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以一萬人打敗數十萬大軍,為何又被一萬人滅國,為天下笑?

梁武帝是歷史上一個很有趣的皇帝,信佛的人可能知道他。因為有這樣一個故事,梁武帝盡心事佛,卻一直不能修成正果,於是他問佛:為什麼我這麼篤信佛教還是不能修成正果呢?佛卻告訴他:你這樣還差得遠呢!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大約也可以看出來梁武帝有趣的性格。


梁武帝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武功昌盛,起兵以萬人打敗齊朝數十萬大軍,建立梁朝,可謂能征善戰;但是,他這個開國皇帝卻在自己這一輩就被別人打敗:也是拿着幾十萬大軍被別人的一萬叛軍打敗。那麼,歷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梁武帝以一萬人擊敗數十萬大軍,為何又被一萬人滅國,為天下笑?

梁武帝,生於464年,處在中國最為混亂的一個時代之一:南北朝時期。南朝雖然偏安一隅,卻在短短一百多年裡換了個朝代,政權更迭速度僅次於五代時期。而梁武帝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少年梁武帝就很有才華——寫文章很有范兒的那種,是個妥妥的文藝青年。文藝青年做皇帝,歷史上估計也就梁武帝一個。


齊朝和梁朝,皇帝都姓蕭。梁武帝蕭衍的父親就是齊朝的開國皇帝的弟弟,所以蕭衍稱帝後其實完全可以不改國號的,當然,這是後話。我們今天就專門來講一講,為什麼蕭衍能夠憑藉1萬人打敗齊朝的數十萬大軍,而後來卻又被侯景地人一萬人打敗,並最終導致了梁朝的亡國呢?

梁武帝為什麼能以一萬人打敗齊朝的數萬人呢?這裏面第一個原因就是他跟齊朝的血緣關係。上文即說到,其實梁武帝本身就算是齊朝的皇族,因此他跟齊朝的皇族關係也特別不錯。498年,蕭寶卷即位齊帝,對大臣實行殘酷的打壓,這其中也包括蕭衍兄弟,他的哥哥因此而被殺。於是蕭衍決定起兵反抗。


但是他並不是造反,而是聯合正牌的齊朝皇族蕭穎胄擁立齊明帝的兒子蕭寶融為帝,所以在當時的絕大多數齊朝將士看來,蕭衍根本就不是造反,他這是「勤王」。因此,雖然蕭衍一開始起兵的家底僅僅是「收集得甲士萬餘人,馬千餘匹,船三千艘」,但是等到他打到建康時,他的軍隊已經達到了十餘萬——其中不少是齊朝正規軍投靠。

不要說當時人,即便是現代人看來,難道蕭衍沒有可能是齊朝安排的一隻「白手套」,通過「改朝換代」的方式實現蕭家繼續執掌政權嗎?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為蕭衍本身就算得上是齊朝皇族,而當時天下疲憊,老百姓的憤怒無處發泄,「改朝換代」卻是一種非常合適的發泄方式,難道齊朝不會想到嗎?不然蕭衍為啥稱帝後要改「齊朝」為「梁朝」呢?


就是怕人們看出來他其實還是齊朝的皇帝,他還是蕭家的人。既然同是蕭家皇族,那些蕭家的士兵為什麼不迎接一個蕭家的「明君」呢?所以他的身份決定了他在戰鬥中所向披靡。當然,這個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點,後來梁武帝蕭衍被人以一萬人打敗也是因為第二點。

第二點原因:南朝並不是皇帝的南朝,而是門閥與權貴的南朝。所以,決定天下大事的,不是皇帝的喜怒哀樂,而是門閥與權貴的利益。誰能夠給門閥和權貴帶來更大的利益(至少當時看起來利益更大)。誰就能夠坐上皇帝的寶座。而齊朝的皇帝給的利益明顯沒有蕭衍大,他不僅不給這些門閥和權貴們利益,還要拚命的打壓他們,蕭衍正是這些權貴當中一員。


所以大家肯定不會支持齊朝皇帝了。而蕭衍給這些人的利益可就大得多了,歷史記載蕭衍後來做了皇帝對大臣們特別寬容,任由他們搜刮錢財,魚肉百姓。這樣的皇帝,哪個門閥和權貴不喜歡呢?所以蕭衍打仗的時候,齊朝那邊一堆的「投誠者」,蕭衍的隊伍也因此而越滾越大。

再者,戰爭本來就是這些軍事貴族大發戰爭財的機會,他們希望亂得徹底一點,這樣他們才可以弄到更多的錢。梁武帝因此而實現了以一萬人奪取天下的目的,也因此而最終被侯景的一萬叛軍打敗,並最終給了陳霸先機會,滅掉了梁朝。為什麼侯景這個只有幾百匹馬,不到1萬人的隊伍就打垮了梁朝呢?


因為梁朝的官員在侯景來了之後大發戰爭財,其無恥程度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梁朝的勤王部隊居然在都城下面與侯景做糧食買賣(當然是買賣梁朝的軍糧了),以天價賣給侯景糧食,賺得盆滿缽滿。忙着賺錢的將軍和大臣們哪裡還有心思去保護他們那個已經沒辦法再給他們發錢的梁武帝呢?

所以梁武帝很快就被侯景的1萬叛軍打敗,自己也鬱鬱而終。蕭衍死後不久,陳霸先領兵打敗了侯景,並廢掉了梁朝的皇帝,建立了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