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前期,為何日本敢和美國硬碰硬,後期卻不行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前期,日本海軍的確佔據了上風,把美國太平洋艦隊壓得死死的。不過由於國力差距的懸殊,日本海軍稍微得意了一小會兒,就刻骨銘心地感受到了國力的強大是多麼的重要。1942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確比美國太平洋艦隊實力強上太多。不管是戰艦的數量、還是航母的數量、火力等都比美國太平洋艦隊強上一個等級。

然而,太平洋爆發後,美國戰爭機器一開動,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的優勢就蕩然無存。有句古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不是靠某一隻部隊的強大或是某一型頂尖高科技武器而取勝的,號的事無比雄厚的國力與後勤。就如納粹德國陸軍戰鬥力世界無敵,非常的強大。然而,沒有強大的後勤支持,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持最終只能慘敗覆滅。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只能在佔據的小島上,如瓜島硫磺島等,在這些小島上依據地形的優勢與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與美軍廝殺。然而在武器裝備、人員、後勤等優勢上,美軍依然佔據上風。

太平洋戰場上,在美國太平洋艦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日本偷襲成功,這一戰贏得非常開心。可到了後期,不管是珊瑚島戰役,還是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從此就沒有嘗到過甜頭。

太平洋戰場打得最熱烈的時候,往往日本海軍損失一艘戰艦,整個艦隊必然就會少一艘。美國方面,日本海軍擊沉或擊傷美國艦艇。第2天,甚至當天美國就能下水幾艘戰艦,戰鬥力好不會被削弱。在整個二戰中,美國平均一天就能下水一艘戰艦。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戰爭打的就是後勤、金錢、國力。

所以,二戰中美國這個國力強大的超級大國參戰後,加速了法西斯主義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