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之戰,江東能算出三人擊敗張遼李典樂進嗎?原著視角告訴你

逍遙津之戰張遼的高光時刻,張遼率領八百敢死之士,殺得江東人仰馬翻,張遼大叫自己的姓名,親自斬殺數十名江東士卒,連殺東吳二將,直奔孫權而來。嚇得孫權跑到山丘之上,命將士用長戟重重護衛。敵眾我寡,江東人馬重重圍困魏軍將士,試想以八百將士敵十萬之眾,實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張遼依然能夠殺出重圍,並救出身後的將士,孫權軍隊皆望風披靡,無人敢敵張遼。

此戰從凌晨時分一直戰到正午,孫權大敗而回,張遼率軍休整備戰,士氣大大提高。甚至連李典樂進等人都對其佩服不已。而江東軍大敗,殺得人人喪膽,甚至江東都有了「張遼止啼」的典故。張遼也因此戰被列為「古今名將之一」,與關羽張飛周瑜等人共享供奉。

江東自古多才俊,文章書畫可謂冠絕天下,孫權仰仗江東士族方才建立霸業,與曹操劉備等鼎立天下。然而江東在武將方面,雖然儒將輩出,周瑜,呂蒙陸遜等人縱橫環宇,威名天下。但在猛將方面卻極為拉胯,很少勇冠三軍的猛將。如江東的武藝最巔峰為太史慈,弓馬嫻熟,武藝過人,但在第一次合肥之戰時,也就與張遼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與關羽,張飛,典韋不能同日而語。所以逍遙津之戰,孫權是敗在謀略方面,還是將士方面呢?

答案很顯然,當然是將士方面,以十萬對八百,還用思考嗎?那問題來了,逍遙津之戰時,江東能算出三人擊敗張遼李典樂進嗎?下面咱們就從原著視角分析一下!註:正史中的張遼太強了,江東武將難以匹敵!

逍遙津之戰發生在公元215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後七年。江東武將,一向以太史慈為首,後面是甘寧凌統程普周泰等人。太史慈勇猛過人,卻只能戰平張遼,並且在孫權第一次攻打合肥時戰死。所以直接封死了後面諸將的上線,也就是最強者就是張遼水平。

程普是江東諸將之首,從孫堅時代就已經是孫家宿將。在隨孫策平定江東時,曾在兩軍陣前與太史慈短暫交鋒,兩人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而太史慈當面點名孫策出馬,知乎程普不是自己對手,並且兩人是在劉繇後方區阿被周瑜,陳武等人偷襲的情況下,鳴金罷戰的。所以程普武藝最多也就是弱一流,或者強二流水平。而逍遙津之戰發生在孫策平定江東時後面近二十年,所以程普武藝早已過了巔峰,已經在生命的末期,所以不再考慮範圍。

程普出到陣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敵手,只教孫策出馬來!」程普大怒,挺槍直取太史慈。兩馬相交,戰到三十合,劉繇急鳴金收軍。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賊將,何故收軍?」

剩下就是甘寧,凌統,周泰對戰張遼,樂進,李典三將。

在演義中凌統曾與樂進大戰,兩人在合肥之戰時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由此可見,兩人基本在同一水平。結果曹休放冷箭射倒凌統坐騎,而甘寧一箭射中樂進額頭,雙方鳴金收兵。雖然有的朋友認為曹操之所以命樂進放冷箭,是因為凌統已經佔得上風,再不暗中相助,樂進恐敗下陣來。但熟讀原著就可發現,此時的曹操遠道而來,又被甘寧來了個「百騎劫曹營」士氣低迷,所以只有快速取勝才能重振雄風。因此讓曹休放冷箭,是最快讓樂進取勝的方法,只不過曹休箭法平平,不及甘寧手段。

如果公平交戰,樂進與凌統應該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兩人百回合之內難分高下。

周泰與李典誰厲害呢?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是周泰厲害,畢竟周泰是孫權的保鏢,宣城之戰,以及濡須之戰,都展現出大將風範,多次救孫權脫險。但熟讀原著,卻發現周泰只是徒有其表,只是血厚而已,戰鬥技巧拙劣。如宣城之戰,對山賊一般的烏合之眾而已。與張遼等人率軍衝殺敵軍陣營相比,小巫見大巫。而濡須之戰,周泰一者沒有遇到曹魏名將攔截,二者身負重傷,這與濮陽之戰典韋救曹操,長坂坡之戰趙雲救阿斗相比,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單挑戰績更是拉胯,如合肥之戰時,周泰與韓當雙戰許褚,竟然許褚「三十回合」後瀟洒而回。在夷陵之戰時,韓當周泰二將竟然被關興張苞兩小將嚇得慌忙退入陣中,就可以說明周泰的武藝最多也就是個強二流。

李典是個被嚴重低估的將才,除去行事穩重外,其武藝也是極為亮眼。在新野之戰時,李典曾被曹仁強行命令出戰趙雲,面對巔峰時的趙雲,李典約戰「十數合」後料敵不過而退。試想渭水之戰時,于禁張郃等人對戰與趙雲同水平的馬超,一個「七八合」一個「二十回合」而退,就足以說明李典武藝應在於禁與張郃之間,與樂進,凌統等人差距不大。

所以周泰與李典交鋒,短時間內雖然難以分出勝負,但勝者一定是李典。

最後就是甘寧與張遼,這個很好對比,因為在逍遙津之戰時,甘寧,凌統等人就在吳軍陣中。

甘寧、呂蒙引軍回救,卻被樂進從後追來,李典又截住廝殺,吳兵折了大半。凌統所領三百餘人,盡被殺死。統身中數槍,殺到橋邊,橋已折斷,繞河而逃。孫權在舟中望見,急令董襲棹舟接之,乃得渡回。呂蒙、甘寧皆死命逃過河南。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可見甘寧呂蒙等人都沒等張遼動手,就被李典樂進殺敗,最後都是「死命」逃過河南。凌統也是身負重傷,僅以身免。所以張遼,李典,樂進三將如果對戰江東將領,不說是完勝也是足可匹敵!

不禁讓人懷念孫策臨終前對孫權所囑:「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儘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可謂句句都說在點上,為日後「孫十萬」之名埋下伏筆!曹操曾誇讚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也是誇讚孫權能夠善保基業,年輕有為而已,並沒有達到孫策那種「獅兒難與爭鋒」!的水平!

以上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