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2020年08月26日19:44:09 歷史 1598

在分離整整十年後,1946年,凌維誠帶着四個孩子,在上海宋慶齡陵園一通墓碑前,終於見到了已經遇害的丈夫謝晉元。

那是十年前的1936年,當時,預感抗戰爆發在即的謝晉元,先行護送三個孩子和懷着第四胎的妻子凌維誠從上海,長途跋涉來到了謝的家鄉廣東蕉嶺避難,作為國軍第88師524團的副團長,日後,返回前線的謝晉元和他的八百壯士們,將在上海四行倉庫留下他們的鮮血和英名,但對於一個普通的女人來說,這將是他們生死相隔的開始。

1936年底才出生的老四謝繼民,他眼看着墓碑上的陶瓷畫像,平生第一次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父親,人生中,他第一次叫了一聲:「爸爸」。

16歲的大女兒謝雪芬,二女兒謝蘭芬,12歲的兒子老三謝幼民,還有兒子老四謝繼民,眼下和母親凌維誠一起站在父親的墓碑前,他們喃喃地說:

「爸爸,和日本人的仗打完了,可惜你再也回不了家了!」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後,謝晉元將軍的遺孀凌維誠和四個孩子

是的,在那場為時八年的抗戰中,有300多萬傷亡的士兵,他們也是別人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為了我們子孫後代的自由和尊嚴,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再也回不了家了。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

1

凌維誠曾經想過很多次和丈夫謝晉元的重逢,只是沒有想到,他們分隔十年後的再會,會是在墓園裡。

他們相遇在1927年的一場婚禮上,那時候,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的謝晉元是伴郎,凌維誠是伴娘。出生於上海徐家匯一個商人家庭的凌維誠,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從上海東南體專音樂專業畢業的她,精通鋼琴和小提琴,是那個年代裏的時髦女性;謝晉元則出生在廣東蕉嶺,父親是小商販,母親是漁民的女兒,在從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畢業後,目睹國家四分五裂的謝晉元投筆從戎考入了黃埔軍校,在決定從軍前,以班超、岳飛作為人生榜樣的謝晉元賦詩寫道:

「河山破碎實堪傷,休作庸夫戀故鄉。投筆願從班定遠,千古青史尚留芳。」

謝晉元從黃埔軍校畢業後隨即參加北伐,作為先鋒營的營長,1928年,他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在被送回上海療傷後,在婚禮上認識的凌維誠前來探望,兩個年輕人的心越走越近,1929年,他們最終結婚,婚後很快就有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另外一個兒子、遺腹子謝繼民在1936年出生)。

在妻兒回到廣東後,就在淞滬大戰前,謝晉元給妻子凌維誠寫信說:

「巧英吾妻愛鑒:日內即將率部進入滬凇參戰,特修寸箋以慰遠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而軍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復門哀祚薄,親者丁稀,我心非鐵石,能無眷然呼!但職責所在,為國當不能顧家也。老親之慰奉,兒女之教養,家務一切之措施,勞卿擔負全責,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1937年「七七事變」後,從1937年8月開始,為了有效配合北方抗戰,將日軍的進攻方向從由北向南,改為從東向西兩面作戰,國軍投入80多萬軍隊,主動向在上海的日軍發起進攻,三個多月時間裏,國軍先後有30多萬部隊傷亡,不得不撤出在閘北(靜安)的大部隊,並決定由88師擔綱做象徵性防守,以表示國人在上海的抗戰意志。

最終,這個重任落到了第88師262旅524團1營的官兵身上,為了帶領將士們做最後的抵抗,524團副團長謝晉元主動請纓留戰。當時,524團1營原本有800多人,但經過慘烈的上海薀藻浜保衛戰後,全營官兵幾乎全部戰死,而謝晉元所率領的這支人數僅為414人的殘兵,已經是慘烈的戰火中第五批補充的兵員了。

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守住閘北的最後一塊陣地,謝晉元帶領着400多名將士,退入了原本為國軍第88師師部的四行倉庫做最後的戰鬥,在這裡,他們將用四天四夜的戰鬥,譜寫一幫熱血男兒對祖國熾熱的忠誠。

作為一個佔地0.3公頃,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的拱衛建築,四行倉庫原本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它由大陸銀行倉庫和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統稱為「四行倉庫」,由於與英國和美國實際控制的公共租界僅相隔一條蘇州河,於是中國統帥部決定讓謝晉元和他的部隊,在這裡做最後的抵抗,以在國際觀察前打出中國軍隊的不屈雄風。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被日軍圍攻下的四行倉庫

簡單來說,這是一支孤軍留守的部隊,是留下來上海做最後抵抗的、註定悲劇的一群熱血男兒。

在率部進駐四行倉庫後,謝晉元給老長官、88師師長孫元良寫信說:

竅職以犧牲的決心,謹遵鈞座意旨,奮鬥到底……成功成仁,計之熟矣……現職決心待任務完成,作壯烈犧牲!

在跟部下預立的遺囑中,戰士們一起吶喊道:「餘一槍一彈誓與敵周旋到底,流最後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當代價。」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中國軍隊在抗擊日寇

2

1937年10月26日夜晚,率部轉戰的謝晉元孤軍終於進入了四行倉庫,隨後,謝晉元部馬上開始構築工事,等到布置完畢,已經是10月27日清晨,在四行倉庫內,謝晉元對着400多名士兵講話說:

「倉庫就是我們的最後陣地,也可能是我們的墳墓,只要我們還有一個人,就要同敵人拼到底!」

當時,四行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已經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則是公共租界,作為被四面包圍的孤島,四行倉庫里的這414位戰士,註定凶多吉少。

由於四行倉庫內儲存了幾萬包糧食、牛皮和絲繭等物資,倉庫牆厚樓高,背面一河之隔就是公共租界,加上附近又有兩個儲氣幾十萬升的儲氣罐,一旦儲氣罐被殃及爆炸,整個租界都將被夷平,這就使得日軍在進攻時投鼠忌器,從而為四行倉庫創造了有利的防守條件。

在清點人數、造好名冊後,謝晉元還下令組織了一支敢死隊,並親自掌握、以防萬一。

到了10月27日上午,四行倉庫孤軍的最後戰鬥,終於打響了。

戰鬥第一天,四行孤軍先是在倉庫外圍引誘日軍來襲,等到日軍逼近後,謝晉元馬上命令隱蔽的戰士們以交叉火力消滅日軍,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戰士們先後炸毀了兩輛戰車和擊斃了80多名日軍。

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孤軍的浴血奮戰,也深深牽動着蘇州河南岸無數國人的心,隔着一條僅有數十米寬的蘇州河,國人們紛紛在南岸觀戰,最高峰時達幾萬人之眾,目睹孤軍們的英勇,南岸很多民眾忍不住淚流滿面。

就是在這時候,一位女兵站了出來。

作為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的童軍成員,22歲的楊惠敏後來回憶說,「那是十月廿七日的早晨,……我在垃圾橋看到四行倉庫的周圍插滿了太陽旗,我當時一方面說不出來的氣,一方面又想到這個四行倉庫,既然有我們的軍隊在堅守着,假若有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升在那四行倉庫的頂上,使這般太陽旗黯然無光,那是何等莊嚴燦爛的事情啊!因此我就跑到市政府報告張秘書,請為制大號國旗一面,送交四行倉庫我軍應用。」

經得當時國府留守租界人員同意後,楊惠敏隨後將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裹在身上,外穿着童子軍軍服,在秘密穿過租界的鐵絲網後,「又匍匐地上爬過了許多沙包堆,約二小時之久,我終於爬到了四行倉庫,將國旗獻給了謝團副和楊營長,並向其致最敬禮。」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童軍楊惠敏冒死為八百壯士送去了國旗

於是,當戰鬥進行到第二天時,1937年10月28日,在四行倉庫內,升起了第一面中國國旗,這使得蘇州河南岸的觀戰民眾無不目睹落淚。眼看中國守軍竟然強攻不下,日軍隨即派出一支十幾人的小分隊潛行至四行倉庫樓下,在頭頂鐵牌的掩護下,日軍拚命挖掘牆波,企圖在牆內安裝炸藥爆破牆體,從而強行打開突破口。

千鈞一髮之際,21歲的敢死隊員陳樹生將自己全身捆滿手榴彈,在拉響導火索後,陳樹生縱身從六樓跳下,與十幾名日軍同歸於盡,粉碎了日軍的炸牆陰謀。

就在犧牲之前,陳樹生給母親寫了一封遺書說: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日軍見炸牆不成,又以坦克掩護步兵進行衝鋒,謝晉元率領戰士們在四行倉庫居高臨下,不斷以手榴彈和交叉火力攻擊日軍。當時,日軍礙於四行倉庫緊鄰租界,擔心炮火落入租界引發爭議,因此不敢以重炮貿然攻擊,但仍然以榴彈炮等輕型火炮不斷轟擊四行倉庫,據守四行倉庫的孤軍戰士們,則利用日軍轟炸出的缺口予以反擊。

當時,上海除了四行倉庫的孤軍外,市區其他區域均已淪陷,目睹蘇州河北岸戰士們的浴血奮戰,蘇州河南岸租界內的各界人士,也紛紛自發組織起來,趁着炮火的間隙向四行倉庫孤軍偷運物資,感動於中國軍民的奮勇,據守租界的英軍礙於日軍警告,雖然不敢公開援助,但對偷偷過境援助的中國軍民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予以默認。

儘管當時據守四行倉庫的只有414人,但對潛行進入四行倉庫內採訪的記者,謝晉元為了鼓舞人心和迷惑日軍,對外宣稱在四行倉庫內據守的共有800人,由此,「八百壯士」孤軍奮戰的消息開始廣為流傳。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激烈爭奪戰中的四行倉庫

到了10月28日夜間,經過租界內的中國軍民奮勇送過去的電話線,謝晉元告知留守租界內的上海市商會人員,童子軍楊惠敏奮勇送過去的國旗可惜顯小,因此請求能否再送一面更大的國旗過去,戰士們準備將國旗升起在四行倉庫樓頂,以鼓舞全體國人信心。

孤軍血泣,義不容辭,於是,留守租界的上海軍民迅速行動,通過將援助物資綁在身後旅行袋、然後匍匐爬行的方式,從28日夜間到29日凌晨,援助人員終於先後將兩面國旗、兩根長竹竿、一根旗繩,以及鹽、藥品等急需物資送到了四行倉庫。

四行孤軍隨即將收到的三面國旗中最大的一幅,連夜升起在了四行倉庫的頂樓,另外兩面較小的國旗則懸掛在四行倉庫的側面,後來,蘇州河南岸的中國軍民回憶說:「在閘北全部為敵人佔領,太陽旗遍插的地域中,乃見我國旗高揚於八百壯士誓死留守的四行倉庫之上空。」

於是,到了四行孤軍拚死奮戰的第三天,1937年10月29日清晨,蘇州河南岸租界內的人士,突然發現迎着陽光,在日本海陸空三軍圍攻的四行倉庫,倉庫頂部竟然升起了一面迎風飄揚的巨幅國旗,這使得目睹對岸情景的中國人無不動容,當時的報紙報道說:

「朝曦初上,國旗飄展,隔河民眾經此地,紛紛脫帽鞠躬,感動落淚。」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來自租界的攝影圖片,戰火之中的四行倉庫,請注意右上角飄揚的國旗

眼看正面進攻不成,日軍又派出水兵,試圖通過蘇州河潛伏進入倉庫,幸虧戰士們發現後奮勇還擊擊斃進犯日軍,這一天,將士們共斃敵40多人,仍然牢牢掌控着四行倉庫,在陣地上,謝晉元則趁着間隙賦詩激勵將士們:

「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

八百壯士們的浴血奮戰,也讓蘇州河對岸觀戰的各國人士感慨萬分,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發表社論說:「華軍在滬抵抗日軍之成績,實為任何國家史記中最勇武的諸頁之一。」

英文《大美晚報》也發表社論稱:「吾人目睹閘北華軍之英勇抗戰精神,於吾人腦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華軍作戰之奮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駐守公共租界的英軍司令史摩萊少將也說:「我們都是經歷過歐戰的軍人,但我從來沒看到過比中國『敢死隊員』最後保衛閘北更英勇,更壯烈的事了。」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1937年,這面在四行倉庫上飄揚的國旗,讓租界內的無數國人落淚

戰鬥仍在繼續進行,到了第四天,1937年10月30日,久攻不下的日軍惱羞成怒之下,不斷以37毫米口徑平射炮猛轟四行倉庫,並用汽油在四行倉庫周邊四處縱火,惡毒地向倉庫內發射瓦斯彈,試圖將八百壯士全部扼殺於倉庫之內。

當時,四行倉庫附近有兩個儲氣量數十萬升的儲氣罐,如果被戰火殃及爆炸,整個租界都將被夷為平地,這使得租界當局憂心忡忡,十萬火急之下,租界當局不斷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八百壯士必須撤出倉庫,條件是可以讓八百壯士撤入租界,然後由租界當局出兵掩護,護送「孤軍由租界到滬西歸隊」。

鑒於租界當局的不斷請求,看到中國守軍在國際觀察面前打出不屈精神的戰鬥意旨已經達到,國府遂派員指示謝晉元率部退出戰鬥,並經由租界撤退歸隊,當時,謝晉元本來已經立下了「殊死報國,誓與四行倉庫共存亡」的誓言,因此始終不願撤退,為此國府方面由上海警備司令楊虎出面請出88師參謀長張柏亭,經過幾次勸說,最終謝晉元忍痛決定撤退。

於是,在據守四行倉庫整整四天四夜後,1937年10月30日晚,八百壯士們趁着日軍的炮火稀疏之時,以三挺機槍作為掩護,先是打滅了日軍的探照燈,然後剩餘將士們隱蔽經過新垃圾橋沖入租界,在全體戰士撤退進入租界後,謝晉元才最後一個從四行倉庫中撤離。

在四天四夜的戰鬥中,號稱八百壯士的414位健兒們,最終以陣亡9人、傷20多人的代價,擊斃日軍200多人,在數萬日軍的重重包圍下,神奇般地突圍而出。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撤入租界的孤軍戰士

3

但進入租界,只是四行孤軍們血淚的開始。

四行孤軍撤退進入租界後,鑒於日軍恐嚇「如果准許孤軍通過租界歸隊,他們將開進租界追擊孤軍」,英軍隨即背棄約定,試圖將四行孤軍強行繳械,剛開始謝晉元誓死不讓,戰士們與英軍發生衝突,但國府則派人勸說孤軍暫時繳械,沒想到繳械後,英軍立即翻臉,不僅沒有將孤軍戰士們護送出境,相反還將八百壯士們直接扣押。

隨後,孤軍戰士們被關押在公共租界內一塊方圓約15畝的空地內,四周被用鐵絲網圍困,租界當局還派出「萬國商團」的白俄兵看守孤軍戰士,這塊扣押孤軍的營地,原本是扔垃圾和附近居民拋棄死嬰的荒地,周圍雜草叢生,一到雨天就滿地泥濘,生活條件非常惡劣。

由於駐地潮濕、缺衣少食,除了陣亡和負傷轉移治療的將士外,350多名被關押的孤軍戰士,僅僅一年多,就有十多人先後因為傷寒、肺結核、精神失常而死。

當時,租界內的各界人士紛紛組織起來,為被關押的孤軍戰士送醫送物,儘管如此,沒能戰死沙場,卻被圍困拘禁在租界之內,也令戰士們精神抑鬱,當時,孤軍戰士們在拘留營內養了30多隻鴿子,這些鴿子每次下蛋後,戰士們就在鴿子蛋上寫下一個名字,期待有朝一日,破殼而出的小白鴿能夠帶領他們逃出生天。

鑒於戰士們的困境,租界內的各方人士也積極行動,並表示可以協助孤軍戰士們突圍,為此,謝晉元先後通過各方關係向蔣介石請求允許孤軍突圍歸隊,但蔣介石為了維持所謂的「國際影響」,卻回復說「尚望忍受一切艱苦,以維國家榮譽」,在先後四次請求允許突圍無果後,謝晉元陷入了長期性的失眠。

為了維繫部隊的紀律,謝晉元堅持每天都帶領孤軍官兵升國旗,戰士們在拘留營內的生活,每天都按照教育、生產、體育三項內容進行安排,每日的安排分別是:早晨4時30分起床,5時至7時早操軍訓,8時由萬國商團白俄隊檢查人數,9時吃飯,10時至11時30分上課;下午16時晚膳,17時至19時教練拳術或唱歌,晚上19時30分至20時休息,21時就寢。

為了改善孤軍生活,謝晉元還帶領孤軍戰士們平整場地,自蓋房屋,逐步開辦制皂、織襪、毛巾等工場,所生產的物品除了補貼生活費外,甚至還捐款幾千元支援國軍抗戰,「含辛茹苦,以待光明來臨」。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謝晉元率領孤軍在拘留營內舉行升旗儀式

對於這支被英軍強行扣押的孤軍,租界內的上海市民也經常前往探望,「每天人來人往,好像信徒們湧向聖地。」在高峰時,拘留營內每天甚至要迎來幾千人的慰問人群,少的時候每天也有幾百人前來探望慰問。

有一天天快黑時,有幾十個青年學生集體探訪,這已是當天第五批前來探望的學生,謝晉元再次出來接待後,當晚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只好簡單地講了講,他們向我鞠躬後才走。可見青年們的苦悶和迷茫了。」

但謝晉元也時時失眠,孤軍突圍被拒,成了國府維繫所謂「國際影響」的棋子,這使得謝晉元悲憤異常,另一方面,來自日軍和汪偽政權的侵擾也不時來襲,汪偽政權上台後,陳公博出任偽上海市長,多次勸降謝晉元,請謝晉元去當偽第一方面軍司令,對此謝晉元將委任狀撕得粉碎,並大罵賣國賊說:「我父母都是中國人,生下我這個兒子也是中國人,中國人決不當外國人的走狗!」

另一方面,租界當局也不時侵擾拘留營,1938年8月11日,孤軍戰士們為了紀念第88師誓師出征一周年,決定在拘留營內升旗紀念,但租界當局忌怕日本人看到旗幟會做出過激舉動,於是強行要求孤軍將旗杆截去8尺,孤軍戰士為了能在紀念日順利升旗,同意了這個條件。沒想到到了升旗當天,租界當局卻派出白俄士兵400多人強行闖入要求降旗,赤手空拳的孤軍戰士們起身奮勇護旗,沒想到被白俄官兵當場用屠刀砍死4人,並砍傷110多人,為了防止孤軍嘩變,白俄官兵還擄走了謝晉元等17名軍官,在各界人士的壓力和抗議下,租界當局最終才答應釋放謝晉元的等人,並給予4名死難官兵每人1000元的補償。

儘管面臨著來自汪偽政權的誘降,以及租界當權的淫威等重重壓力,但謝晉元最難過的,是來自於軍心的漸變。

由於謝晉元在蔣介石的壓力之下不敢突圍,因此孤軍內部也產生了很大意見,先是一連班長李永成帶領兩名士兵突圍外出參加了游擊隊,隨後,一連連長上官志標也因為謝晉元難以突圍,試圖刺殺謝晉元,幸虧被發現後及時阻止。

到了1941年,英美等租界當局鑒於日軍在外圍的高壓,逐漸放棄了對於租界的管控,以致日偽政權逐漸掌控了租界內部的實際控制權,當時,隨着抗戰的進行,物價不斷飆漲,孤軍內部的生活和飲食越來越艱難,以致部分士兵為了多吃幾碗飯不惜相互大打出手,孤軍內部的軍心越來越不穩。

鑒於汪偽政權不斷在孤軍內部進行滲透和誘降,謝晉元大罵說:「爾等行為,良心喪盡,認賊作父,願作張邦昌,甘作亡國奴。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衛民為天職,余志已決,決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污我,你速去,休胡言。」

鑒於周邊形勢的嚴峻,謝晉元在1939年寫給父母的家書中寫道:

「雙親大人尊鑒:

……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對死生之義,求仁得仁,泰山鴻毛之旨熟慮之矣。今日縱死,而男之英靈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險惡之環境,男從未顧及。如敵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時。人生必有一死,此時此境而死,實人生之快事也

……

男屍如覓獲,應歸葬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此函俟男殉國後即可發表,亦即男預立之遺囑也。

男晉元謹上

二十八年九一八於上海孤軍營」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被拘留期間,有愛國商人贈送謝晉元一匹白馬,這也是電影中《八佰》的白馬源頭

在艱難的形勢中,謝晉元預感到自己終將遭遇不測,這種預感最終不幸稱讖,1941年4月24日,就在謝晉元帶領官兵照常早操時,被日偽政權收買的上等兵郝鼎誠、龍耀亮、張文清、張國順等4人突然一擁向前,用事先準備好的匕首等兇器猛刺謝晉元,致使謝晉元當場遇害,年僅37歲。

儘管4名兇手被其他孤軍官兵奮力擒拿,但孤軍的靈魂已逝。

獲悉噩耗後,租界內的各界人士有多達30多萬人前往弔唁,國民政府則下令褒獎並追贈謝晉元為陸軍步兵少將,此後,孤軍中的機槍連連長雷雄接替擔任代理團長,繼續率領孤軍戰士們與日偽政權周旋。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孤軍戰士為謝晉元扶靈

4

謝晉元遇害後幾個月,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強行闖入接管租界。

隨後,孤軍戰士們被集體拉至上海寶山的一座廢舊機場,日偽政權給出的選擇是,孤軍戰士們要麼參加偽軍吃香喝辣,要麼就將被發配去做苦力,儘管對於從1937年到1941年長達四年的被扣押生涯多有不滿,但在大義面前,戰士們義無反顧,都作出了寧死決不投降偽軍的選擇。

於是,300多名孤軍戰士被日偽軍分解,100多人孤軍戰士被押解至安徽裕溪口裝卸煤炭,100多人被押往南京孝陵衛種菜養馬,100多人被押到杭州蕭山做苦力,反抗最激烈的剩餘幾十名孤軍,則被發配到東南亞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座海島當苦力。

被押往安徽裕溪口裝卸煤炭的孤軍戰士中,最終有29人成功逃脫,這些戰士隨後要求重新入伍恢復建制,卻遭到無情拒絕,此後,其中20多人解甲歸田回到了家鄉。

而被押在南京種菜養馬的孤軍戰士,則經常被迫與日軍比試摔跤,對於膽敢摔贏日軍的戰士,日軍則毫無人性地直接將戰士予以刺殺,此外,這批戰士甚至還被日軍作為細菌戰的試驗品,以致其中至少9人染病身亡。

被強行押解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幾十名孤軍戰士,則被迫為日軍修建機場,他們以六人為一組,每組每天卻只能分配到一斤半糧食,由於吃不飽,工程趕不上進度,日軍就隨機將戰士們拖出來殺人立威,最終,被押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的50名孤軍戰士中,有14人不幸死在當地,一直到抗戰勝利後,才有36人歷經千辛萬苦,最終輾轉回到祖國。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被送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三名倖存孤軍士兵

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此後,孤軍戰士們才陸續得到自由,而當時,除了謝晉元在1941年被叛徒刺殺外,524團1營營長楊瑞符則在四行倉庫突圍戰中因為身負重傷,最終在1940年因重傷複發犧牲。

而一度與謝晉元發生衝突的孤軍524團1營1連連長上官志標,則在1943年逃出日寇魔掌,隨後擔任當地游擊隊隊長與日軍周旋,1948年,上官志標轉赴台灣,最終於1967年在台灣病逝。

少部分孤軍戰士例如戰士萬連卿,則幸運地回到了正規軍。萬連卿在1942年11月逃脫日寇管控後,隨後輾轉加入了奔赴緬甸的中國遠征軍,2009年,這位老兵最終在家中去世。

而曾經冒死為孤軍戰士們護送國旗的童子軍楊惠敏,則因為在抗戰中被影星胡蝶誣陷,而被胡蝶的情夫戴笠下令關押在獄中長達四年,一直到1945年戴笠飛機失事死後,楊惠敏才重獲自由,1992年,楊惠敏最終在台北去世,享年78歲。

謝晉元的遺孀凌維誠,則在戰後的1946年,帶着四個孩子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從廣東蕉嶺輾轉兩個多月抵達上海,在與丈夫分離十年後,最終在陰陽相隔中,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

那時候,她曾經摯愛的那位英雄團長謝晉元,只剩下一方淺淺的墳墓,和一塊墓碑上的陶瓷畫像了。

那位和她在婚禮上相互一見傾心的伴郎,再也回不來了。

抗戰勝利後,國家很快又陷入了內戰,於是孤軍的老1連連長上官志標出面組織孤軍將士,很快就在上海集合了100多人,並接待了抵達上海的謝晉元遺孀凌維誠等母子五人,孤軍戰士們在亂世之中,試圖結伴自救,他們一度想經營一條從原孤軍營到外白渡橋的公交線路,但卻被壟斷勢力所阻撓;隨後,孤軍戰士們又想強佔日軍遺留下的大達碼頭進行經營自救,又被國民政府拘留30多人;百般無奈下,孤軍戰士們又試圖組織孤軍生產服務社,來生產孤軍牌產品,沒想到經手的孤軍卻捲款潛逃。

孤軍百般走投無路,國民黨第三方面軍司令湯恩伯於是出面,表示可以收留孤軍戰士,但拒絕打內戰的孤軍戰士們,再次一致選擇了拒絕,此後,孤軍們四散天涯,有的返鄉務農,有的流落街頭,有的打雜工,聞名中國的「八百壯士」,至此散落人間。

一直到1947年,當時,朱勝忠等4名孤軍因為通貨膨脹、生活無着鋌而走險殺人搶劫,最終被法庭判處死刑,這也是孤軍戰士們,在亂世之中,最後一次的見諸報端。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後,謝晉元遺孀凌維誠與孤軍戰士們合影

到了1985年,在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日戰爭館,特地展出了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孤軍堅守四行倉庫的事迹圖片,有媒體記者輾轉來到宋慶齡陵園探訪謝晉元墳墓時,才意外發現,竟然還有孤軍戰士在謝晉元的墳墓旁,搭建棚屋為謝晉元將軍守墓,見到記者前來採訪,這位孤軍還楠楠地說:

「我守墓40年了,如果謝團長的墓有個好的安排,我也好安心回老家了。」

謝晉元的遺孀凌維誠則一直活到了1991年,她去世後,子女們遵照她的遺願,將她也埋葬在了上海宋慶齡陵園,生前她說,在那裡,她就能永遠和丈夫謝晉元在一起了。

2005年,當年堅守四行倉庫時,擔任四行倉庫孤軍524團1營1連1排排長的老兵楊養正,也前往探望了謝晉元的墳墓,在墳墓面前,這位當時已經91歲高齡的老兵忍不住潸然淚下,在墳墓前他立正敬禮說:

報告團長,楊德餘來看你了!」

當年堅守四行倉庫時,他本名楊德餘,謝晉元被刺遇害後,有感於老團長生前囑咐「要養天地正氣」,他隨後為自己改名楊養正。

《八佰》結局之後:壯士的人生,比電影更悲慘 - 天天要聞

▲2005年,91歲的孤軍老兵楊養正探望謝晉元墳墓

2010年,八百壯士最後的一名孤軍戰士楊養正最終在重慶去世,享年96歲。

此後,世間再無八百壯士。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援助圭亞那30餘年 中國醫療隊隊服成「中國名片」 - 天天要聞

援助圭亞那30餘年 中國醫療隊隊服成「中國名片」

在萬里之外的南美洲國家圭亞那,自1993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的醫生,用堅守和奉獻精神,為當地患者帶來健康與希望,也推動了圭亞那診療技術的發展。前不久,65歲的眼疾患者奇尼安到喬治敦公立醫院找黃曉波醫生複診。他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繼發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經過及時手術,他的眼睛已恢復了視力。喬治敦...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丨「響木」清脆 抗聯密營里的「密電波」 - 天天要聞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丨「響木」清脆 抗聯密營里的「密電波」

篤篤篤……「啄木鳥」發出的悅耳聲音回蕩在林間,然而在80多年前,這個聲音卻是東北抗日聯軍預警及聯絡的「密電波」。搖動「響木」會發出類似啄木鳥啄木頭的聲音,抗聯戰士利用「響木」發出的不同聲音可表達多種意思,其在抗聯部隊隱蔽傳遞消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介紹,80多年前,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
那頂象徵著夢想的草帽:照亮了整個三國的天空! - 天天要聞

那頂象徵著夢想的草帽:照亮了整個三國的天空!

文‬/胡鐵瓜‬建安十二年的深秋,新野縣城外的蘆葦盪泛起金浪。四十七歲的劉備站在城樓上,望着校場上整齊列陣的三千士卒,突然蹲下身揪起腳邊的蒲草,在粗糲的指間捻了捻,露出孩童般頑皮的笑意。
抗戰回望18︱《廣西學生軍》:「廣西的政治基礎是青年」 - 天天要聞

抗戰回望18︱《廣西學生軍》:「廣西的政治基礎是青年」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與抗戰文獻數據平台合作,推出「抗戰回望」系列,選取抗戰期間的報紙、圖書、日記等史料加以介紹,希冀帶領讀者前往歷史現場,觸碰抗戰時中國軍民的精神與生活。本文介紹《廣西學生軍》一書,藉以反映抗戰初期桂系軍隊組織發起的第二屆廣西學生軍的情況...
朱學勤憶胡適 - 天天要聞

朱學勤憶胡適

【原題】朱學勤:胡適,始終以一種從容的態度批評着那個時代,不過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轉自當代文學批評作者朱學勤 節選 | 想起了魯迅、胡適與錢穆轉載 | 《被遺忘與被批評的》胡適的一生是堅持自由主義的一生。
TVB傳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長在青浦...一張嘴就是標準上海話 - 天天要聞

TVB傳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長在青浦...一張嘴就是標準上海話

說到歌手汪明荃相信很多朋友都認識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時也是影視歌三棲藝人但是你知道嗎?她可是地地道道上海人!5月3日汪明荃在上海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舉辦《DIVA演唱會》上海站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這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我準備多首上海...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開懸賞 - 天天要聞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開懸賞

為切實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和法律的權威,促進社會信用機制的建立,經申請執行人的申請,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人民法院發佈最新執行懸賞公告: 1、被執行人:朱中美,女,1990年01月19日出生,漢族,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衛樓村汪崗村民組150號,公民身份號碼34011119900119 ****。 2、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