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衡術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9年6月初的一個夜晚,在冀南平原到沂蒙山區的道路上跑着一車一馬。車是當時很稀罕的德國造單車,馬是體型健碩的駿馬。
騎車的是一個略顯清瘦的中年人,面容飽經風霜,卻很有精神。騎馬的是一個年輕的後生,正一臉羨慕地看着中年人悠哉悠哉地蹬着單車。
許是年輕人心癢難當,他雙腳一夾馬腹趕上單車,央求中年人換着騎。中年人爽快地答應,並把單車停下,交到年輕人手裡。年輕人依葫蘆畫瓢,跨上單車開始蹬,車倒是跑了起來,可是車頭卻像喝多酒醉漢開始左搖右晃。沒跑多遠,只聽咣當一聲,車帶着年輕人摔到了路邊。
年輕人趕忙爬起來,拍去身上的泥土,扶起車,推到中年人面前,搖搖頭感嘆單車比馬難騎多了。中年人笑着告訴年輕人:征服它不難,關鍵是要掌握它的規律。
這中年人不是別人,正是剛剛帶領129師東進縱隊在冀南平原開創抗日根據地的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年輕的後生則是他的警衛排長。此時,徐向前遵照上級指示,帶着一個警衛小分隊,準備前往山東,接手當地的抗日鬥爭。
略顯清瘦的徐向前
1937年10月,日軍的魔爪伸到山東後,齊魯大地上的抗日武裝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特別是在延安多次派遣得力幹部前往山東指導抗日游擊戰爭之後,截止到1939年夏天,我黨在山東建立的游擊縱隊人數已達4萬之多。
但是從1938年底起,一方面日軍眼見正面戰場在武漢會戰後短時間難以推進,將較多的兵力投入佔領區,對抗日武裝實施瘋狂「掃蕩」;另一方面蔣氏制定並推行了一系列破壞合作抗日的政策,山東的抗日鬥爭形勢日趨嚴峻。再加上山東縱隊下轄的8個支隊,雖然經過整編在編製稱謂上已經統一,但是上下級指揮關係不順暢,相互配合協作比較差,於是原本發展勢頭很好的山東抗日游擊戰爭變得舉步維艱。延安決定把資歷深、能力強的徐向前指派到山東,領導山東縱隊抗日鬥爭,並建立和鞏固山東抗日根據地。
正如徐向前教警衛排長騎車時所說的道理一樣,他到了山東之後,沒有盲目動作,而是先摸清山東的形勢,掌握其中的規律。
當時的山東盤踞着不少勢力。有日寇,有蔣軍,還有響馬。日寇,是堅決要打擊的;響馬,是要積極爭取的,這對於徐向前來說都很好處理,關鍵是與蔣軍的關係。
徐向前細緻分析了蔣軍在山東的勢力:山東屬於魯蘇戰區管轄,戰區司令是于學忠,副司令是沈鴻烈,保安司令是秦啟榮。于學忠掌握着山東境內正規軍——51軍和57軍,沈鴻烈是山東省主席掌握着實力不強的新四師,秦啟榮作為山東保安司令,掌握着山東的所有地方武裝。
于學忠堅決抗日,率領的51軍、57軍有不少黨員和愛國將領
這三人各有特點:于學忠是東北軍的「老人」,51軍、57軍是東北軍的底子,經歷了「西安事變」,于學忠和51軍、57軍是抗日的。所以對同樣堅決抗日的八路軍,于學忠不至於為難。沈鴻烈和秦啟榮則是蔣軍中的頑固派,奉行消極抗日的原則。兩人的區別在於沈鴻烈是個政客,手底下只有新四師。他的手段主要是找理由扣發停發八路軍軍餉補給,頒發法令限制八路軍活動範圍,禁止建立抗日根據地。明面上支持合作,暗地裡「使絆子」。秦啟榮手裡有兵,明目張胆指揮部隊殺害抗日軍民,破壞根據地。有人評價:死在秦啟榮手上的抗日軍民比日本軍隊要多得多。
【1939年3月,秦啟榮指使王尚志在太河鎮伏擊山東縱隊第三支隊通訊營,殘殺百餘人,製造震驚全國的「太河慘案」,圖為「太河」慘案紀念碑】
針對這三個人的特點,徐向前制定了拉攏于學忠,孤立沈鴻烈,打擊秦啟榮的策略。
他到了山東之後,就親自去找于學忠。一見面把八路軍在山東抗日的被動局面扔到于學忠面前:讓八路軍聯合抗日,卻不發軍餉,還不讓八路軍在敵後建立根據地自籌軍餉,這怎麼行?于學忠作為東北軍剩下的「獨苗」,在處理和八路軍的關係上很矛盾,最後只能答應保持中立。
至於對付沈鴻烈,則是在表面上不管不問,在軍事上分化孤立。沈鴻烈卡着部隊的軍餉和補給,徐向前就不管沈鴻烈的反派政策,一如既往的發展抗日根據地,任憑沈鴻烈說三道四。沈鴻烈因為手上兵少,想招攬在聊城的地方武裝范築先部。徐向前就捷足先登,先邀請范築先到威縣南關訂下抗日同盟。沒有兵的沈鴻烈雖然有心搞事,但是翻不起大浪。有一次沈鴻烈想在魯村搞點小動作,佯裝不知打八路軍一下,結果被八路軍打退,事後他只能找老蔣訴苦。
對於秦啟榮,徐向前就沒有那麼好說話。在1939年7月粉碎了日軍對山東發動的「大掃蕩」之後,徐向前立馬在8月底親自部署了反頑戰役。他指揮山東縱隊的第一、二、三支隊在魯中淄河流域將秦啟榮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收編抗日武裝,並在淄川、朱崖等地重新建立抗日根據地,讓秦啟榮不敢也沒有能力再威脅到抗日武裝。
徐向前正是憑藉著凡事講規律的思維方式,扭轉了山東抗日鬥爭形勢,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了1940年底,我黨在山東領導的縣有90多個,區有250多個,連于學忠也直呼「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