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兵敗前致信北伐軍將領:糧食不燒留給百姓,黃河鐵橋不炸了

1927年,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的汪精衛政府分庭抗禮,並發動「四一二」事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寧、漢兩派並未如北洋軍閥所想的那樣彼此對攻,而是選擇分道北伐。

武漢方面於4月18日,決定再次北伐。

此時,張作霖奉軍吳佩孚殘部聯合,將奉軍將最精銳的張學良韓麟春部派到河南,準備經武勝關南下進攻武漢。

武漢方面派張發奎率第4軍、第11軍出師河南,與張學良的25萬東北軍血戰。

張發奎的第4軍在北伐中已經取得了「鐵軍」的名號。葉挺的獨立團並不是「鐵軍」,而是「鐵軍」的獨立團。第4軍人才濟濟,我國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的十大元帥還有十大將軍,有將近一半都是出自張發奎的部隊,包括葉劍英、陳毅、徐向前、賀龍、粟裕、徐海東等等。

戰鬥是北伐戰爭開始以來前所未有的慘烈程度。

張作霖把自己的兒子張學良派到前線督戰,張學良一到前線就撤換軍長趙恩臻,槍斃了在早前作戰中失利的4名團以上軍官,以振作士氣,剎住官兵潰逃之風。

這一戰,也是第四軍北伐以來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僅僅兩天的時間就傷亡八千餘人,但奉軍的損失更大,張學良的奉軍精銳基本上被北伐軍擊垮。重裝備幾乎全部丟棄,連坦克也成了北伐軍的戰利品。

多年以後,張發奎在倫敦遇到張作良,感慨說我自從北伐沒碰上過這樣的軍隊。張作良後來回憶說,我打仗我也沒碰見這麼樣厲害的,說他是「鐵軍」嘛。

作為敗軍之將,張作良的一封信卻給張發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作良敗退之前,給北伐軍前線指揮官留下一封信,後來張學良回憶說:

這封信我大致還記得,很長一封信,我說我告訴他們幾個事情,我們剩下好多的糧食,我知道糧食不能讓敵人得去,要放把火燒掉的,但是老百姓沒糧食吃,你們拿去賑濟老百姓。大概是這樣,我忘記了。第二點我說那個黃河鐵橋我會炸的,我也知道你們會追擊來的,我把它毀了你一時修不上的。但我沒毀,我沒炸,那橋樑是國家的。

張學良也在戰場上贏得了對手的尊重。後來張發奎回憶說:張學良撤退時,留給國民革命軍一封信,希望國民革命軍不要毀壞鄭州附近跨越黃河的鐵路大橋,這座橋是由一位比利時籍工程師設計的。

張發奎認為,從軍事角度看,張學良應該炸毀這座橋以阻止國民革命軍追擊撤退的奉軍,但是,他顧及整個國家利益。張學良還在信中希望,把他留下的大量麥子分給貧民。

張發奎因此評價張學良:此人頭腦清醒,置國家利益於他個人利益之上。雖然外傳張學良是個「太子爺」,但張發奎認為,他是個能幹的將才,奉軍的軍紀並不壞,張學良是足智多謀的。

不過,張學良回憶說了三件事,但在他後來口述歷史的時候,他卻只記得一是糧食不燒留給百姓,二是黃河鐵橋不炸了。

第三件事他卻記不起來了。這件事也隨着這些人的故去,徹底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