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國恥!19世紀中英鴉片戰爭始末

英國等資本主義侵略者為什麼要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呢? 18 世紀下半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英國資本家為了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就把侵略矛頭指向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政治經濟制度落後的中國。1793 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和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英國曾先後派馬戛爾尼和阿美士德為專使到北京與清政府談判,提出了開通商口岸、割讓島嶼、減低關稅等無理要求,都遭到了清朝政府的拒絕。與此同時,英國又嘗試用武裝打開中國的大門。1808 年(嘉慶十三年)英國13艘兵艦曾經闖人了虎門,但被清朝水師擊退。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律芬卑,指揮兵艦再次侵人虎門,並發炮攻擊,又被清朝軍隊擊退。各種方法都試過了,但中國的門戶仍未打開。於是英國侵略者用一種特殊的商品鴉片來打開中國的大門。

「鴉片」一詞是英文opium的音譯。它是把罌粟果內的乳汁經過乾燥處理而成的種棕色以至黑 色的干膏狀塊,有特殊的臭氣。藥用的鴉片呈粉末狀、有鎮痛、止咳、止瀉等作用。鴉片原產於南歐和小亞細亞,後傳到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一帶。7-8世紀,罌粟由阿拉伯商人帶人中國,開始時作為藥材口服使用。明朝末年的時候,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把鴉片的吸食方法的吸食方法傳人中國。後來,葡萄牙人又把外國鴉片作為嗜好品運人中國。鴉片含有大量的嗎啡和尼古丁,是一種吸上了癮就很難戒絕的毒品。吸食鴉片的人,身體逐漸變得十分虛弱,骨瘦如柴,精神菱靡,如同廢人,直至死亡。 據說明朝後期的皇帝明神宗「御極30年,不召見群臣,即為此物所累」。

西方殖民者向中國販賣鴉片,最早的是葡萄牙和18世紀20年代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當時,清朝政府允許輸人鴉片供醫療使用。8世紀中期時,英國佔領了印度的鴉片產地孟加拉,到1767年那年,英國賣到中國的鴉片已增至1000箱、六年以後,英屬印度政府確定了向中國大量輸人鴉片的侵略政策,並給予英國東印度公司以鴉片專賣權。後來又給東印度公司以製造鴉片的特權。東印度公司利用這種特權強迫印度農民種植罌粟,在加爾各答設立鴉片加工廠,加工製成鴉片後,在市場上公開拍賣給英國商人。1813年, 盂加拉產鴉片每箱成本費是237盧比,在印度市場上的拍賣價竟達2428盧比,賺取了9倍的利潤。然後英國鴉片商把鴉片裝入海泉運到中國來。海泉不能直接靠碼頭卸段距離的躉船上。在鴉片躉貨、 而是先卸到到離岸有走私南用小船將鴉片偷運此發給走私商,船上把鴨片批發或者零售。在這-轉手的過程中,每人境,後再批銀元。這樣,鴉片貿易給英國侵前鴉片又多收好幾許多鴉片販子變成了百萬富路者帶來驚人的利潤。例如大鴉片販子查頓原來是個英國的牙科醫生,1822年,他來中國,參後來到了印度做投機生意。司麥尼克公司。查頓特別狡加當時最大的鴉片走私公所以中國人稱他為「鐵頭詐,膽大包天,無惡不做,大年他自己創立了一家公司,成了廣州最大的鴉片販子、百萬富翁。他在其私人信件上說,在最好的年頭,每箱鴉片的利潤可高達1000銀元,他還無恥地誇耀:「據我所知,這是最安全和最有紳士氣派的投機生產。"就是這個靠毒害中國起家的鴉片販子查頓聚斂了大量財產,到1841年竟然當上了英國下議院的議員。另一個大鴉片販子馬地臣在1842年競然把蘇格蘭西海岸的整個路易斯島買了下來,為了開發這個島,他就投資了32.9萬英鎊。就是這個大鴉片販子,後來被英王封為爵士。


罪惡的鴉片 貿易不僅使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鴉片敗子扶得暴利,而且可英國政府和整個英國的資產階級有着密切的利害關係。因為英國強迫印度生產鴉片換取中國大量白銀,從而擴大了英國工業品在印度的銷路。印度用種植雞片 的收人購買英國的紡織品,英國用印度生產的鴉片換取中國的絲、茶,銷往英國和世界各地,英國政府和整個資產階級就是緊緊抓住走私鴉片這個環節,把英國一印度一- 中國的「三角貿易」帶動起來,從而獲得巨額利潤,所以,英國政府是鴉片販子的總後台。

鴉片戰爭麻痹了當時的國人意志,也因此撬開了清正府的大門。不忘國恥,自強不息,抵禦侵略,從我們每個國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