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畫家畫過昭君出塞圖,很多人也都見過昭君出塞圖,大概總是一個淚眼婆娑的美女,懷抱琵琶,騎在馬上。這個美女最後自殺了,讓包括漢元帝在內的人們唏噓不已。如果來揭秘吧告訴你,這是一個謊言,王昭君可能根本就不會彈琵琶,你作何感想?
與事實不符合的地方還有很多:並沒有人醜化過王昭君;昭君出塞並非被迫,而是自願;王昭君並沒有自殺而是在匈奴生兒育女……
王昭君簡介:史書上關於王昭君的記載簡單而清晰: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人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漢書 元帝本紀》和《漢書 匈奴傳》中也有類似的載。也就是說,王昭君的出塞是她自動請求的,而請求的原因,是因為她入宮幾年,沒能得到皇帝的寵幸。從中可以看出,王昭君是個烈性的女子,在皇帝的三宮六院中,像她這樣受冷落的,不是一個兩個,但只有她採取了這麼果斷的行動。
我們可以把昭君的這個舉動看作是對自己所處境遇的抗議,也可以看作是她對自己命運的挑戰。與昭君並沒有受到脅迫一樣,漢元帝其時也沒有受到匈奴的脅迫,並不像後來戲裏面所表演的那樣,單于大兵壓境。
其時,經過衛青、霍去病等大將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呼韓邪單于入朝請求漢室宮女為閼氏,是為了表示友好。漢元帝同意他的請求,同樣也是表示友好。正因為王昭君是主動要求出塞的,所以對她來說,根本沒有自殺的必要。孔衍《琴操》中,講她為守貞節,仰藥而死;馬致遠《漢宮秋》中,寫她為保氣節,在漢胡交界之處,投黑水而死,都不是真的。
真相是:王昭君不僅去了匈奴,而且和兩任單于結為夫婦,生育了一子兩女。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她的丈夫呼韓邪單于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她應該嫁給即位的新單于,也就是呼韓邪單于和大閼氏所生的兒子復株累單于。
接受這種異族風俗對於從小受漢族倫理熏陶的王昭君來說,毫無疑問是痛苦的,所以她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從國家利益出發,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于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
十年之後,復株累單于也死了,昭君的兒子伊屠智牙師沒有爭得單于之位,犧牲了性命。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侍太后,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
王昭君是怎麼死的?王昭君應該是善終的,但也有說法認為是自殺的,該說的可能性不大,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王昭君去世年齡歷來說法不一,一說二十四五,一說五十幾歲。來揭秘吧考察得知,昭君去世後,漢哀帝曾派史節弔唁。漢哀帝乃漢元帝的孫子,其年號為建平,恰好在公元前6~1年。這就距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大致相當,可以推斷昭君活過了50歲,處在西漢的晚期。
在關於王昭君的傳說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王昭君之所以沒有被寵幸,是由於畫工毛延壽使壞。說是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
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這個故事的編者是西晉的文人葛洪。他在筆記《西京雜記》中敘述了這個故事。
這是謊言,但讓很多人信以為真,或者願意信以為真。唐代詩人李商隱說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至於昭君琵琶,也是後人附會上去的。在漢代,和親是常有的事。漢武帝就曾兩次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以游牧為生的烏孫族。
烏孫公主遠嫁時「令琵琶馬上作樂」。後來石崇寫《王昭君辭》,也讓昭君用琵琶來抒發心中哀怨。從此,「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連寫王昭君的戲,也叫作《吊琵琶》,《琵琶語》了。