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康熙四十年(1701年),陷入拉藏汗和桑結嘉措的衝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終年23歲。
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
相傳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馬,恩愛至深。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後,他厭倦深宮內單調而刻板的黃教領袖生活,時時懷念着民間多彩的習俗,思戀着美麗的情人。他便經常微服夜出,與情人相會,追求浪漫的愛情生活。
倉央嘉措《見與不見》這首詩就是最經典的情詩。
《見與不見》全詩: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不舍不棄。
來我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相愛,寂靜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