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7日 · 西醫入贛第一家,九江二醫院史略

1877年7月27日,法籍天主教神父董若望在九江開辦診所。

地點:

九江

類別:

醫療衛生

九江聖味增爵醫院舊照 圖源:《九江老照片》

1877年7月27日,法籍天主教神父董若望在九江創辦江西省第一所西醫院——聖味增爵醫院。該院為當今九江市第二人民醫院前身。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董若望神父最早在九江英租界里開設的不是醫院,而是一間診所。自此,西醫踏上了江西的土地。後來診所改名為「聖味增爵醫院」,它也成為江西省第一家西醫院。過了近20年,赴美學醫歸來的石美玉、康成兩位女士,在租界外的九江府城內掛牌行醫,後開設但福德醫院(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前身,見《5月1日 · 美玉傳奇——聚散雙子星》)。西醫進入江西26年後,南昌才有了第一家西醫院。

聖文森特·德·保羅 圖源:famvin.org

「聖味增爵(St Vincent)」的名字挺奇怪,這是文言文時代翻譯造成的。「聖(St)」是被天主教追謚的聖徒,「味增爵(Vincent)」如今多被翻譯為「文生」或者「文森特」,如文森特·梵高。「聖味增爵」(San Vicente de Paúl)是一位出生於16世紀的法國神父,他創辦了傳教佈道的遣使會和培養修女的仁愛會,後者將修女派往醫院、孤兒院、養老院等機構工作,開修女走向社會之先河。

遣使會是清末天主教進入中國的四大修會之一,因其專註於向鄉間貧苦民眾們派遣佈道使者,並積極從事慈善事業,它成為第一個在江西開設醫院的教會。九江「聖味增爵醫院」的經費由上海仁愛會撥付,行政管理權也直接歸屬於上海。早期的醫院規模很小,僅有病房三間。1881年,法國籍神父陶文膳在原基礎上又增加3 間屋舍,規模略為增加,同年改稱為「天主堂醫院」。由於是法國教會所辦,九江人更習慣稱它為「法國醫院」。1882年10月27日,上海仁愛會派數名法籍修女來九江掌管院務,醫院的規模逐漸擴大。

天主堂醫院舊照 圖源:張廷

最初10年,醫院僅設施診所、養老院、男孤兒院,後來逐漸增設免費病房、殘廢所,一度設立有「保守」學堂。1919年,上海仁愛會增撥資金翻造醫院房舍並擴大經營,擴建後的醫院佔地面積2285平方米,建築面積3778平方米。醫院同時增設了一等病房(人稱「洋醫院」),專門收治有錢的病人。

傳教是教會開辦醫院的重要目的,天主堂醫院對跟天主教會有關係的貧困病人施行免費治療。如遇有危篤病人,姆姆則宣講基督福音,臨終時由神父行終傅禮或由姆姆代行,如果病人能痊癒便成為教徒。醫院定期派醫護人員到近郊施診,還將簡單醫療器械和少量藥品免費送到病人家中,若是臨時遇到危重病人就接到醫院內診治。這樣,病人及其家屬更容易接受基督福音而領洗奉教。

天主堂醫院對面的法國教堂 圖源:《九江老照片》

醫院除了行醫治病外,還收養一批無依無靠的男性老人,至九江解放初期,尚收養有83位老人,這些老人在此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以力爭自養。醫院的經費來源除了靠自身的營業收入外,還有上海仁愛會發放的補助費。

1937年,醫院有病床72張,設門診部、病房、藥房、葯庫、洗衣房、伙房、老人堂、義學等。1941年設手術室開展疝氣修補等手術,1945年始作闌尾切除術,1946年開展剖腹產手術,內科設立了肺科門診,運用人工氣腹治療肺結核。

抗日戰爭時期,醫院院址被日軍侵佔,日軍在此設立「同仁醫院」 ,專門收治日軍傷兵,而天主堂醫院自身則被迫遷入九江城內仁慈堂,繼續收治病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天主堂醫院遷回原址。

天主堂醫院舊照,約70年代 圖源不詳

醫院院長均由外國籍教職人員擔任,前後共有八任院長,分別來自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第一任院長是英國人馬少提,最後一任院長是法國人高光明(1947 - 1951)。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1月3日,天主堂醫院由人民政府接辦,改名為九江市立醫院。當時有病床140張,人員89人,其中衛技人員 18名。1952年6月,成立九江市第二人民醫院。

天主堂醫院處方箋 收藏人:張廷

很多史料聲稱,解放後九江的這些教會醫院都擺脫了教會的控制,「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實則不然,社會發展與制度變更總要有個過程,尤其是醫療衛生機構,無法立即做到新瓶舊酒到新瓶新酒。比如上圖的處方箋,1952年還是在使用「天主堂醫院」的名稱,雖然它已經改名為九江市立醫院。

此外,醫院本屬於教會的資產。人民政府雖然接管了醫院,但仍需要向教會交付租金。直到1958年九江房改,九江市二醫院的全部資產才歸政府所有。下圖為醫院向九江市天主堂支付的租金收據。

醫院向教堂支付的租金收據 收藏人:張廷

從民國中期到2000年前後,二醫院一直是九江市第二大綜合性醫院。90年代後期,二醫院的規模在全市醫院中排名第二,職工總數約為第一人民醫院的80%(病床數略低於婦幼保健院)。

由於地處市中心和船碼頭旁,與老火車站相距不遠,二醫院是城區中最方便市民、旅客就醫的醫療衛生機構。到了上世紀90年代,九江醫專附屬醫院一步步發展壯大,而二醫院漸漸落後。這座在租界中建立起來的醫院,當年的優勢亦成為它最大的劣勢:在擁擠不堪的老城區中,完全沒有拓展的空間。隨着長江船運的衰落和火車站的搬遷,它的區位價值也在降低。

1995年11月8日,附屬醫院和二醫院合併,這一合併對雙方都是好事,但二醫院的歷史至此終結。它成為九江醫專附屬醫院西院,後轉製為九江學院附屬醫院西院。

九江學院附屬醫院西院 圖源:九江學院附屬醫院官網

近些年,隨着市區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家用轎車的普及,西院接待能力不足問題愈發凸顯,顯而易見的是,這一致命問題幾乎無法解決。2020年,市政府啟動洋街建設項目,對原租界內的單位、建築進行大清理,西院亦在範圍之內。西院首先停止門診服務,只保留了部分搬遷不易的診療項目,如放射科。在九江學院附屬醫院二院(十里新院區)建成後,到2022年底,西院將停止全部醫療服務。之後如何處理這些建築,筆者不得而知。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上圖西院照片中,建築外牆頗具西洋風格,甚至門頭上還掛着外文和年代,其實這些都是貼皮假造的。早年的法國醫院是磚木結構,50年代就已經拆舊立新,80年代又進行了第二次拆除新建。現在的九江學院附屬醫院西院,與聖味增爵沒有一磚一瓦的關係。可以說,那座江西省第一所西醫院,早在1958年就已結束了自己的歷史生命。

留一個坑以後填。聖味增爵醫院的創建者是法籍天主教神父董若望(他不是院長),這位神父的歷史筆者尚未調查清楚。清末到民國在中國活動的歐洲神父,叫董若望的不止一位,在九江開辦醫院的董若望很可能死於1906年的南昌教案。據稱溫州市的董若望醫院(今溫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

聖味曾爵醫院創始人董若望,1899年攝於河北正定府(可靠性不確定)

由於筆者每天的寫作和查閱資料的工作量太大,南昌教案以及近代教會在中國的歷史資料來不及細查,且不說與教會相關的史料還必須在外文網站中查詢,才能確定信源的可靠性。關於董若望神父的故事,只能留待以後。如果您對他有所了解,請留言,謝謝!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