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無愧炎黃子孫的民族心


他幼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學習土木工程鐵路專業時, 品德優良, 學習成績優秀;他打破了當時西方人「能修建京張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的狂言, 主持和率領中國人修建了京張鐵路及其他許多鐵路;他為我國的鐵路建設事業立下了很多規章制度, 為我國的鐵路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就是周恩來總理讚揚的「中國人的光榮」、祖籍江西婺源的我國鐵路事業奠基人——詹天佑。前不久, 筆者有幸參觀了位於北京郊區八達嶺長城的詹天佑紀念館及與之不遠的青龍橋火車站, 對詹天佑更加肅然起敬。


留美學習品學雙馨

1861年4月26日, 詹天佑出生在廣州府南海縣 (今屬廣東省廣州市) 西門外。在他出生前100年, 即1761年, 他的曾祖父詹萬榜帶着家眷離開現今的江西省婺源縣, 移居到廣州府南海縣, 經營茶葉生意。詹天佑幼時上過私塾。1872年8月, 只有11歲的他和另外29名幼童, 被清政府首批派往美國留學。1878年, 他以在美國紐哈芬希爾豪斯高中畢業第二名的出色成績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不論在家鄉還是在美國, 他學習都十分努力, 成績非常優秀。1881年6月, 他從耶魯大學畢業, 獲得哲學學士學位。他的畢業證書上這樣寫道:「詹天佑是獲得大學學位榮譽的第一流考生, 被光榮地授予哲學學士名銜;並按慣例得到凡升為學士者所應享有的一切權利和聲譽。」儘管留學生們克服各種困難學習美國先進的科技知識, 但由於清政府採取閉關自守政策, 決定撤回留美學生。當時, 耶魯大學校長波特對詹天佑等人予以高度評價, 並盛情挽留。在當時的留美中國學生中, 詹天佑無疑是佼佼者, 獲得大學畢業文憑的只有兩人, 一個是詹天佑, 另一個是後來成為外交官的歐陽賡。雖然如此, 由於清政府的堅持, 詹天佑等人不得不於1881年夏季提前回到國內。


修建鐵路貢獻巨大

在詹天佑的修築鐵路生涯中, 最為突出的貢獻是他統率和指揮中國人自主設計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鐵路幹線——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這條鐵路是中俄重要的貿易通道, 也是我國內地的交通要道。1905年10月開工至1909年9月全線通車的京張鐵路起自北京丰台柳村, 居庸關、八達嶺、沙城、宣化至張家口, 全長201.2公里。修建難點在溝壑縱橫且坡度大的關溝段 (南口至岔道城) 開挖八達嶺等地的隧道。當時西方國家一些人紛紛攻擊詹天佑「狂妄自大」「自不量力」。詹天佑不顧這種諷刺干擾, 說:「我國地大物博, 而於一路之工, 必須借重外人, 引以為恥!」為了克服關溝段的大坡道, 他在青龍橋以西巧妙地設計了「人」字形折返爬坡路線 (在工程學上也叫「之」字形路線) , 列車從北京出發, 兩台機車前拉後推, 青龍橋車站起車頭變車尾, 車尾變車頭, 出發穿過八達嶺隧道到達張家口, 通過延長線路長度降低了坡度, 解決了列車穿越關溝段越嶺的難題。他採用直井法和炸藥施工等方法, 開通了居庸關隧道 (長366.98米) 、八達嶺隧道 (長1091.18米) 、五桂頭隧道 (長45.72米) 、石佛寺隧道 (長141.12米) 。為了節約向國外購置鋼樑的費用, 自南口至八達嶺的20座橋樑中, 有13座為混凝土拱橋, 耐用至今。當時封建習俗的影響和封建勢力的盤踞也是修築京張鐵路和其他鐵路的障礙。鐵路修建時, 因居民迷信太深, 每進一村, 遷一墳, 必生風波;而經過有權有勢者所有的托地, 遇到的干擾更為嚴重, 要停工久候。詹天佑率領員工千方百計協商勸說, 克服障礙, 才能繼續開工。

經過重重艱難, 詹天佑不僅提前兩年完成了修建京張鐵路的任務, 而且節約經費約29萬銀兩, 其修建成本是當時全國同級鐵路中最低的。京張鐵路的勝利建成, 振奮了民族精神, 推動了各省自築鐵路事業的發展。河北、四川、湖北、廣東等省先後邀請詹天佑主持修築商辦鐵路。他在負責張綏鐵路修築的同時, 應河南省之約, 擔任河南省商辦洛潼鐵路工程顧問;應四川省邀請, 擔任四川商辦川漢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應廣東省推選, 擔任廣東商辦粵漢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他在四條鐵路線上, 同時兼任六職。從1909年至1911年, 是他繼京張鐵路建成後, 為國家築路異常繁忙的時期。他的足跡遍及黃河南北、大江兩岸。


重視標準風範感人

詹天佑非常重視鐵路工程的標準化。他主持編製的京張鐵路標準圖, 包括京張鐵路橋涵、軌道、線路、山洞、機車庫、水塔水鶴、房屋、客車、車輛限界等49項標準, 是我國第一套鐵路工程標準圖。他利用擔任清政府商部路務議員、郵傳部路務議員、郵傳部二等顧問官、京張鐵路總辦和民國政府交通部首任技監等職務, 對我國鐵路的軌道寬狹、橋樑承受壓力輕重、穿洞中空大小、車輛頂盤高寬、掛鈎式樣、軌道和橋樑及路基建築、工程技術人員選用等都規定了細緻明確的標準。1901年, 詹天佑被派往江西督促修築萍醴鐵路 (江西萍鄉至湖南醴陵) 時, 堅持使用標準軌距4英尺8英寸即1.435米, 這為以後我國採用標準軌距形成鐵路幹線網打下了基礎。

雖然在鐵路建設事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並擔任了清政府有關部門的一些官職, 但詹天佑毫不自滿, 平時總是謙虛待人。有人來訪, 不論官民, 他都親自到家門口相迎相送。1906年修築京張鐵路時, 擔任總工程師的詹天佑在八達嶺的石佛寺村內租了一處民房, 作為指揮修建鐵路的住所。房主姬老漢認為詹天佑見識多, 喜得孫子時對詹天佑說:「您老見識多, 學問大, 請給我的孫子起個名字吧。」詹天佑立刻答應下來, 經過一番思慮, 說:「叫雲山吧, 意為仰望白雲, 俯覽群山, 欣賞關溝美景。」大家都認為這個名字好。一天中午, 詹天佑看到姬老漢鋤地, 汗流滿面, 問道:「鋤地辛苦, 為什麼不買頭母牛?有頭母牛既能耕地, 又能生小牛。」姬老漢說:「您老雖不幹農活, 可說話在行。但家裡哪有錢買牛啊!」詹天佑立刻掏出一些銀圓, 說:「這些銀圓就送給你買牛吧!」姬老漢十分感謝。此後, 他的家景越來越好, 後代中還出了一位有名的中醫。20世紀80年代, 姬雲山去世前一再對家人說:「永遠不要忘了詹公天佑啊!」


創建學會培養青年

清朝末年, 為了共同探討研究工程學術, 發展工程事業, 我國工程技術人員都以為應該成立工程師學會, 但因人力物力條件不具備而沒有實現。辛亥革命以後, 擔任廣東省商辦鐵路總理的詹天佑於1912年2月在廣州創立了廣東中華工程師會, 並被推選為會長。隨後, 該會與上海工學會、上海路工同人共進會聯合組成中華工程師會 (1915年7月改為中華工程師學會) , 詹天佑仍被選為會長。中華工程師學會為學術團體, 在草擬的30條簡章內規定有8個專業:土木、水力、機械、電機、採礦、冶金、兵工、造船。以後又發展增加了窯業、染織、應用化學、航空等4個專業, 這12個專業, 已基本囊括了我國早期工程事業的專業範圍。1916年, 詹天佑在學會第四屆常年大會上發表書面致詞說:「本會宗旨既在發達工程事業, 增進社會幸福, 則不可不察時勢之所趨, 以求利國利民之策。我國礦產素豐, 利源未辟;輪艦軍械, 仰給外人。交通不便, 急須多興路工;製造未精, 允宜廣立機廠。凡此數端, 皆根據於工程學術。本會亟應切實研究, 冀有所貢獻於國家, 而立富強之基礎。」學會定期舉辦學術交流活動, 並出版了書籍和會報。書籍包括詹天佑編著的《新編華英工學字彙》《京張鐵路工程紀略》及總幹事趙世瑄編著的《道路工學》《實用曲線測設法》等。

詹天佑認為, 發展我國的工程事業最重要的是培養青年工程技術人員。他在主持修築京張鐵路和其他鐵路的事務中, 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嚴格要求並給予切實指導, 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和提高。他發表題為《敬告青年工學家》的文章, 希望青年們能做到:一、精研學術以資發明;二、崇尚道德而高人格;三、循序以進, 毋越範圍;四、籌畫須詳, 臨事以慎。

為了鼓勵青年工程技術人員重視著述, 詹天佑提倡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 親自製定了有14條條文的徵文條例, 開展了徵文活動。逐月發行的《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刊登了包括詹天佑的《京張鐵路工程紀略》摘登、副會長陳西林的《贛粵路線所經地方說略》、副會長吳健被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博士學位的演說和名譽會長張謇的《請設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呈文》《河海工程養成所之簡章》等許多參賽獲獎作品。中華工程師會中有不少優秀人員, 張謇便是我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 曾任全國水利總裁。《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也刊登了一些有價值的文章。例如《鋼枕功用說》一文認為, 鋼枕雖然比木枕更貴, 但前者可三十年一換, 而後者三年就要換, 所以實際上鋼枕比木枕更便宜。隨後, 鋼枕在鐵路修築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採用。


鞠躬盡瘁後世不忘

1919年年初, 時任中華民國交通部技監、鐵路技術委員會會長的詹天佑不顧身患嚴重痢疾奉命代表中國前往哈爾濱及海參崴出席國際監管遠東鐵路會議。遠東鐵路是指當時中俄合辦的西伯利亞鐵路及中 (國) 東 (方) 鐵路 (原名東清鐵路, 即東方大清國鐵路) 。國際監管是美、英、法、意、日等國聯合, 趁俄國1917年爆發革命之機, 以護路為名行奪取沿線中國領土之實的行動。詹天佑以堅定的態度、敏捷的思維、對鐵路業務和技術問題的深刻了解, 尤其是他待人接物的正直作風獲得了美國著名工程學家、國際監管遠東鐵路委員會技術部主任斯蒂文等人的敬重和支持, 取得了中國軍隊對中東鐵路的護路權, 粉碎了日本企圖從護路權下手, 派兵佔領中東鐵路沿線的中國領土進而侵略中國的野心。

1919年4月24日, 詹天佑因日夜過度勞累和身患嚴重痢疾致心力衰竭在武漢漢口去世, 享年58歲。消息傳來, 舉國震驚。不少知名人士紛紛致電或作詩表示悼念。他曾工作過的北京、漢口、天津、上海、廣州、哈爾濱等地, 都進行了公祭哀悼。1919年4月28日, 漢粵川鐵路湘鄂線局長顏德慶和525位同仁在沉痛哀悼詹天佑的同時, 呈文給民國政府交通部, 要求為詹天佑鑄像立祠。接着, 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鄺孫謀、京綏鐵路同仁會會長丁士源率領所屬, 也呈文要求在八達嶺建立詹天佑銅像。1922年, 在京張鐵路八達嶺青龍橋火車站, 詹天佑銅像建成。

20世紀50年代, 時任中國科協主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紀念詹天佑的大會上說:「詹天佑先生以他努力奮鬥的成就, 展示了中國人的創造能力, 為當時深受列強侵略歧視的中國人, 大大地出了一口氣, 振奮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強精神。」這一評價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