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北魏盛及大唐的府兵制,如何走向沒落?

前言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王朝除了比較有特色的政體以及獨有的文化精神外,軍事力量也不容小覷,軍隊是柱國基石,是國家的保障,也是維護統治的必要手段。因此歷朝歷代對軍隊的發展和掌握都是放在國家頭等的大事,而軍隊的制度往往也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特點。

府兵制的建立及特點

最早的府兵制來源於鮮卑這個民族,鮮卑以武力建國,但是鮮卑佔據大量領土後並不擅長耕種,而且本民族人口不佔優勢,為了維持鮮卑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完備的後勤保障體系,最早的府兵制特點是鮮卑族當兵,漢族耕種,一個負責打仗,一個負責後勤,當兵的只能是鮮卑人,鮮卑族自然在期間有很多的特權。

1、西魏時期府兵制的發展

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府兵制已經和最早的鮮卑族時期有很大區別了,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很大聯繫,府兵制存在的時期是各地政權割據,你征我伐的時期,這個時期人口大量損失不僅僅是正面戰場的軍人還有後方的百姓,因為戰亂,饑荒,疾病,損失人口相當多,而百姓就是後勤的保障,就是軍糧和軍需的保障,結果現實就是少數民族當兵雖然能穩定統治但是常年戰亂士兵損失巨大,補充兵員很困難,後勤光靠百姓補給有時候也很困難。

▲西魏地圖圖片

西魏宇文泰時期逐漸着手改變這一切,為了補充戰爭中損失的軍隊開始將注意力放到國內豪強的私兵和鄉兵,將這些部隊補充進去,進行彌補士兵損失。此時最著名的就是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府,除了兩位柱國因特殊原因而不能領兵外,其餘六位柱國各領兩位大將軍,每位大將軍領兩個府,西魏每個府的軍隊編製是2000名士兵,合計二十四府全軍48000名士兵。這不是說西魏國家只有48000名士兵,而是府兵有48000名,也可以說常備的直接可以參戰的正規軍有48000人。

達奚武當年就統兵30000,雖然他是大將軍但是按道理他的直屬部隊應該只有4000,說明還有大量輔助部隊,西魏的府兵里出現了大量英雄人物如李虎獨孤信趙貴,楊忠這些人的子孫後代都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後期宇文邕能滅掉北齊統一北方和府兵制有分不開的關係,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府兵實力非常可觀。

▲宇文泰圖片

2、西魏時期府兵制強盛的原因

西魏時期連年戰亂,此時北方北魏剛剛瓦解,北方漢族實際權利不如鮮卑族,而此時因為戰亂導致軍隊大量損失,西魏決定吸收了大量的漢族地方豪強軍隊充當府軍。為了安撫豪強,給予其官職,這樣既解決了軍隊損失又穩住了豪強的心。

百姓方面西魏繼續實行均田制,戰亂時期百姓最希望的就是安居樂業,有土地耕種,混個溫飽生存下去,所以需求不是很大。而府兵制在這個背景下很好推廣,國家將土地交給農民,農民為國家耕種和為國家當兵,但是農民需要自己準備武器盔甲,雖然現如今看很苛刻但是當時情況就是,西魏確實把土地給了農民,農民心裏踏實,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願意保家衛國,有了土地的同時也要有保家衛國上陣殺敵的觀念,這才是西魏時期府兵制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西魏軍隊圖片

3、隋朝府兵制的特點

隋朝時期府兵基本沿襲西魏時期府兵制,但是名字有所改變,隋朝設立12個衛,每個衛設立一個大將軍,大將軍下設立兩個府,與西魏和北周類似,府名為驃騎府和車騎府,名號為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但是此時的驃騎和車騎將軍和兩漢時期有很大區別,隋煬帝時期更改了其中名字。

▲隋煬帝圖片

府兵的軍士依然不變的就是保留軍籍,府兵除了直接隸屬軍府外,因為現實因素考慮還可與家人一起編籍造冊並隸屬於所屬州縣,這樣做的結果是府兵們有了不變的住處,而且在土地方面既可按均田令分得土地,沒有戰爭時期從事農作生產,而且還要按時去京城值宿,兵農合一這麼一個組織形式,在這個模式下戰時府兵可以達到70多萬到130多萬大軍,隋煬帝征高句麗時期隋朝軍隊之所以數量上很誇張和府兵制有直接關係。

唐朝府兵制走向衰落

唐朝雖然是府兵制走向衰落的朝代,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早期唐朝倚仗的府兵制在對外戰爭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一度是唐朝軍隊的基石。

1、唐朝府兵制的頂峰時期

唐朝府兵制與西魏和隋朝有相當多的相似之處,唐朝府兵製為12衛,後期發展為16衛,其中包括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等其權利為指揮大唐範圍內的折衝府,並且兼任拱衛京師的職責,類似於京城禁衛軍,剩餘4衛為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這四衛兵力上不如其他12衛,但是權利很大負責分掌禁宮諸門守衛,最主要的是作為皇帝禁衛,是皇帝身邊的護衛。身份、地位、信任程度都不是其餘12衛能比的,可以說深受皇帝信任,並且衛大將軍都是實權將軍肩負重要權利和職責。

▲唐朝地圖圖片

李世民時期唐朝在府兵制下走出眾多名將,可以說耳熟能詳,例如長孫無忌就是大唐左武侯大將軍,尉遲恭為大唐右武侯大將軍,秦瓊為大唐左武衛大將軍,程知節為大唐右武衛大將軍,柴紹為大唐右衛大將軍,侯君集為大唐左衛大將軍,王君廓為大唐左領軍大將軍,幾乎是李世民麾下大半能打的將軍幾乎都是衛大將軍,唐朝在各地設立200多個軍府使得各地軍隊聽從中央,唐朝的政策是內部重外部輕的政策,長安軍隊最為強大,地方無法形成割據勢力對抗中央,足可見李世民時期府兵制是非常興盛的。

▲尉遲恭圖片

2、唐朝府兵制走向衰落

西魏時期府兵制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一方面在於當時的人需求小,亂世之中能有飯吃,能活命就很不錯了。最主要的是亂世人口一定會大量減少,人口減少土地就空餘出來了,這使得均田製得到發展,兩方面配合下,府兵制自然興盛。

▲李世民圖片

但是唐朝此時面臨的情況則是,土地兼并越發難以遏制,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在和平時期不要擔心。但是土地被奪走,百姓心態就會發生變化,戰亂時不願意為國作戰,而大唐高層雖然清楚這個嚴峻的情況,但是在抑制兼并問題的時候,不夠果斷和堅決,唐玄宗時期問題就已經非常嚴重了。沒有土地,沒有官府作為後盾,府兵制存在意義就不大了。唐朝時期對外戰爭頻繁,戰爭需要大量後勤,這需要農民支持,同樣戰爭需要大量士兵,府兵制下農民也就是士兵,同樣需要大量農民。唐朝此時對農民開始一味地索取,導致農民壓力太大,唐朝中後期因為士兵數量的缺乏以及其他客觀原因導致很多戍邊士兵常年留守邊疆無法回家輪休,這就導致大量農民不願意戍邊,甚至出現逃兵。

▲唐玄宗圖片

府兵在大唐初期因為連年戰爭,使得朝廷和地方對府兵非常看重,府兵受到重視,不僅可以輪休,而且補給不斷,很多將軍都是從基層府兵干起最後成為將軍或者軍官,換句話說只有戰爭才能體現府兵的價值,也只有戰爭才能讓唐朝重視府兵生活狀態。但隨着唐朝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各地臣服,多年來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府兵逐漸被人輕視,有的地方府兵甚至無條件為王公貴族勞動,地位一落千丈,使得百姓從心態上就不再認為府兵有前途,這也是唐朝後期府兵制衰落的原因。

▲唐朝軍隊圖片

總結

府兵制的存在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在戰亂以及均田制的背景下,府兵制很顯然是非常不錯的軍制,他為西魏的存續,北周的強大,隋朝的征戰,大唐的奠基都立下汗馬功勞,其強大的戰鬥力也是歷史見證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府兵制下皇帝可以更好地掌握兵權,戰爭時可以節省不少的成本,府兵自帶軍糧鎧甲為國家省去大量的負擔。士兵戰時為軍,和平時期為農,解決了國家糧食問題,士兵可以自給自足。對國家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軍費開支較小,並且有利於國家統一管理。是這個制度下士兵素質會出現較大差異,土地兼并一旦遏制不住,會對府兵制直接衝擊,長時間服兵役會導致百姓厭倦,最後抵制,府兵制在這個背景下很難生存。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史》

《圖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