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朝歷代,很多皇帝都夢想能「長生不老」,甚至很多皇帝還採取了一些手段來追尋自己的這個「夢想」。
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是秦始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因東巡時看見海州灣上的海市蜃樓,就認為該景象是仙人所化,遂派徐福前往尋找仙人求葯。
徐福詐稱海中有大魚,徒然前往恐難以上岸求葯,須派能武善射者同往。
於是秦始皇派500名武士射手陪同徐福,攜帶能工巧匠百人,童年童女數百,入海前往仙山求取「長生不老葯」。
徐福東渡未能找到長生不老葯,回來又怕秦始皇怪罪導致自己小命不保,就留在了「平原廣澤」(現在的日本九州),至此秦始皇的「長生夢」宣告失敗。
即便秦始皇失敗了,但後世依然有很多皇帝仍然樂此不疲,當然沒有一個能成功的。
但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雖然皇帝沒幾個壽命較長的,但是皇帝身邊的太監,卻多數壽命較高。
《當代生物學》雜誌研究分析了1392年至1910年朝鮮王朝一長串宦官的記錄,研究人員提取了81名平均壽命為70歲的宮廷宦官的詳細出生和死亡數據。
但在同一時期,同一社會經濟階層的非宦官的壽命卻從50.9歲到55.6歲不等。
二者相差了15到20年。
那麼這個數據是巧合還是有科學依據呢?
其實在歐洲,科學家很早就關注過一個現象:公羊被閹割後,壽命要比正常的公羊長不少。
要知道哺乳動物壽命的上限被許多因素所約束,如果拋開可以調整的一些客觀因素,比如飲食,環境等等,在最為理想狀態下,哺乳動物壽命的上限就只會受到DNA衰老的影響。
如果DNA已經衰老了,那麼動物也不可能活得長。
所以要讓哺乳動物的壽命延長,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延緩DNA的衰老速度。
科學家們經過對DNA的深入研究後發現,在所有哺乳動物DNA的兩端都有「端粒」,在生物的生存的過程中,DNA會不停地複製,DNA每複製一次,「端粒」相應地就會變短一些。
而當DNA一旦複製到第50次左右之後,「端粒」就已經短到極限,短到極限之後的DNA就會導致其無法維持DNA的正常結構。
這時DNA的結構就會瓦解,動物就會死亡。
基於閹割之後的公羊,壽命普遍長於沒閹割的公羊的現象,新西蘭的奧塔哥大學和美國的加州大學等學校的生物專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就曾經仔細研究了這個現象。
他們對比了閹割後的公羊的DNA衰老的速度和正常雄性公羊DNA的衰老速度。
結果他們驚奇地發現:被閹割後的公羊「表觀遺傳時鐘」的指針要走得明顯比未閹割公羊的慢。
大概要慢多少呢?慢60%左右!
這就意味着,閹割後的公羊壽命相比沒閹割的公羊要長60%!
隨後他們擴大了研究範圍,結果驚人的相似,不光是公羊如此,其他哺乳動物,比如蝙蝠,白鼠等等,在實驗中也有同樣的情況。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也是哺乳動物,那麼男性人類閹割會不會也延長壽命呢?
文章前面列舉了朝鮮王朝宦官普遍壽命長於同一社會階層的非宦官人群。
因為我國古代各類文獻比較多,就有科學家研究了中國古代的情況,結果跟朝鮮王朝的宦官相似,而且得到的數據更為系統和完整。
他們發現中國古代帝皇的人均壽命只有區區40歲,而太監們的平均壽命要比眾多帝皇大30歲,達到了驚人的71歲。
而且相比來說,帝皇們的各類客觀生活條件,比如服裝飲食勞動強度心理滿足感,都要遠高於太監們。按道理來說,「養尊處優」的帝皇們,命應該比經常被「欺負」的太監們更長才對。
但是實際的結果卻恰好相反。
結合著種種科學實驗,配合大量的統計數據,基本可以說明人類男性閹割後的壽命也是長於不閹割的男性的,只不過這肯定還需要更進一步詳盡的研究,畢竟這個結論不能臨床實驗,相信也沒辦法找到志願者接受這個實驗。
但是話又說回來,即便是真的如此,我相信也沒有男性會願意只是為了長壽而去進行閹割吧?但事事無絕對,武俠小說里,岳不群,東方不敗,不是就為了練成絕世武功而不惜「揮刀自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