬京師,清朝時期設為直隸,1929年民國時期才最後改為河北省,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歷史上的河北也曾光彩四溢,近代的河北卻過的有點風雨飄搖。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沒有哪個省,像河北這樣幾十年里頻繁搬遷自己的省會,弄得整個區域的治理跟現在的河北地圖一樣,有點六神無主的感覺。
2
河北省簡稱「冀」,是因為這裡屬於古代九州的冀州。
東漢《釋名》稱「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冀」在此是指希望、希冀的意思,「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
歷史上的河北,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有此情懷,可能前面所說的地域有關。
因其境內處處險關,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造就了一批批英雄人物,他們文韜武略,各有千秋。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到華夏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出生地;從獨尊儒術的漢代四朝元老董仲舒,到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蜀漢名將的趙子龍;從唐朝敢於犯顏直諫、被唐太宗李世民稱為「鏡子」的一代名相魏徵,到清朝乾隆年間學富五車、足智多謀的鐵齒銅牙紀曉嵐。
除了英才輩出以外,河北在中華歷史上留下的故事也很多。
邯鄲學步、事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還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更是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這些也都發生在河北大地上。
我們小時候的課文《河伯娶妻》的民間故事也是出自河北。
前面說過,清朝時期的河北省不叫這個名稱,而被稱為直隸,從這開始,河北的省會城市開始了它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3
直隸,顧名思義就是直接隸屬中央管理的地方,是天子腳下的心腹之地,負有保護京城的屏障之稱。
清朝初期,河北直隸省會一直在今天的邯鄲市大名縣,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大名府。
但是因為當時的這個地方比較偏僻,離京城也比較遠,所以到了雍正時期,清政府把直隸省會遷到了離京城更近的保定,取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那時候的保定是個好地方,位於河北的中心位置,離京津都很近,而且沃野千里,人口眾多,農業發達。
到了清朝後期,閉關鎖國的國門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打開,海運興起,直隸總督經常要到天津口岸辦理通商事宜,因此天津的重要性越發突出。
直隸總督由此開啟了候鳥的兩棲模式,半年保定,半年天津,如此奔走於保定與天津之間,直隸也開啟了特殊的雙省會時期。
後來,八國聯軍首先在天津設立了「都統衙門」,這個機構後來被袁世凱繼承。
一直到鴉片戰爭後,因為海洋貿易的興起,1913年,直隸省會由內陸城市保定正式遷到了有出海口的天津。
中華民國建立後,政權中心回到南京,於是,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定都南京。
南京政府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把北平、天津設為特別市,歸南京政府直管。
軍閥林立,加上天津還有外國租界,而這時的六朝古都北平閑着。
河北看着這麼個肥肉,趕緊撿漏,一度把省會遷到了北平。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社會一再動蕩,南北政府形成對峙,閻錫山的國民政府又恢復了北京直轄市身份,北京成了臨時政府的首都。
加之當時的北京也處於一片混戰,河北省政府於情於理都呆不下去了,又只能回到了天津。
此時的河北政府想着好好在天津獃著,但沒想到天津這個省會也就只呆了5年。
4
1935年,此時東三省已經落入日本手中,日軍前沿直抵天津,對天津多有侵擾,為了安全起見,河北省又搬回了保定。
從民國成立到抗戰爆發,短短25年的時間,河北省會在平、津、保之間輾轉反側,先後共搬遷四次。
其中兩次光顧天津,加在一起20年,時間最長,北平、保定都是兩年多。
如果說前四次搬遷,是因為國內因素的影響,那接下來的抗日戰爭爆發後,更是一言難盡,河北省政府真正成為了流亡政府,四處流浪,居無定所,或者說,辦公人員逃到哪裡,哪裡就是省會。
1937年-1945年,那是一個硝煙瀰漫的年份,國民黨的河北省政府開始了一段流浪顛簸的歲月,抗戰時期先後在大名、洛陽、郿縣、西安等地辦公。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期間,我黨力量已經管控了河北的很多區域,分別建有晉察冀、晉冀魯豫、冀中南等革命根據地,每個根據地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政治中心,被看作各自的「紅色小省會」。
當時的河北內部頗有「四分五裂」的感覺,每一個城市似乎都是省會。
1945年10月,「夢裡不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的河北,把省會從西安搬回了京師北京,北京在歷史上第二次成為了河北的省會。
重新把省會搬回境內的河北,並沒有就此結束省會不安穩的日子,而是在天津、北平、保定3個城市之間來回變更,而且還更為頻繁。
省會定京不到一年,1946年7月,河北省又將省會從北平遷回到保定,保定第3次成為河北省會,距離上次搬遷還不到1年的時間。
又是一年多的時間,1947年11月,河北省又把省會從保定遷回了古都北京,北京也第3次成為了河北省會。
解放前,烽火連天、兵荒馬亂,河北省會飽受顛沛之苦。
7次省會的搬遷之路,讓很多人苦不堪言。
遺憾的是,解放後,仍然沒有穩定下來,大概是搬遷成了慣性了,又經過了三番五次的大折騰。
5
1949年,北京迎來了新時代、新曙光、新使命,「一步一招手、一步三回頭」的河北,省會重回保定。
1958年,大躍進如火如荼,在大幹快上、工農互促的口號下,天津發展迅速,保定則略顯沉穩,所以河北省會再次遷到了天津。
在那風風火火的歲月,一年之內河北就完成了搬遷,天津也迎來了第3次成為河北省會。
天津憑藉經濟活力再次成為河北省會,但是沒過多久,中蘇交惡,中國面對的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
打起仗來怎麼辦?臨海的天津能守得住嗎?
要知道,在清朝末期,外國軍隊就是從天津打開海上入侵之路,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因此,1966年,河北省會第五次寵幸保定,天津次年由中央政府直轄。
有趣的是,河北省的很多下屬單位,保定市的很多下屬單位,都搬到了保定下屬各縣,採用「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安排辦公場所,一切為了戰備。
1968年,「文革爆發」,保定的局面很不穩定,同年,石家莊革委會成立,名不見經傳的石家莊第一次成為了河北省會。
河北省這次搬遷到石家莊,主要是為了避免「武鬥」中過於複雜的各種關係,屬於臨時搬遷。
從來沒有當過省會的石家莊,當時雖然人口不多,但是工業人口佔比很高,而且階級隊伍比較堅強,而且處在鐵路網縱橫交叉點上,是華北鐵路的中心樞紐。
當時的石家莊缺點也很突出,位置偏僻,歷史和文化也無法和其他城市相媲美。
保定自不必多說,北邊的張家口曾是察哈爾省的省會、承德曾是熱河省的省會,所以,河北各地提出異議的情況一直都在。
1970年,河北省考慮把省會遷回保定,但自己內部卻又意見不合,在一番「留石」和「回保」的爭論之後,各執一詞,相持不下。
最終上報給了中央,周總理親自批示「河北省省會就地建設,不要再遷了」。
自此,河北省的省會搬遷史終於畫上了休止符。
河北省會究竟定在了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可惜,保定太慘了,千年備胎,最後始終沒能被扶正。
6
1913年河北省會離開當了近200年省會保定之後,短短55年間,不包括抗戰時期那段顛沛流離的日子,河北省會共搬遷了11次。
其間,保定5次成為河北省會,天津、北京分別3次,最後卻落定於一個在河北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濃墨重彩的石家莊。
不過,隨着新中國的建設、改革開放的步伐,依託交通樞紐發展50多年來,石家莊作為河北的經濟、文化、政治、交通中心,現在已經完全合格,且最終成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國際庄」。
河北省會,不折不扣的是天下最能折騰的省會。常言道,好家經不起搬三搬,每搬一次家,都是對家的一次摧殘,何況一個省會?
古語有云:定能生慧。
人如此,家亦如此,石家莊在未來的發展建設中,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