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雖然在後期被魏國,也就是曹丕所同意,但是在三國的前期,各方的勢力都較為均衡,所以戰鬥的時候互有勝負,而曹丕也順利的等待蜀國和吳國進入了後續力量不足的時候才成功的結束了三國。
可這時有人非常的好奇,那就是作為同時代的孫權,明明已經將曹操和劉備全部熬死了,為何他沒有拿下三國,反而被曹丕給拿下了呢?難道他不厲害嗎?其實不是的,能被曹操稱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人怎麼會不厲害呢?其實孫權沒有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孫權的吳國整體實力雖然不差,但是一直都沒有一個能夠一人定乾坤的人才,雖然在吳國的早期有的周瑜、陸遜等優質的人才,但是到了最後後繼無人。在吳國的後期,他的處境其實比蜀國還差,即使蜀國的五虎將全部離世,依然還有諸葛亮、張苞等支撐,再不濟也能拿出來一個廖化,所以在三國的後期,基本上就是蜀國和魏國的戰鬥,孫權只能安靜的在一旁看戲。
其次就是吳國內部的問題了,雖然孫權非常的有想法,實力很好,但是吳國的內部非常的不統一,有很多的大臣一直在主張讓孫權投靠曹操(這件事好像從三國開篇就開始了),而在三國的後期,即使孫權一心想統一三國,但是國內依然有非常多的大臣出來搗亂,面對這樣一個不團結的國家,即使孫權再有能力也是無濟於事的(真的是一群豬隊友)。
最後一點也是較為尷尬的一點,那就是吳國本身的國力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強。在三國之中魏國實力最強,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而蜀國能夠與魏國長時間的對打,其實還是依靠着國內的強悍國力,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後來的劉禪,雖然帶兵方面都不是選手,但是他們在發展國內經濟方面都非常的有想法,蜀國的國力一直很強悍。起碼能夠支撐諸葛亮多次北伐。
但是反觀吳國,吳國其實一開站的時候,國內就沒有足夠的軍餉和糧草去支撐,所以在三國之中孫權也很少主動出擊,基本上打的都是防禦戰,正是因為有這些原因,所以孫權即使想統一三國也是無可奈何的,生在這樣的國家,是幸福也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